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作者:辛涛;刘建民;许奕;洪波;赵文元;黄清海;张鑫;张珑;周晓平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发病率较低,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2.9%~7.1%[1].我院1998年6月至2001年10月间收治颈内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患者12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4.1%(12/293).我们根据动脉瘤的类型和特点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介入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眼动脉瘤的诊断和栓塞治疗

    作者:许奕;刘建民;洪波;赵文元;黄清海;张珑;周晓平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瘤的诊断和栓塞治疗.方法:18例患者行CT或MRI检查,并均经DSA确诊.13例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5例因动脉瘤过大采用支架植入联合GDC栓塞治疗.结果:GDC栓塞治疗13例,达致密栓塞9例、大部栓塞4例;支架植入联合GDC栓塞治疗5例,致密栓塞4例、大部栓塞1例.12例行DSA随访6个月,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或支架内膜过度增生导致载瘤动脉狭窄.结论:眼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是有效的,大型眼动脉瘤CT、MRI有典型特征,采用支架植入联合GDC栓塞可提高其致密栓塞率.

  •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

    作者:张鑫;刘建民;许奕;洪波;黄清海;张珑;赵文元;周晓平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体会,对其指征、操作要点及主要并发症进行初步探讨.方法:24例宽颈后交通动脉瘤,植入球囊膨胀型网孔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行GDC填塞.结果:完全填塞19例,90%以上填塞3例,60%~70%填塞2例,载瘤动脉通畅,平均随访6.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是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刘建民;黄清海;洪波;许奕;赵文元;张珑;周晓平;王文仲

    目的:探索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45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39例颅内动脉狭窄采用球囊扩张型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血管内支架均成功植入.42例动脉瘤致密填塞,7例大部填塞,3例疏松填塞;39例颅内狭窄患者中36例血管直径恢复80%以上,3例残余狭窄20%以上.无1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所有患者临床恢复良好,影像学随访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和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

    作者:张鑫;刘建民;许奕;洪波;黄清海;张珑;赵文元;周晓平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其中的4例宽颈假性动脉瘤先植入冠脉网孔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另1例窄颈假性动脉瘤单纯行GDC填塞.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治疗,动脉瘤填塞均在95%以上,1例宽颈假性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治疗后复发,经再次填塞GDC后治愈,随访5~18个月,载瘤动脉通畅,临床效果优良.结论:从本组资料看,窄颈和宽颈假性动脉瘤可分别采用GDC栓塞和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赵文元;刘建民;许奕;洪波;黄清海;张珑

    目的:回顾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以提高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治疗14例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60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GDC.5例患者术中出现支架移位,1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穿支出血,1例发生支架塌陷,10例发生血管痉挛,分别进行对症处理.结果:经积极处理,并发症消除,载瘤动脉及毗邻动脉通畅,预后良好.结论:在支架植入过程中,联合采用多种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换支架和GDC联合应用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

    作者:黄清海;刘建民;许奕;洪波;赵文元;张珑;周晓平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通过股动脉途径,采用将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其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后填塞GDC的技术治疗6例椎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结果:1例支架置入术失败,其余5例支架均准确到位.4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例采用弹簧圈同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无手术并发症,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支架联合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但仍需要远期随访.

  •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作者:刘建民;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周晓平;倪宝英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GDC栓塞治疗123例157枚动脉瘤,分析动脉瘤几何形态学、病情严重程度对栓塞效果及临床治疗的影响.结果:Hunt-Hess分级Ⅰ~Ⅱ级患者中,预后良好者(GOS>3分)为100%,Ⅲ、Ⅳ~Ⅴ级患者中分别为95.0%、76.0%;窄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大部栓塞率及部分栓塞率分别为92.4%、5.7%、1.9%,宽颈动脉瘤中分别为80.8%、13.5%、5.8%,大动脉瘤的疗效明显低于小动脉瘤.结论: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不仅与瘤颈大小有关,还受瘤体大小的影响.而临床预后与Hunt-Hess分级呈负相关.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作者:刘建民;周晓平;许奕;洪波;赵文元;王来兴;黄清海;王永春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55例62枚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及存在问题.方法: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49例为破裂动脉瘤,按Hunt-Hess分级: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18例,Ⅳ级7例.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及篮外填塞等方法治疗51例,瘤颈重塑形技术2例,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3例.结果:栓塞程度:致密栓塞50个(80.6%),90%以上8枚(12.9%), 90%以下4枚 (6.5%).术中出血2例(3.6%),死亡2例(3.6%).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采用双弯塑形、横向成篮、分部填塞、篮外填塞及重塑形(remodelling)技术等方法,可以明显提高宽颈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血管内支架结合GDC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 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志民;杨玉红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至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为神经科常见病之一,其常见病因: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梭形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其中动脉瘤多见.

