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NF-α sICAM-1 BNP在扩张型心肌病及缺血性心肌病中的不同变化和临床意义

    作者:杜学军;李利强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及脑钠肽(BNP)在扩张型心肌病(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CM)中的不同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76名DCM和64名ICM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并检测血清中TNF-α、sICAM-1及BNP浓度,组内和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TNF-α、sICAM-1和BNP在两组间均随着心功能恶化而升高(P<0.01).在相同心功能间,TNF-α,sICAM-1在DCM组明显高于ICM组(P<0.01),而BNP则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 DCM患者始终存在着免疫损伤和炎症,检测TNF-α、sICAM-1对DCM及ICM鉴别诊断有临床意义.BNP是反映心功能不全的指标,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sICAM-1)与一氧化氮、过氧化脂质水平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钟久昌;辛楠;杨成悌;张缤;余静

    目的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sICAM-1)水平并探讨其与一氧化氮(NO)及过氧化脂质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ICAM-1浓度,分别用硝酸还原酶法、硫代巴比妥酸(TBA)法及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NO水平、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6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sICAM-1浓度和MDA含量升高(P<0.01),而NO水平和SOD活性降低(P<0.01).相关分析发现:血清sICAM-1浓度和MDA含量呈正相关(r=0.94,P<0.01),而与NO水平和SOD活性水平呈负相关(r=-0.58、r=-0.93,P值均<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sICAM-1明显升高,且与机体氧化应激增强及NO降低有关.

  • 替罗非班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对AMI患者PCI术后sICAM-1的影响

    作者:吴婷婷;张晓;朱记法;张由建

    探讨替罗非班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的影响.选择AMI直接PCI患者90例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不给予替罗非班;B组PCI术后静脉给予替罗非班,C组PCI术中对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内注射替罗非班,两组均静脉滴注36h;分别检测三组术前及术后24h血浆sICAM-1的浓度水平.结果显示,A组PCI术后24h血浆sICAM-1的浓度水平较术前高,而B、C两组较术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PCI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于行PCI术的AMI患者应给予替罗非班,抑制术后炎症反应以及粘附反应,降低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但其作用效果与给药途径无关.

  • 血浆sCD40L、sICAM-1及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细胞与子痫前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薛峰;颜源;何攀

    目的 探讨血浆白细胞分化抗原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及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细胞与子痫前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年龄、BMI、检测孕周等临床一般资料相匹配的重度子痫前期、轻度子痫前期患者以及健康孕妇(对照组)各4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sCD40L、sICAM-1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祖细胞(EPC)、血管生成性T细胞(Tang)含量,比较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子痫前期组的血浆sICAM-1、sCD40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重度子痫前期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轻度子痫前期组(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及轻度子痫前期组EPC、Tang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和轻度子痫前期组上述指标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健康对照组孕妇血浆EPC细胞含量与Tang细胞含量、血浆sICAM-1水平与sCD40L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重度子痫前期组、轻度子痫前期组孕妇血浆EPC细胞含量和Tang细胞含量呈正相关(r=0.654,P<0.05),且两组孕妇血浆sICAM-1水平与sCD40L水平也呈正相关(r=0.624;P<0.05).结论 子痫前期孕妇外周血EPC和Tang细胞含量明显降低,而血浆sICAM-1、sCD40L水平显著升高,二者可能通过诱发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影响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过程.血浆sCD40L、sI-CAM-1及血管内皮损伤相关细胞水平变化与子痫前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 脑梗死病人血清HGF、sICAM-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举祥;张冬梅;王翠兰

    目的 探讨脑梗死病人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63例脑梗死病人急性期、恢复期和25例健康对照组血清HGF、sICAM-1的水平.结果 脑梗死病人急性期血清HGF、sI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在轻、中、重型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在恢复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梗死病人急性期血清HGF、sICAM-1水平升高,推测HGF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参与脑梗死后脑损伤的修复,sICAM-1作为炎症/免疫因子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过程.血清GHF、sICAM-1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增加而增高,可作为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血清中sICAM-1和TNF-α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举祥;王翠兰;孙颖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病毒性脑炎28例,细菌性脑膜炎24例的病人在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中sICAM-1和TNF-α含量并与2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在急性期CNS感染各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菌性脑膜炎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脑炎组(P<0.01).在恢复期CNS感染各组血清中sICAM-1和TNF-α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ICAM-1和TNF-α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理过程,与病程密切相关,可作为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炎的鉴别诊断指标.

