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基于TBSS方法的轻度颅脑损伤患者脑网络的纤维束成像研究

张栋;钱若兵;傅先明;夏春生;李顺利;彭楠;林彬;牛朝诗;汪业汉

摘要: 目的 应用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轻度颅脑损伤患者大脑白质纤维网络细微结构的损伤并探讨其改变的意义. 方法 轻度颅脑损伤组患者来自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外科门诊自2015年4月至2015年9月接诊的18例轻度颅脑损伤患者.健康对照组来自同期招募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与轻度颅脑损伤组患者均匹配的18名健康人.2组受试者均接受MRI扫描,获得DTI数据,利用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TBSS)方法计算脑白质纤维束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并构建纤维束网络骨架,探讨轻度颅脑损伤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的损伤区域.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轻度颅脑损伤组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胼胝体膝部和体部、双侧前放射冠、左侧丘脑后辐射(包括视辐射束)和右侧外囊等区域FA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FA值增高的区域. 结论 TBSS方法发现轻度颅脑损伤患者大脑白质纤维束的细微结构异常,可能与脑震荡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关.

同期刊相关文献推荐
  • PDCA循环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宣教模式在垂体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叶丽丽;潘珍甲;唐红梅;叶衍涓;郭燕舞

    目的 探讨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循环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在垂体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采用神经导航技术辅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垂体瘤患者1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围手术期宣教模式,试验组患者采用PDCA循环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宣教模式.比较2组患者手术准备知识知晓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手术配合度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手术准备知识知晓率增高、SAS评分降低、手术配合度差者所占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5.1%vs.12.1%)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 循环结合神经导航系统可以作为针对垂体瘤患者的一种全新的宣教模式,相比传统围手术期宣教模式,可显著提高患者手围手术期护理效果,缩短住院时间、减低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改良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寰椎枕骨化并寰枢关节脱位的疗效分析

    作者:罗涛;王曲;刘窗溪;熊云彪;王超;熊兵;高方友

    目的 观察改良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寰椎枕骨化并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11月至2018年4月行改良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的11例儿童和青少年寰椎枕骨化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患者颈椎功能;通过患者CT图片测量寰椎齿状突间距(ADI),评价脱位复位情况;通过患者MRI图片测量延髓颈髓角(CMA),评价脊髓受压程度.结果 11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与手术前比较,患者手术后JOA评分显著提高(15.0±1.0 vs.12.2±1.6),ADI明显缩小,CMA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寰椎枕骨化并寰枢关节脱位安全有效.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唐向阳;袁良津;陈祚胜

    目的 评价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rTMS)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神经内科病房及门诊自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38例,按患者意愿将其分为hrTMS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hrTMS治疗组患者给予20 Hz hrTMS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伪磁刺激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1周、2周、4周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BNI)疼痛评分、诱发电位N100波幅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2周、4周hrTMS治疗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TMS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且治疗后4周VAS评分低于治疗后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hrTMS治疗组患者BNI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N100波幅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TMS治疗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4周BNI疼痛评分逐渐降低,N100波幅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hrTMS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头痛(10.53%vs.21.05%)和头部不适(36.84%vs.26.32%)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TMS能够有效地缓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程度,且安全可靠.

  • 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致肢端肥大症 患者的疗效及早期生化指标缓解因素分析

    作者:黄银兴;张芳芳;张建鹤;王守森

    目的 探讨垂体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症患者经鼻蝶入路手术的临床疗效及早期生化指标缓解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采用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33例肢端肥大症患者,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根据术后3个月时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血清生长激素(GH)谷值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将患者分为生化指标缓解组和生化指标未缓解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内分泌学检测结果.结果 33例患者均成功施行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其中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5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3个月时,9例患者的高血压较前改善,由Ⅱ级降为Ⅰ级或恢复正常;3例患者的心肌肥厚较术前程度减轻;4例患者的心脏扩大较术前改善;1例患者的窦性心律不齐恢复正常;心脏彩超检查显示患者的室间隔厚度较术前降低[(8.36±1.56)mm vs.(9.22±1.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化指标未缓解组(n=14)比较,生化指标缓解组(n=19)患者的腺瘤直径、体积较小,肿瘤包绕颈内动脉角度<135°、Knosp分级0~2级者所占比例较高,肿瘤全切除率较高,术后1周、3个月时IGF-1水平较低,术后1 d、2 d、3 d、1周和3个月时GH水平较低,术前及术后1周、3个月时OGTT后GH谷值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是肢端肥大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大部分患者能够在术后3个月时达到早期生化指标缓解.早期生化指标缓解患者具有腺瘤较小、OGTT后GH谷值较低、术后IGF-1和GH水平较低等特点.

  • 听神经瘤的微创治疗策略(附415例分析)

    作者:陈立华;徐如祥;李文德;于斌;孙恺;赵浩;张洪钿;杨艺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显微外科切除的手术策略,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功能保护率.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患者415例,术后常规行MRI增强检查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及应用Karnofsky行为状态评分(KPS)评估患者的预后.术后3个月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H-B)评估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结果 KPS评分显示患者预后优399例(96.10%),良14例(3.37%),差2例(0.48%);肿瘤直径越大,患者预后优者占比越小.术后MRI增强检查显示肿瘤全切除387例(93.25%),次全切除24例(5.78%),部分切除4例(0.96%);肿瘤直径越大,全切除者占比越小.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398例(95.90%),未能保留17例(4.09%),其中12例患者术中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术后3个月H-B分级显示Ⅰ~Ⅱ级334例(80.5%),Ⅲ~Ⅳ级76例(18.3%),Ⅴ~Ⅵ级5例(1.2%);肿瘤直径越大,患者H-B分级Ⅰ~Ⅱ级者占比越小.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有助于提高听神经瘤显微外科切除的安全性和疗效.

