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痛情绪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作者:王俭勤;曹红;张玉秋

    目的:痛情绪是疼痛体验的一个重要部分.条件性位置回避(conditioned place avoidance,CPA)装置可用来测量痛情绪,本研究通过操纵影响CPA形成的变量来探究哪些因素会影响痛情绪的形成.方法:采用高渗盐水足底注射建立大鼠条件位置回避(CPA)模型.结果:足底高渗盐水注射引起大鼠自发痛反应,5 min达高峰,15 min基本消失.条件室内两次(0 min、15 min)足底注射高渗盐水配对特定环境训练30 min,大鼠能够形成条件位置回避, 单次注射或室外注射高渗盐水均不能形成条件位置回避.结论:影响痛情绪形成的因素有时间因素、线索认知以及匹配时疼痛时相,这三种因素分别指向关于痛情绪形成的两种机制:记忆机制和学习机制.

  • 前扣带皮层PKMζ在慢性痛伴发痛情绪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温存;邵晓梅;方剑乔;房军帆;杜俊英

    慢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伴随不愉快的感觉和心理体验.它既是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一种主观的自觉症状.慢性痛的发生发展通常会加重痛情绪,痛情绪则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逐步形成疼痛与情绪的恶性循环.多项研究证明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d cortex,ACC)与慢性痛痛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ACC内蛋白激酶M(protein kinase M zeta,PKMζ)及其相关信号分子通路在慢性痛痛情绪的形成和维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综述简要回顾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为治疗慢性痛痛情绪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 医用三氧联合护理干预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的应用

    作者:陶立翠;赵海鸣;徐培;吕家梅;程志祥

    目的 评价医用三氧大自血疗法联合护理干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患者痛阈、痛情绪和痛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老年科2017年3月—2018年7月收治的40例接受医用三氧大自血疗法的带状疱疹PH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痛阈值、痛情绪(焦虑抑郁HADS)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痛阈值和HA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HADS评分低于对照组,痛阈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用三氧大自血疗法是当前应用范围不断扩展的新方法,联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缓解带状疱疹PHN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其情绪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 不同频率电针刺激缓解大鼠痛情绪的行为观察

    作者:秦国华;马洋;赵欣;王志华;贾欣;代洁琼;陈建鸣;张策;张宇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大鼠痛情绪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痛情绪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给大鼠左侧后脚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其产生炎性痛并与环境相匹配,建立条件性位置回避(conditioned place avoidance,CPA)模型,给予大鼠环跳穴(GB30)电针刺激(电流3 mA,波宽0.1 ms,刺激频率2、10、100 Hz),通过条件位置回避装置观察在电针刺激前后痛情绪行为变化.结果:2、10、100 Hz电针刺激均明显反转了大鼠的C-CPA反应,但各刺激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均可缓解痛情绪,且无频率依赖性.

  • 不同浓度的完全弗氏佐剂影响大鼠疼痛行为的观察

    作者:贾欣;代洁琼;乔巧玉;赵欣;王志华;关晓雅;杜振莹;张宇

    目的:观察脚掌注射不同浓度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产生的不同强度的伤害刺激对大鼠痛感受和痛情绪反应程度的影响.方法:福尔马林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回避(conditioned place avoidance,CPA)的行为测试近来被用于评估痛情绪反应.本实验采用另一种炎性致痛物质CFA在大鼠的脚掌皮下注射使之产生持续性炎性痛,诱导大鼠产生条件性位置回避(conditioned place avoidance,C-CPA)反应.根据在大鼠的脚掌皮下注射不同浓度的CFA将大鼠分为正常(Naive)组,生理盐水(NS)组,1/5 CFA组,1/3 CFA组,1/2 CFA组,之后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的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C-CPA反应.结果:1/3 CFA组和1/2 CFA组匹配后热缩足潜伏期与匹配前比较,均明显减小,即痛阈下降,且两组匹配前与匹配后的差值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 CFA组的下降值小于1/2 CFA组(P<0.05);1/2 CFA组在匹配后痛侧停留的时间明显缩短,且回避分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FA所诱导的PWL反应和CPA反应的程度与CFA的注射浓度有关,从行为上证实大鼠痛情绪与痛感受的产生存在不同的机制.

