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粘连性肠梗致病因素与手术时机选择
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常为腹部手术后的并发症,因为粘连是疾病过度愈合的一个过程,因此,是不可能消除的。形成肠粘连的因素很多,由腹部手术后致者约占70%,并且 ,目前尚无确实可行的预防办法,再次手术往往招致更广泛的粘连,故此在临床工作中,常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是有些肠梗阻约10%~25%,迟早会发生绞窄,病情急剧变化伴有肠坏死,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死亡率很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面临着及时中转手术,积极治疗,发现手术指征,掌握好手术时机的问题。1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88年/1998年 10a间,共收治此类患者183例,其中手术治疗56例,占30.6%。有腹部手术史者121例,其中手术治疗22例,占18.1%。无腹部手术史者62例,手术34例,占54.9%。通过上述资料,粘连性肠梗阻,绝大多数是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得到缓解,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比例30.6%较低,而且在其中有手术史的患者,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率更高。手术率低、无外伤史之患者往往其原因复杂而临床医生尺度不一。故此,手术率较高,而保守治疗的倾向小。虽然上述资料不能完全地给我们提供一个与梗阻致病因素有关的手术时机的标准,但如何掌握手术时机,结合我们的临床实践,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
胆道再手术指征及术式选择
胆道系统因其解剖变异较多,与胰腺、十二指肠等周围器官关系密切、损伤后呈过度愈合的特殊方式,因此,再手术率高达10.9%[1],目前仍是腹部外科较难处理的问题.胆道再手术可因胆道手术后的并发症、原有疾病未治愈或复发而再次施行的手术,不包括其他腹部手术后针对胆道疾病所进行的再次手术[2].
-
疤痕疙瘩的药物治疗技巧
疤痕疙瘩是一种超出原伤口界线的、以过剩胶原纤维沉积为特征的局部过度愈合引起的皮肤异常瘢痕.
-
肌成纤维细胞在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正常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创面收缩或过度愈合引起的病理性瘢痕以及各种纤维化疾病中,肌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围绕肌成纤维细胞的结构特征、来源、作用、转归以及调节机制等问题已有大量文献报道,本文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将有关问题作一综述。1 肌成纤维细胞简介 Gabbiani和Majino等(1971)将离体的肉芽肿包膜条加上平滑肌刺激物时,可引起其收缩,并发现在形态及生物学上具有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Fb)和平滑肌细胞双重特性的特殊细胞,故有了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 MFb)一词的出现。
-
胆石病再次手术69例分析
胆石病包括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手术是治疗胆石病的有效方法。胆道系统解剖变异较多,胆树结构复杂,与胰腺、十二指肠、肝脏等周围脏器关系密切,损伤后呈过度愈合的特殊方式,决定了胆道手术有较高的再手术率[1],但胆道再次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一直是临床外科的难点和热点。近年来,我院共施行胆石病术后再手术69例,现报道如下。
-
糖皮质激素病损内注射治疗疤痕疙瘩及增生性疤痕的观察与护理
疤痕疙瘩及增生性疤痕是由于各种使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原因,如粉刺、烧烫伤、手术等,引起的一种超出原伤口界限,以过剩胶原纤维沉积为特征的局部过度愈合引起的皮肤异常疤痕,患者多具有疤痕体质和家族倾向[1,2].
-
原癌基因与病理性瘢痕
肿瘤发生的癌基因学说,是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目前有关癌基因的研究不仅局限于肿瘤学,而且发现对正常细胞的生长、分化和细胞内信息传递亦有重要的意义[1].部分原癌基因在组织再生、创伤愈合等过程中常被激活,与创伤过度愈合所致的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也有密切关系.
-
药物防治瘢痕的研究进展
瘢痕是人体创伤(即使是轻微的损伤)后,在伤口或创面自然愈合过程中一种正常的、必然的生理反应,也是创伤愈合过程的必然结果[1],但创伤愈合后,创面的过度愈合形成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或瘢痕疙瘩(keloid,K)影响美观,甚至瘢痕挛缩导致表面器官或关节畸形,影响肢体的活动功能.因此,创伤愈合后,如何防治瘢痕挛缩一直是烧(创)伤外科的热门问题之一.目前瘢痕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压迫治疗、放射治疗、激光治疗以及外科治疗等,但尚无一种方法具有绝对的权威性[2],各种治疗方法都在不断地探索之中,本文仅就药物防治瘢痕方面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