  •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D-二聚体与不稳定心绞痛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姚慧;孔繁和;牟春平

    目的:通过测定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和D-二聚体(D-D)水平,探讨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及D-二聚体与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破裂和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4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UAP)及3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并选择2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用ELISA法进行血sICAM-1与D-二聚体浓度测定,比较UAP组与SAP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sICAM-1与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结果:不稳定心绞痛(UAP)组患者血sICAM-1与D-二聚体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SAP)及正常对照组,SAP组血sICAM-1与D-二聚体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不稳定心绞痛组患者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和D-二聚体水平呈直线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sICAM-1与D-二聚体的升高与冠脉粥样硬化病变破裂和血栓形成有关,可作为早期诊断不稳定心绞痛的指标.

  • sICAM-1、sVCAM-1、降钙素原在小儿脓毒症中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敏敏;龚红蕾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l)、降钙素原(PCT)在小儿脓毒症中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择脓毒症患儿38例其中严重脓毒症10例,一般脓毒症28例,同期入院感染达不到脓毒症诊断标准30例为一般感染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sICAM-1、sVCAM-1,免疫荧光法检测PC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疾病期sICAM-1、sVCAM-1、PCT水平,脓毒症组高于一般感染组及对照组(P<0.05),一般感染组高于对照组(P<0.05);(2)sICAM-1、sVCAM-1及PCT水平恢复期脓毒症组、一般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脓毒症组及一般感染组疾病期sICAM-1、sVCAM-1、PCT水平,高于脓毒症组及一般感染组恢复期(P<0.05);(4)疾病期sICAM-1、sVCAM-1、PCT水平严重脓毒症组均高于一般脓毒症组(P<0.05),而恢复期严重脓毒症组与一般脓毒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CAM-1、sVCAM-1、PCT三个指标是小儿脓毒症比较理想的检测指标,开展三者联合检测,对小儿脓毒症的诊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大鼠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动态测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大鹏;张永军;吕春雷;王凤娇;翟真真;郑文哲

    目的 探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traumatic hemorrhagic shock,THS)大鼠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无特定病原体成年大鼠17只,通过急性失血方式建立收缩压下降曲线,形成THS动物模型,测定收缩压基础值(T1),记录收缩压降至基础值3/4(T2)、1/2(T3)、2/5(T4)、1/5(T5),以及10 mmHg(T6)的失血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各个时间点血浆sICAM-1表达.结果 T5~T6时间段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5时间段组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5~T6时间段组内sICAM-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选择收缩压下降曲线建立THS模型评估失血量变化,结合血浆sICAM-1的动态监测,可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与THS相关过程进行有效评估,sICAM-1可作为判断血管内皮细胞炎性损伤反应的血清学指标.

  • sICAM-1在肺癌表达的初步研究

    作者:范素青;应晓;王浩

    目的:为了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肺癌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进行了检测,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sICAM-1表达.结果:38例肺癌患者外周血sICAM-1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部分存在明显的远处转移和胸腔积液的肺癌患者的sICAM-1表达较高.结论:外周血中sICAM-1的高表达可能作为一种特异性的肿瘤标志,而且其高表达可能与肺癌的浸润程度相关.

  • 肝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测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高社军;雍兰娜;胡邑姜;洪文竹;李秀兰

    [目的]研究肝癌患者血清中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在肿瘤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和对照组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的水平,同时测定AFP含量.[结果]肝癌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且与AFP含量呈正线性相关,术后2周浓度降低;Ⅲ和Ⅳ期肝癌患者显著高于I期和Ⅱ期;大肝癌患者显著高于小肝癌患者,有癌栓组、有肝内转移组明显高于无癌栓组和无转移组.[结论]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测定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检测术后复发方面有重要价值,联合检测AFP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可提高诊断敏感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