  • 认知干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作用效果的Meta分析

    作者:刘莹;岳萌;邹永明

    目的 系统评价认知干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记忆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JBI Library、Cochrane Library、CINAHL、APA PsyCNET、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其中收录的自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认知干预与常规干预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及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敏感性分析及采用Begg's检验进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4篇RCT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干预相比,认知训练[均数差(MD)=2.07,95%CI:1.29~2.86,P=0.000]、认知刺激(MD=1.63,95%CI:0.61~2.65,P=0.002)与认知康复(MD=3.36,95%CI:1.94~4.79,P=0.000)均有利于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认知干预能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记忆力(MD=5.53,95%CI:1.09~9.97,P=0.010)和日常生活能力(MD=2.85,95%CI:0.95~4.74,P=0.003).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较稳定,Begg's检验显示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认知干预有利于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记忆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 肯尼迪病的临床、电生理与分子遗传学特点分析

    作者:李书剑;王丽丽;秦灵芝;邵文君;李玮

    目的 探讨肯尼迪病的临床、电生理与分子遗传学特征,为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提供帮助.方法 收集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3例肯尼迪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毛细血管电泳法检测所有患者雄激素受体(AR)基因1号外显子(CAG)异常重复扩增次数.结果 13例患者均为慢性病程,主要以四肢肌肉萎缩、舌肌萎缩和球麻痹为临床表现.10例患者出现乳房女性化,11例患者性激素水平紊乱.电生理检查显示多数患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出现纤颤电位、束颤电位及正锐波等自发电活动.13例患者均可见AR基因1号外显子(CAG)异常重复扩增,重复次数为40~54次.结论 肯尼迪病以下运动神经元系统损害、球麻痹以及激素功能紊乱为主要临床特征,电生理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AR基因突变检测是诊断金标准.

  • 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再通失败的疗效观察

    作者:董丽丽;韩红星;王浩;朱其义;王贤军;宫健;张斌升;张伟华

    目的 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及桥接治疗与直接治疗在其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血管内治疗血管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60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桥接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26例(桥接治疗组)、 行直接血管内治疗+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患者34例(直接治疗组).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24 h及5~7 d时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并统计颅内出血率、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术后90 d内死亡率.结果 (1)60例患者中,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即刻血管再通(mTICI 2b~3级)55例(91.7%),术前与术后24 h NIHSS评分[17.50(15.00,24.00)分vs.12.00(8.25,19.0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29例(48.3%),术后发生SICH 9例(15.0%),死亡9例(15.0%).(2)桥接治疗组和直接治疗组间即刻血管再通率(92.3%vs.91.2%)、术后24 h NIHSS评分[12.00(7.75,18.00)分vs.14.50(10.00,22.00)分]及5~7 d NIHSS评分[8.00(3.00,12.50)分vs.10.50(6.75,16.75)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57.7%vs.41.2%)、术后SICH发生率(19.2%vs.11.8%)及死亡率(11.5%vs.1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无论是行桥接治疗还是行直接血管内治疗再通失败后,加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均安全有效,且无明显差异.

  • 补救性支架植入在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的临床应用分析

    作者:陈付文;刘金朝;赵玉铁;康孝理;杨思福;李红伟;史宏生;汪子文

    目的 探讨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濮阳市油田总医院介入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行机械取栓但再通失败的29例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中的18例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支架组),11例不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非支架组),比较分析支架组与非支架组的终血管再通率 、 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预后.结果支架组与非支架组的终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8.9%(16/18)、36.4%(4/11),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5.6%(10/18)、18.2%(2/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在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11.1%(2/18)vs.18.2%(2/11)]及死亡率[22.2%(4/18)vs.45.5%(5/11)]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再通失败后采用补救性支架植入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且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 缺铁性贫血相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作者:郭冬冬;赵振宇

    目的 分析缺铁性贫血(IDA)相关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连续收集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8例IDA相关性CVST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1)18例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为(81.6±16.0)g/L,范围为53~112 g/L;轻度贫血5例,中度贫血11例,重度贫血2例;血小板计数为(371.9±202.5)×109/L,范围为(64~825)×109/L.(2)18例患者均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其中5例为孤立性头痛.14例患者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其中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1例,意识障碍5例,癫痫2例.(3)颅脑MRI+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特征为:静脉性梗死14例,其中10例合并出血转化;2个或2个以上部位静脉窦受累16例,常见的发病部位为横窦(16例)、乙状窦(13例)及上矢状窦(9例).(4)18例患者均行抗凝治疗,急性期死亡1例,随访3~6个月预后良好17例.结论 IDA相关性CVST多见于中重度贫血的中青年女性,头痛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见,易出现多个静脉窦受累伴静脉性梗死及出血转化,抗凝治疗后预后良好.

中华神经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稿时间:1-3个月 早咨询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