  •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作者:李安民;关文标;高华;刘刚;郭颖莹;李江娇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0年11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2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共29个颅内动脉瘤均在全麻气管插管下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成功,25个动脉瘤获完全闭塞.1例大脑中动脉M1分叉动脉瘤患者于术后第5天发生再出血,经对症治疗无效死亡.26例患者经康复治疗后均恢复满意,仅2例遗留轻微神经系统后遗症,表现为轻偏瘫,肌力5-.20例患者获随访10~35个月,平均(15±4)个月,随访率74.07%.均无再出血表现.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优势在于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少、易接受,即使高龄或病情重的患者也能耐受.术中细致、规范的操作,术后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1例

    作者:熊宁;周逸均;蒋亚达;刘建民;侯新民;曾海珍;倪建毛

    1病案摘要患者男,52岁.于2001年12月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神志恍惚1小时急送我院就诊.体检:BP 20/12kPa,嗜睡,瞳孔等大等圆,右眼外斜明显,对光反射灵敏,颈部有抵抗.CT报告:蛛网膜下腔出血、右额叶脑出血、大脑前动脉瘤.给予止血、降颅压、营养支持等治疗,症状逐渐缓解,3周后出院.出院后仅1天再次出现以上症状,复查CT提示:右额叶同样部位再次脑出血.

  •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东海;董明;毛海军;华续明;孙辉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以及对该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50例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163个动脉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1例为非单一性动脉瘤患者.对动脉瘤的大小、部位、行栓塞治疗时机、栓塞程度以及对手术前后Hunt-Hess分级、GCS评分、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50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早期手术(≤72 h)123例,中期手术(4~10d)19例,晚期手术(>10 d)8例.Hunt-Hess分级中,预后良好(GOS>3分)者Ⅰ~Ⅱ级患者为100%,Ⅲ级患者为83.3%,Ⅳ~V级患者为54.5%;完全栓塞(100%)的为134例,部分栓塞(>90%)的为11例,小部分栓塞(≤90%)的为5例.GCS评分术前与首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则无明显的关系(P>0.05).结论:电解可脱卸弹簧图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著,临床疗效与手术时机、动脉瘤的栓塞程度、Hunt-Hess分级、GCS评分均相关.

  •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41例颅内动脉瘤

    作者:张冰;郑少俊;诸金水;王亚仙;王庄;刘泉坤;许贻白

    目的 总结41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体会.方法 Seldinger技术穿刺动脉,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作动脉瘤内栓塞治疗.结果 34个致密栓塞,3个>90%栓塞,4个>80%栓塞;1例重残,2例死亡,余38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可靠,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中、术后处理能提高疗效.

  •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3例术后护理体会

    作者:王秋寒

    2004年3月~2006年5月,我院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3例,经加强术后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附14例报告)

    作者:姜桂生;曲怀谦;郭栋;任鸿雁;刘红;狄玉进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GDC栓塞治疗14例16个颅内动脉瘤,并复习其临床特点及影像.Hunt-Hess分级:Ⅰ级4例、Ⅱ级7例、Ⅲ级2例、Ⅳ级1例.14例均在栓塞术后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7例术后6个月内造影复查.结果:14例16个动脉瘤中,位于后交通动脉5例,前交通动脉3例,基底动脉3例,椎动脉3例.16个动脉瘤完全闭塞15个,部分闭塞(>于95%)1个.3例神经系统症状彻底恢复,4例睑下垂改善明显,7例眼外肌麻痹恢复较慢.无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结论:短期的随访结果表明,对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值得信赖的治疗方法.尽管此报告的病例数目较少,脑血管造影证实其良好效果与相关报道相似.

  • 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前交通动脉瘤诊治方法研究

    作者:彭波;欧阳和平

    目的 研究标准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前交通动脉瘤的特点,研究其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标准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处理及预后.结果 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岁以下,均为首次发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临床表现.标准脑血管造影均为阴性.3例因临床高度怀疑前交通动脉瘤而行微导管造影,发现小的前交通动脉瘤,其中2例同时行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1例开颅手术.另1例造影后3d动脉瘤破裂,急诊手术探查发现巨大前交通动脉瘤,瘤腔内血栓形成.治愈2例,死亡2例.结论 有少数前交通动脉瘤的标准脑血管造影为阴性,当临床高度怀疑前交通动脉瘤时应增加特殊的投照位置、试行微导管造影,MRI有助于发现栓塞的动脉瘤.

  •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初步报告

    作者:徐宏治;陈衔城;宋冬雷

    目的探讨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及梭形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15例颈内动脉宽颈囊状动脉瘤及2例椎动脉梭形动脉瘤,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后将支架置入载瘤动脉,跨动脉瘤颈放置.其中13例通过支架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弹簧圈,4例仅放置支架治疗.结果1例术后1周死亡,2例失访.3~6个月造影随访14例,11例动脉瘤消失,2例动脉瘤大部消失,1例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新技术,结合GDC技术可为颅内宽颈囊状动脉瘤和梭形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 21例颅底肿瘤的手术体会

    作者:何学雄;孙军;肖达荣;陆川

    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8例,女13例;年龄15~70岁,平均45.7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3.2年.临床表现:头痛15例,呕吐9例,视力障碍9例,癫癎4例,嗅觉消失4例.21例术前均行CT及MRI检查(其中5例行MRA检查),5例行DSA检查.

  • GDC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

    作者:邹建军;马逸;史万超;刘会;王明骧;王天成

    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女性,47岁.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次,第2次出血为第1次出血后9 d,第2次出血后马上转入我院,为Hunt-HessⅢ级,CT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

48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