  • 痛情绪反应量化方法的探索

    作者:张肖怡;兰坤;冯晓璞;宋瑞瑞;张策;张宇

    目的:在经典的formalin诱导的条件位置回避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条件探索一种新的痛情绪测量。方法: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回避。方法:雄性SD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条件性位置回避(CPA)模型。结果:SD大鼠足底皮下注射CFA会引起持续的炎性疼痛,可以产生稳定的条件性位置回避。足底注射生理盐水(NS)组和空白对照(naive)组不能产生条件性位置回避。结论:CFA诱导的CPA模型可以作为痛情绪量化的一种方法。

  • 在体多通道电生理记录技术在大鼠痛情绪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李振华;杨洋;侯苗苗;王媛;秦霞;张策;张宇

    目的:通过已建立的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的条件位置逃避(CPA)行为模型,利用在体多通道电生理学记录技术,结合行为观察研究大鼠发生CPA反应时前扣带皮层(ACC)脑区神经元的电活动.方法:电极制作,电极埋置,在体多通道技术记录清醒大鼠rACC脑区神经元的电活动及其CPA行为记录.结果:①自制的多通道阵列电极可成功记录到ACC神经元的放电活动;②大鼠脚掌注射CFA前后分别与不同环境匹配后,大鼠处于"痛环境"与"非痛环境"时ACC神经元spike的发放频率分别为痛环境(0.85±1.38)imp/s,非痛环境(0.22±0.97)imp/s(P<0.05,n=26);③行为学分析痛环境适应前(303.55±61.77)s对比痛环境适应后(140.32±33.52)s(P<0.05,n=6).上述结果显示,脚掌注射CFA的大鼠处于痛环境时诱发ACC神经元spike放电频率增强与行为上的逃避反应同步发生;脚掌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并无上述反应趋势.结论:大鼠rACC脑区神经元电活动与疼痛所致的痛厌恶相关情绪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 痛情绪和相关记忆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玉秋;纪如荣

    感觉分辨和情绪体验是疼痛的两个基本成分.痛的感觉分辨是对刺激的部位、强度和性质作出判断;痛情绪是疼痛刺激引起的不愉快或厌恶的情感体验.过去四十年间,对疼痛的感觉分辨成分在整体、细胞、分子和基因等各个层次上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然而,对痛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相关的记忆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还知之甚少."只考虑痛的感觉特性而忽视其情绪情感特性,那只是看到问题的一部分,而且不是重要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表明,慢性痛患者所遭受的恶性情绪,如焦虑、恐惧、孤独、甚至厌世等给病人造成的心身伤害远比疼痛本身更为严重.因此,对痛情绪和相关记忆形成机制的研究近年来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为进一步加深对疼痛本质的全面理解,本文简要综述了痛情绪和痛记忆的相关研究在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的进展.

  • 前扣带皮层NMDA受体-MAPK-CREB通路参与痛厌恶情绪的分子机制

    作者:唐雨龙;张玉秋

    疼痛包括感觉分辨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对疼痛感觉分辨成分的研究,在基因、分子、细胞和系统水平已获得重要进展,但对于疼痛的情绪、情感成分的研究相对滞后.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显示,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所伴随的负性情绪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简要总结了痛厌恶情绪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着重阐述了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参与痛厌恶情绪过程的神经机制,特别是ACC神经元NMDA受体和ERK-CREB信号通路的关键性作用.多种调控分子如突触相关蛋白SIP30和雌激素可通过突触前和突触后机制调控兴奋性氨基酸释放、NMDA受体功能和ACC锥体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参与痛厌恶情绪的形成.

