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儿心脏瓣膜置换术18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0~2000年施行小儿心脏瓣膜置换术18例,对手术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男10例,女8例,年龄9.5~14岁,平均12.6岁.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0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6例(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1例),先天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例.术前常规行心脏彩色多普勒、三位片、心电图、血沉、抗O、电解质、血气分析和肝肾功能常规化验检查.术后出现严重电解质紊乱、心律紊乱、肝肾功能严重衰竭者排除在外.
关键词: 心脏瓣膜 人工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
心脏瓣膜替换术围手术期的影响因素
1998-01~2003-12实施心脏瓣膜替换术106例,效果满意,对其围手术期的影响因素讨论如下.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心脏瓣膜 人工 手术期间 -
温-冷-温技术在双瓣置换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自2001-10~2003-04我们在双瓣膜置换术(DVR)中应用"温-冷-温"技术,观察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并与单纯冷血高钾跳液进行对照,结果表明"温-冷-温"技术较果较好,报告如下.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麻痹液 -
心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对心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我2004-01~2006-10需要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86例.心功能Ⅱ级以上,不能内科治疗,既往无精神病史,无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情况见表1.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心脏瓣膜 人工 心理护理 -
风心瓣膜置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26例的护理
我院自2003-03~2006-03行瓣膜置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6例,现将术后监护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例,女8例,年龄42~68(平均56.5)岁.病史30 d~21 a.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症状和体征为主诉,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合并冠状动脉病变22例,以冠心病症状和体征为主诉4例.心功能Ⅱ级5例,Ⅲ级17例,Ⅳ级4例;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病变18例,主动脉瓣病变6例,联合瓣膜病变2例,其中合并左房血栓3例;冠状动脉造影:前降支病变12例,左主干病变4例,2支病变8例,3支病变2例.26例均采取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机械瓣膜置换24例,生物瓣膜置换2例;二尖瓣置换18例,主动脉瓣膜置换6例,双瓣置换2例;桥血管吻合1支16例,2支8例,3支2例,全组均行呼吸机辅助呼吸,6例呼吸机应用时间>24 h,长6 d.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心脏瓣膜 人工 冠状动脉分流术 手术后医护 -
心脏围手术期血清一氧化氮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目的探讨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在围手术期心肌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心脏手术组25例,分别在术前1 d,主动脉开放后10 min,术后1 d和7 d采血,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SOD,酶标法测定血清NO.结果心脏手术组术前NO为47μmol/L±10μmol/L,再灌注10 min为80μmol/L±10μmol/L(P<0.01),术后1 d,67μmol/L±12μmol/L(P>0.05),术后7 d,49μmol/L±14μmol/L(P>0.05),术前SOD为144Nu/m±25Nu/ml,再灌注10 min为114Nu/mL±24Nu/mL(P<0.01),术后1 d,141Nu/mL±24Nu/mL(P>0.05),术后7 d,144Nu/mL±24Nu/mL(P>0.05).血清NO与SOD水平呈负相关(r=-0.495,P<0.05).结论血清NO水平增高,氧自由基大量产生,SOD活性降低是造成心肌再灌损伤的重要原因.
-
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扩大成形(附7例报告)
目的报道一种双瓣膜置换术中扩大细小主动脉根部的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 7例双瓣膜置换术中细小主动脉根部(瓣环直径17~20 mm)者,将斜行的主动脉切口经左、无冠窦交界呈倒"Y"形向二尖瓣前叶切开,切除二尖瓣叶时保留3~5 mm宽的前瓣叶组织,补片扩大主动脉瓣瓣环后植入人工瓣膜.结果 7例扩大主动脉瓣环直径4~7 mm,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分别植入21~23 mm和25~27 mm人工机械瓣.无手术死亡,1例二次开胸止血.随访1~26个月,病人心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双瓣膜置换术中的细小主动脉根部,Manouguian法不能有效扩大主动脉瓣环时,该术式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主动脉瓣 心脏瓣膜 人工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
新型(GK)双叶式人工心脏瓣膜的初步临床应用(附20例报告)
目的观察GK型双叶式人工心脏瓣膜(GK双叶瓣)植入人体后的临床疗效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20例病人行人工心脏瓣膜替换术,其中二尖瓣替换(MVR)14例,主动脉瓣替换(AVR)4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替换(MVR+AVR)2例.术后定期随访和检查是否有瓣膜相关的并发症.结果全组无死亡.无并发症,长期生存已1年至2年半.术后病人心功能均已从Ⅲ~Ⅳ级转为Ⅰ~Ⅱ级,血流动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良好,生活质量改善.结论GK双叶瓣初步临床应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其近期随访结果未发现与瓣膜有关的并发症.
