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认知行为治疗对轻度颅脑损伤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预防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阳前军;陈春发;陈汉波;丁凡;何仿

    目的:对轻度颅脑损伤患有急性应激性障碍病人早期实施认知行为治疗,以观察其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效果.方法:30例病人在创伤后2周内分别接受6次认知行为治疗或支持性心理治疗.结果:认知行为治疗组治疗后PTSD发生率显著低于支持性心理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PTSD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轻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可有效预防PTSD的发生.

  • 133Xe吸入法对轻度颅脑损伤患者rCBF定量研究

    作者:汪恩焕;郭之通;王廷友;孙伟建;段晓霞

    目的研究轻度颅脑损伤患者局部大脑血流量的变化.方法用CGEM2000型核素脑图成像系统,133Xe吸入法对289例轻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rCBF定量测定,将其数据与正常的数据对照,经t检验P>0.001.结果轻度颅脑损伤患者rCBF较正常人rCBF明显减少.结论轻度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周rCBF降低的可能因素是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研究结果给临床制定合理、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耳穴压豆联合心理护理对轻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陈菲菲

    目的 探讨轻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耳穴压豆联合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轻度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参考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耳穴压豆联合心理护理,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入睡时间、睡眠间醒来时间以及Flinders疲劳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参考组,催眠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结论 耳穴压豆法配合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轻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睡眠质量,延长其睡眠时间,减少催眠药物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 用CT检查诊断儿童轻度颅脑损伤的价值分析

    作者:文永华

    目的:探讨和分析用CT检查诊断儿童轻度颅脑损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轻度颅脑损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这100例患儿均进行CT检查,然后观察用CT检查诊断其病情的准确率.结果:对这100例患儿进行CT检查的结果显示,有98例患儿患有轻度颅脑损伤,诊断的准确率为98%.用CT检查诊断这100例患儿患有轻度脑挫裂伤、轻度颅骨骨折、轻度颅内血肿和轻度脑震荡的准确率分别为97.5%、100%、95%和100%.结论:对轻度颅脑损伤患儿进行CT检查,可较为准确地诊断其病情,且能对轻度脑挫裂伤、轻度颅骨骨折、轻度颅内血肿和轻度脑震荡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

  • 轻度颅脑损伤患者介数及局部脑网络效率改变研究

    作者:夏春生;钱若兵;彭楠;傅先明;张栋;李顺利;林彬;汪业汉

    目的 采用图论的方法探讨轻度颅脑损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患者脑网络介数(Be-tweenness)及局部脑网络效率改变.方法 20例轻度颅脑损伤后3个月患者伴有迁延不愈的头晕、头痛、记忆下降、注意力下降等症状,和20例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相符合的健康对照,采集两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应用Gretna中Network Construction模块进行数据预处理得到脑网络的矩阵,然后运用Network Analysis模块进行网络分析,得到脑网络的介数及局部网络效率属性,介数属性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到有差异的脑区;对局部脑网络效率在不同阈值下进行统计分析,并在阈值为0.1≤Sparsity≤0.4范围内比较局部脑网络效率的改变.结果 与健康被试相比,mTBI患者介数降低的脑区有:左侧额上回、左侧海马、左侧舌叶、左侧枕叶上部;介数升高的脑区有右侧海马.与对照组相比,mTBI患者脑局部效率降低.结论 本研究发现mTBI患者的脑网络的评价指标介数以及局部脑网络效率发生了改变,而介数值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局部脑功能网络效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 轻度颅脑外伤早期病情进展的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马秋峰;张文川;李国伟;钟文翔;杨晓笙;杨敏;廖陈龙;施君

    目的 探讨轻度脑外伤早期病情恶化进展的影响因素.方法 413例轻度颅脑外伤患者依据病情是否进展分为病情进展组21例与病情未进展组392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轻度颅脑外伤患者早期病情进展恶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2组患者性别比例及伤后镇静药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0岁、一过性意识丧失、中线移位>0.5 cm、脑挫裂伤或颅内血肿、GCS评分、神经功能缺失、高血压、使用抗凝药是病情恶化进展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中线移位>0.5 cm、脑挫伤或颅内血肿、使用抗凝药是轻度颅脑外伤患者早期病情进展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年龄≥60岁、中线移位>0.5 cm、脑挫伤或颅内血肿、使用抗凝药的颅脑外伤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对预防病情进展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轻度颅脑损伤患儿颅内出血高危因素研究

    作者:袁小瓦;吴平;盖广超;何小罗

    目的 探讨轻度颅脑损伤(MHI)患儿出现颅内出血(ICH)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MHI患儿,分析其出现颅内出血可能的有关高危因素.结果 90例MHI患儿中发生颅内出血24例(26.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年龄、癫痫发作、意识丧失或失忆、颅骨骨折和瞳孔散大在MHI患儿ICH和非IC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意识丧失或失忆、颅骨骨折和瞳孔散大为轻度颅脑损伤患儿出现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 识别发生颅内出血高危因素,可以早期筛选出可疑患儿,进行及时监控和治疗.