  • 大鼠前扣带皮层中PSD-95和nNOS在痛情绪中的作用

    作者:陈海军;徐静;张传青;施丽燕;万燕杰

    目的 探讨大鼠前扣带皮层(ACC)中PSD-95和nNOS在痛情绪中的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组)、F组(福尔马林)、NS-CPA组(生理盐水-CPA)、F-CPA组(福尔马林-CPA)、CCI-CPA组.完成CPA训练后,将各组大鼠麻醉后取ACC,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SD-95和nNOS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CPA训练前比,F-CPA组和CCI-CPA组大鼠经过出现了明显的回避行为(P<0.05).与NS-CPA组比较,F-CPA组、CCI-CPA组大鼠ACC中PSD-95、nNOS的表达上调(P<0.05),其中F-CPA组PSD95的表达上调较明显(P<0.05),而CCI-CPA组nNOS的表达上调更明显(P<0.05).结论 大鼠ACC中PSD-95和nNOS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痛情绪的形成.

  • 痛情绪的神经回路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卢波;孙建良;肖纯;陈骏萍

    背景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主观感觉和情绪体验,包括感觉分辨组分和情绪动机组分.目前,对痛感觉分辨的机制已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但是痛情绪动机组分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 目的 探讨痛情绪组分的中枢神经调控及其机制.内容 分别从痛情绪组分调控相关的前扣带回皮质、杏仁核、终纹床核等几方面阐述了痛情绪的神经回路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趋向 慢性病理性疼痛常常伴有心理和情绪功能障碍,研究痛情绪的神经回路及其分子机制对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痛感觉诱发痛情绪的研究现状及针灸干预的可能性

    作者:王佳玲;陈勤;沈醉;郭小文;方剑乔;邵晓梅

    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绪体验.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确定为“第五大生命体征”.鉴于疼痛是一种高度主观的感觉和情绪体验,疼痛感觉和疼痛不愉快感体现了疼痛的两个不同维度.

  • 电针干预慢性炎性痛大鼠痛情绪的前扣带皮层PKCζ调控机制

    作者:温存;杜俊英;房军帆;乐小琴;付桃芳;肖婷;邵晓梅;方剑乔

    [目的]观察电针对完全弗氏佐剂( 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慢性炎性痛大鼠痛情绪行为的干预作用及其对前扣带皮层(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内蛋白激酶Cζ( Protein Kinase C zeta,PKCζ)的调控。[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 N组)、模型对照组( CFA组)和电针治疗组( EA组),每组8只。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选取双侧“足三里”“、昆仑”穴进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连续3天,检测大鼠造模前及造模后ld、3d、7d、14d、21d、28d患侧足跖缩足阈( paw withdrawal thresholds,PWTs),观察大鼠痛觉超敏反应。用旷场试验和高架 O迷宫实验分别观察大鼠造模后29d和30d情绪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双侧ACC内PKCζ和磷酸化PKCζ( p-PKCζ)蛋白表达。[结果]造模前,各组大鼠PWT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造模后CFA组大鼠各时点PWTs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EA组大鼠造模后28d PWTs明显高于CF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FA组大鼠造模后29d中央区运动距离、进入中央区次数和中央区停留时间明显减少( P<0.05), EA组大鼠中央区运动距离、进入中央区次数和中央区停留时间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CFA组造模后30d进入开放臂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FA组患侧PKCζ和p-PKCζ蛋白表达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A组大鼠双侧 PKCζ和 p-PKCζ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电针可减轻慢性炎性痛大鼠痛感觉和痛情绪行为,但其机制可能不是通过调节 ACC中 PKCζ表达来实现。

  • 杏仁核NPS/NPSR神经肽系统参与痛情绪过程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叶琪;项亚楠;房军帆;杜俊英

    [目的]综述近年来杏仁核(neuropeptide S,NPS/NPSR)神经肽系统参与痛情绪过程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检索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杏仁核NPS/NPSR神经肽系统参与痛情绪相关反应的实验研究文献,总结杏仁核NPS/NPSR神经肽系统参与痛情绪过程的研究概况.[结果]①杏仁核活动与痛情绪密切相关,抑制杏仁核活动可以减轻甚至消除疼痛相关情绪行为;②NPS/NPSR神经肽系统在杏仁核的信号传输机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NPS通过杏仁核BLA环路进行信息处理,从而实现对疼痛负性情绪的调控.[结论]NPS/NPSR神经肽系统通过杏仁核信息传递相关通路参与调控痛情绪行为,作用显著.深入研究NPS/NPSR神经肽系统在痛情绪行为中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有望为临床治疗痛情绪提供新的治疗思路与手段.