关键词: 心脏瓣膜 人工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
国产GK-2型人工心脏瓣膜的临床应用20年报告
目的报告近20年间共应用402枚GK-2型侧倾式碟瓣行瓣膜替换术301例患者的效果. 方法男性113例,女性188例.年龄1.6~68(37.59±10.23)岁.心功能Ⅱ级21例,Ⅲ级193例,Ⅳ87例.术式为二尖瓣置换(MVR)183例(60.80%),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DVR)92例(30.56%),主动脉瓣置换(AVR)21例(6.98%),三尖瓣置换(TVR)5例(1.66%).术后48 h胸腔引流管拔出后给予口服华法令或新抗凝片,凝血酶元时间维持在正常的1.5~2倍(PTR).本组共使用GK-2型二尖瓣290枚,主动脉瓣112枚(其中自行设计的波浪缝合缘主动脉瓣51枚). 结果早期死亡10例,死亡率为3.32%(10/301).术后早期无瓣周漏、机械瓣故障等瓣膜相关死亡.对生存的291例随访31 d至20年,平均随访10.48±4.35年.所有受访者死亡17例.术后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多数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 结论经20年的临床应用和术后随访观察,该型瓣膜具有多项优点,临床应用可靠,促进了国产瓣膜在治疗瓣膜病中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
关键词: 心脏瓣膜 人工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随访研究 -
大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大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经验及疗效.方法:分析102例心胸比率≥0.70大心脏瓣膜病人手术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全部应用人工机械瓣膜,手术施行了单纯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加三尖瓣成形;二尖瓣置换加主动脉瓣成形;联合瓣膜置换.附加术式为保留二尖瓣装置行二尖瓣置换,左心房折叠缝合及部分切除.结果:全组术后早期死亡5例,占同期手术病例的4.9%,晚期死亡7例.长期生存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胸比率平均缩小0.19. 结论:大心脏瓣膜病人经围术期全面、确切的心肌保护,同时行改进的心脏瓣膜置换技术,完全可以得到救治,近、远期疗效良好.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 对385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手术后早期死亡18例,病死率4.68%.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8 例,多脏器功能衰竭7例,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2例,左心室破裂1例.单变量分析提示,年龄、手术前心功能分级、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心胸比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心功能与心胸比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是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死亡主要原因.手术前积极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技巧,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加强手术中心肌保护和手术后的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可望提高瓣膜置换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 心脏瓣膜 人工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死亡原因 -
主动脉瓣成形术的疗效分析
主动脉瓣膜成形术(AVP)即对病变的主动脉瓣结构进行修复、成形的外科技术,是治疗先天性和获得性主动脉瓣膜疾病的手术方法之一.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血管成形术 主动脉瓣/外科学 -
胸骨上段小切口术式在老年人主动脉瓣手术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起,经胸骨上段小切口(superior partial median sternotomy,SPMS)进行心脏瓣膜手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型心脏中心已经大量开展并成为常规,国内仍以传统正中切口多见.随着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65岁)主动脉瓣病变需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例逐年增加.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如何减少创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微创小切口技术是减少创伤的有效方法[1].2012年10月起,笔者在老年人主动脉瓣手术中采用SPMS术式,现就手术体会、技术进展及近期临床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
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心肌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七氟烷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CVR)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行CPB下CVR的5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7例;其中研究组(27例,有效25例,中途脱落2例)予以梯度法吸入七氟烷麻醉诱导方案;对照组(27例,有效26例,中途脱落1例)予以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诱导方案.观察比较两组受试者术中各时间点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及左心室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变化差异.[结果] 两组受试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麻醉诱导前两组受试者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主动脉开放后6 h、24 h时,两组cTnI、CK-MB较麻醉诱导前显著提高,且研究组<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麻醉诱导5 min及气管插管10 min时,两组受试者HR、MAP水平较麻醉诱导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对照组;CVP水平则较麻醉诱导前显著提升,且研究组>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手术后,两组受试者LVEF、LVEDV指标均较手术前显著提升(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将七氟烷用于CVR的麻醉诱导中,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心肌保护作用,但术中血流动力学状态不及丙泊酚稳定,可根据受试者实际情况选择佳用药方案.