  • 基于TBSS方法的轻度颅脑损伤患者脑网络的纤维束成像研究

    作者:张栋;钱若兵;傅先明;夏春生;李顺利;彭楠;林彬;牛朝诗;汪业汉

    目的 应用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轻度颅脑损伤患者大脑白质纤维网络细微结构的损伤并探讨其改变的意义. 方法 轻度颅脑损伤组患者来自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门诊自2015年4月至2015年9月接诊的18例轻度颅脑损伤患者.健康对照组来自同期招募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与轻度颅脑损伤组患者均匹配的18名健康人.2组受试者均接受MRI扫描,获得DTI数据,利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TBSS)方法计算脑白质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构建纤维束网络骨架,探讨轻度颅脑损伤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的损伤区域.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轻度颅脑损伤组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胼胝体膝部和体部、双侧前放射冠、左侧丘脑后辐射(包括视辐射束)和右侧外囊等区域FA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FA值增高的区域. 结论 TBSS方法发现轻度颅脑损伤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的细微结构异常,可能与脑震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关.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轻度颅脑损伤患者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

    作者:朱弘子;朱少毅

    弥漫性轴索损伤在轻度颅脑损伤(MTBI)患者及脑震荡后综合征(PCS)的病理生理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传统影像学技术相比,能更灵敏地检测出多种类型的大脑白质轴索损伤,为MTBI及PCS的司法鉴定提供客观的医学诊断依据,现就近年来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468例颅脑摩托车交通伤特点分析

    作者:柯祺;许灼新;何明丰;周守国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车辆急剧增多,私人购车尤其是购置两轮摩托车(以下简称摩托车)的居民人数迅速上升。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平均每户居民至少有1辆以上摩托车,摩托车交通事故逐年增多,成为交通事故致伤、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 2]。笔者就我院1997年3月~2000年3月救治的468例摩托车交通事故所致的急性颅脑创伤(以下简称颅脑摩托车交通伤)的事故资料、临床和CT影像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为有效防止和救治颅脑摩托车交通伤提供借鉴与参考。资料与方法 1. 伤员及伤情资料:1997年3月~2000年3月我院救治的颅脑摩托车交通伤伤员468例,其中男382例,女86例;年龄3~67岁,平均29.5岁。入院救治时根据护送伤员的交警、家属、肇事驾驶员、乘客及部分意识尚清楚的伤员本人等提供的事故现场资料,对事故现场情况进行分类总结。 2. 伤员颅脑损伤的临床分级评定:依据GCS对伤员颅脑损伤程度做初步分级评定[3, 4],GCS 13~15分为轻度颅脑损伤、GCS 9~12分为中度、GCS 3~8分为重度。 3. 颅脑CT扫描:采用美国产Picker IQ Premier全身CT扫描机,取与Reid基线成15°角从颅底至颅顶平扫,层厚10 mm、层距10 mm。颅脑损伤的重点部位采用5 mm层厚连续平扫。结果 1. 本组伤员事故现场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见表1。 2. 本组伤员颅脑损伤GCS评定结果见表2。 3. 本组伤员颅脑CT影像分析结果见表3。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颅脑摩托车交通伤有以下较为突出的几点表现:伤员中以青壮年居多、男性为主;夜间与雨天事故发生比例较高;摩托车载人、载物及违章行驶占有相当比例;市郊及市外路段事故发生率高于市区(表1)。事故类型中以摩托车-汽车事故多,且导致重型颅脑损伤也多(表2)。颅脑CT影像分析显示,多发性颅脑损伤所占比例较高(表3)。 导致颅脑摩托车交通伤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方面来说,由于摩托车固有的机械特性决定其稳定性较四轮机动车差,并缺乏对摩托车手和乘员的保护装置,一旦发生事故必然导致身体的损伤,而且发生事故时通常头部首先着地致伤。头盔对摩托车手和乘员的头颅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不戴头盔或使用劣质头盔,发生交通事故时头部得不到有效保护而遭受损伤;不戴头盔驾驶或搭乘摩托车,颅脑损伤的发生概率较戴头盔者高出1倍以上[5]。雨天路面与车轮之间摩擦力降低,常常引起摩托车侧滑、跌倒而致伤头颅;驾驶员身穿雨衣影响驾驶操作并易与其他车辆发生钩挂酿成事故。机件失灵特别是刹车装置失灵也是引发摩托车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造成颅脑摩托车交通伤的主观因素也很多,部分摩托车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违章驾驶是主要原因。酒后平衡能力及路况判断能力降低易引发交通事故。摩托车超速行驶在易滑路面及弯道时极易侧滑、翻覆。摩托车载人载物致车体重心升高、稳定性降低,易于酿成事故。行人、自行车与机动车争抢道路,造成道路拥挤也是促成摩托车交通事故潜在的危险因素。夜间车辆与行人相对较少,使驾驶员产生麻痹大意的心理,加之路面能见度低、疲劳驾车均易引发事故。此外,颅脑摩托车交通伤与性别、年龄因素有关,男性特别是青壮年,发生摩托车交通伤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及中、老年人[6]。本组资料也支持这一观点。

  • 脑震荡急性期患者的心理护理

    作者:王雅娟;孙延辉;房俊娜

    脑震荡是由轻度颅脑损伤引起的临床综合症候群,其特点是头部外伤后短暂意识
      丧失,迅即清醒,除有近事遗忘外,无任何神经系统缺损表现[1]。脑震荡是原发性颅脑损伤中轻的一种,但是我们在急诊科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很多脑震荡患者虽然没有明显的器质性损害,但其心理方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精神焦虑、抑郁较为普遍,急性期患者情绪不稳定较为明显。研究发现脑震荡患者受伤后出现的精神症状是一种心理障碍,是心因性的,并不是脑组织器质性的病变引起[2]。脑震荡初期,一般在急诊科就诊,而急诊科工作任务重,工作节奏快,往往只注重降压及调节脑神经功能等常规外科治疗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护理,治疗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