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病理学特点对肝门胆管癌术式选择的影响
目的 分析肝门胆管癌临床病理特点对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引流术组以低分化和黏波腺癌病例为主,共28例,占该组的73.68%,而切除术组以高分化腺癌为多.引流术组38例全部存在转移,切除术组8例有转移.本组42例I型、Ⅱ型、部分Ⅲ型行肝门胆管癌手术切除,13例Ⅲ型和25例Ⅳ型肝门胆管癌病例仅能作姑息性引流术.切除术组平均生存期(24.63±5.21)个月,引流术组平均生存期(12.27±4.33)个月,两组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组织学特点,肿瘤转移及病理分型影响着术式选择
-
胆肠引流术治疗梗阻性胆道疾病25例体会
胆肠引流术治疗梗阻性胆道疾病效果较好,临床应用广泛.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7年12月对25例梗阻性胆道疾病患者行胆肠引流术.本文对25例病人进行分析,重点讨论降低胆道疾病再手术率,减少术后复发的经验教训.
-
肝黏液表皮样癌一例
患者女,71岁. 右侧腹隐痛伴畏寒发热5个月,起初疼痛不剧烈,未经治疗.2个月前腹痛症状加重伴畏寒、发热,体温高达39℃,无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黄疸等症状.于当地医院就诊时发现白细胞升高,B超发现右肝巨大低回声团块.经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后,体温虽下降至38℃左右,但仍有间歇性腹痛,住院54 d后无好转,遂于2004年2月转入我院,门诊拟"肝脓肿" 收住入院.既往有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及胆管结石胆肠引流术史.体检:体温37.6℃,脉搏70次/min,呼吸18 次/分,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侧肝区压痛、叩痛明显,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16.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82.9%;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及核心抗体(HBcAb)均阴性,丙肝病毒抗体(HCV)阴性;白蛋白/球蛋白比例(A/G )0.95(正常1.5~2.5),白蛋白(ALB)30 g/L(正常35~50 g /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5 U/L(正常5~35 U/L),碱性磷酸酶(ALP)381 U/L(正常40~150 U/L),余肝功能正常.肿瘤标记物检测:癌胚抗原(CEA)54.5 ng/ml(酶联免疫吸附法,正常0~5 ng/ml),甲胎蛋白(AFP)2.1 ng/ml(时间分辨法,正常0~20 ng/ml).
-
T管内支撑胆肠吻合姑息治疗晚期壶腹部癌
壶腹周围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自1972~1994年,上海地区肝胆癌的发病率急增,男性增加119%、女性124%[1],但早期诊断率仍然很低.多数在癌肿进展至晚期,出现阻塞性黄疸后才能确定诊断,因此病灶的切除率低,疗效差,多数病人只能作减压性胆肠引流术[2].胆肠引流有多种术式[3],本文就T管内支撑胆肠引流的方法和经验,介绍如下.
-
胆道良性病变内引流术式与胆管癌变
目的探讨胆肠引流术后发生的胆管癌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2年~2000年因胆道良性疾病作胆肠引流术后75例病人的病历和随访记录,按照胆肠吻合术将病人分为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48例,胆管间置空肠吻合术4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16例,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7例,随访期长10年.结果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癌2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发生原发性胆管癌1例.发生癌变的病人中为肝内胆管结石及术后反复发生胆管炎者.结论长期胆肠引流和胆管恶性肿瘤存在相关性,可能与术后胆道结石、排石、反复胆管炎有关.
-
ROux-en-Y胆肠吻合术后并发症46例诊疗分析
胆肠引流术是治疗肝内结石和肝门胆管狭窄、胆总管下段恶性肿瘤引起胆总管梗阻的常用手术方式.但由于较易发生术后并发症,且在诊断和治疗上较困难,为了提高其诊治效果,现将我院1990年~2000年间共进行Roux-en-Y胆肠吻合术46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的诊治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