-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98例临床分析
本院自1995年3月至2000年11月共施行心脏瓣膜手术98例,进行了早期随访并对早期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和早期死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98例中,男40例,女58例;平均年龄32.4(16~60)岁。风心病单纯二尖瓣狭窄(MS)20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MS+MI)47例、其中3例并有三尖瓣重度返流(TR),联合瓣膜病变15例,主动脉瓣狭窄并关闭不全(AS+AI)5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各1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MR)5例、其中2例合并继发性房缺(ASD),二尖瓣替换术后瓣周漏1例;主动脉瓣退行性变2例、二尖瓣退行性变1例。病程2~40年,平均12.8年。术前心功能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心脏瓣膜疾病/并发症 -
92例学龄前儿童心脏瓣膜成形术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心脏瓣膜成形术的手术方法、效果.方法回顾92例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成形术的各种心脏瓣膜病患儿的瓣膜病理改变、外科瓣膜处理方法.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占2.2%).远期随访89例(占98.9%),残留中度以上瓣膜返流6例(占6.5%),心胸比、左房径均明显下降,无远期死亡.结论学龄前儿童心脏瓣膜病可以采取瓣膜成形术,并能取得良好的术后效果.根据不同瓣膜病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是学龄前儿童心脏瓣膜成形术取得满意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
双极射频消融术在瓣膜置换手术时治疗房颤
目的 总结双极射频消融方法进行迷宫手术在瓣膜置换术中治疗房颤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57例瓣膜疾病并发房颤者在进行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利用双极射频消融仪器进行心脏“全迷宫”除颤手术,并对186例患者治疗结果进行一年随访.全部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和全身中度低温、心脏局部深低温及体外循环下完成.结果 全组围术期死亡4例(3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射频消融时间14 ~22(17.82 ±2.24) min,体外循环时间为58~ 136.5(73.95±18.8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6~ 102(48.79±17.62) min;术后9~ 32(13.42 ±4.12)d顺利出院.手术结束时窦性心律或结性心律241例.对其中186例治疗结果进行1年随访,这些患者出院时窦性心律或结性心律164例(88.2%),6个月随访时窦性心律或结性心律159例(85.5%),1年随访时窦性心律或结性心律171例(91.9%).结论 双极射频消融术是瓣膜替换手术时治疗房颤的有效手段,其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
老年心脏瓣膜病的体外循环管理
目的 总结65岁以上老年心脏瓣膜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115例老年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在全麻下采用中度血液稀释,中高流量灌注,鼻咽温降至30~32℃左右,心肌保护采用4∶1含血高钾停搏液首灌,低钾停搏液复灌,停机后常规行改良超滤,部分在转流中合并负平衡超滤.结果 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90.6 ±38.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9±24.5)min,转流中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 ~ 80 mm-Hg;自动复跳91例(79.13%),超滤后血钾3.5~5.3 mmol/L,血细胞比容30% ~51%,总滤液(2657.6±653.9) ml.术后死亡1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6例,主动脉根部出血再进胸止血5例.结论 为提高老年心脏瓣膜病的体外循环管理质量,应积极处理原发病及并存疾病,控制血液稀释度,保证有效的组织灌注,加强心肌保护,同时应用合适的超滤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体外循环 老年人 -
SJM Regent机械瓣膜应用体会
目的 总结SJMR机械瓣应用经验.方法 对30例主动脉瓣病变患者选择了SJMR机械瓣置换,其中17号瓣9例,19号瓣13例、21号瓣5例,23号瓣3例.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表明各主要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无死亡,未发现与机械瓣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SJMR机械瓣可以使一部分小主动脉瓣环患者避免了主动脉瓣环切开成形,同时大程度地获得有效瓣口面积,更好地维护了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关键词: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心脏瓣膜 人工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主动脉瓣/外科学 -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附34例)
目的通过对34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治疗分析,观察重症心脏瓣膜病的诊治规律,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1995年7月~2002年12月收治的34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共有23例出现并发症,治愈30例,死亡4例.结论围手术期必须使用洋地黄、极化液等强心、利尿治疗.开放阻断时要用洋地黄、速尿并补钾.对术前患有脑梗死的病人,体外循环转流需要平稳.
关键词: 心脏瓣膜疾病/外科学 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