  • 糖尿病模型大鼠痛觉的心理生理学观察

    作者:蒋佳珅;袁佳;邵姚君;刘菊;傅雨晨;周婷婷;郑超;汪萌芽

    目的:探讨糖尿病模型大鼠的痛反应、痛感觉、痛情绪的变化及其心理生理特性.方法:成年SD大鼠18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模型组用链唑霉素(STZ)腹腔注射法制备.在造模前、造模后第21天,检测两组大鼠的光辐射热甩尾反应潜伏期.并在第21天的检测后,对麻醉大鼠的痛感觉代表区异颗粒区(DZ)和痛情绪代表核团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电活动,以及心电、呼吸肌肌电、皮肤电导、体温进行心理生理学记录,并观察热、夹尾刺激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血糖在STZ注射后维持在>16 mmol/L,其甩尾反应潜伏期较正常组缩短(P<0.01).模型组大鼠的BLA基础放电频率高于正常组(P<0.01),两组大鼠BLA、DZ的放电频率在两种伤害性刺激时均提高(P<0.05),热刺激时,模型组大鼠反应时BLA、DZ的放电频率增加高于正常组(P<0.05),而在夹尾刺激时,模型组仅BLA的放电频率增加高于正常组(P<0.05).同时,两种刺激导致两组大鼠均出现心率、呼吸频率加快,但正常组在热刺激后心率、呼吸频率较快恢复,模型组未完全恢复(P<0.01).结论:糖尿病模型大鼠的痛反应显著敏化,且伤害性刺激所诱发的痛感觉、痛情绪及其生理反应亦明显增强.

  • 疼痛动物模型中痛情绪量化评价方法

    作者:吴媛媛;何晓芬;蒋永亮;姚新苗

    长期的慢性疼痛能引发抑郁、焦虑、厌恶等一系列的痛情绪.探讨痛情绪的发生机制和疗法是疼痛领域极具意义的研究方向.痛情绪的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其机制、预防和治疗的重要载体,在基础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痛情绪量化评价方法也逐步被应用到疼痛研究中来.本文就疼痛动物模型中痛情绪的量化评价方法进行概述,为进一步发展和构建痛情绪模型提供参考.

  • 大鼠吻侧前扣带皮层的传入投射纤维联系--荧光金逆行追踪法研究

    作者:高永静;赵志奇;张玉秋

    本文采用荧光金(FG)逆行束路追踪技术研究了大鼠前扣带皮层吻侧(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rACC)的传入投射纤维联系.将0.2μl的3%荧光金注入到大鼠单侧rACC,7 d后灌注取材,将切片贴于载玻片上,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FG标记神经元的分布.FG标记神经元主要位于注射区同侧的许多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如丘脑中线核群和板内核群、杏仁核、次级视皮层、次级听皮层、外嗅皮层和嗅周皮层等.上述结果表明rACC不但接受来自丘脑的伤害性信息传入,也接受来自视、听、嗅皮层等的环境信息的传入.本研究的结果为rACC参与痛的情绪反应提供了形态学证据.

  • 做孩子的“情绪垃圾桶”

    作者:克瑞丝·卡尔森

    帮助孩子表达情绪童年和青春期总是令人烦恼的.即便是快乐、乐观的孩子也可能刹那间变得沮丧、忧郁,所以,他们的情绪需要安全地疏导.这就要求我们帮助孩子绕开危险和自我伤害的行为.你可以运用以下这个策略,帮助你的孩子,畅快表达自己的感想.妈妈下午茶记得理查德去世时,我亲爱的明友,非营利机构"挑战日"(Dhallzngz Day)的创办人伊冯娜,让我把自己当成容器,为女儿们表达悲伤情绪提供空间.当时,两个女儿都在上高中,如果她们把悲痛情绪封存在心底,就会很危险.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