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内支架+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椎基底交界区梭形动脉瘤1例

    作者:张宪;刘建民;王立富;许奕;闻金坤;施学强;孙陵

    由于解剖和生理特点,基底动脉瘤有一些表现为梭形动脉瘤,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传统的血管内栓塞都无法将动脉瘤腔消除并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我们采用血管内支架+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既栓塞了瘤体又保持了载瘤动脉的通畅.

  • 单侧A1优势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附48例报告)

    作者:郭庆东;刘伟;付洛安;张磊;张学析;胡晶;费舟

    目的 总结使用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48例单侧A1优势前交通动脉瘤的经验和方法.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4月西京医院收治的单侧A1优势前交通动脉瘤患者48例,其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32~72岁,平均53.4岁.全部动脉瘤均在术中应用旋转成像图像后处理技术,并采用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内栓塞治疗,采用双侧颈动脉置管技术监测栓塞术中载瘤动脉通畅情况.对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技术,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微导管、微导丝辅助技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其中38例术后6个月复查全脑血管造影,了解已栓塞动脉瘤及前交通动脉通畅情况.结果 48例患者中动脉瘤致密栓塞39例(81.25%),90%以上栓塞6例(12.50%),90%以下栓塞3例(6.25%);术中出血 1例(2.08%),前交通动脉闭塞3例(6.25%),前交通动脉闭塞后对侧代偿2例(4.17%).随访均无再出血,38例复查全脑血管造影见动脉瘤栓塞致密、前交通动脉血流通畅.结论 单侧主供血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治疗术中应注意保持前交通动脉通畅,使用微导管或微导丝置于瘤颈处辅助栓塞有一定帮助.

  •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颈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一例

    作者:辛涛;刘建民;周晓平;许奕;洪波;黄清海;赵文元

    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非常棘手,特别是颈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常规的血管内治疗极为困难.笔者成功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GDCs)治愈1例该部位宽颈动脉瘤,现报告如下.

  • 应用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作者:张峭巍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颅内动脉瘤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GDC治疗宽颈的动脉瘤(瘤颈直径>4mm者)存在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者们提出各种不同的改进方法。讨论了较成熟的球囊辅助GDC释放技术的优缺点,也对病例数较少的其他方法作了初步分析,以期更好地将这项技术用于临床治疗。

  • 58例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柏慧华

    颅内动脉瘤(AN)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局部异常扩张而形成的[1].临床症状隐匿,绝大多数病人以动脉瘤破裂,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就诊.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7%,反复出血者病死率达70%以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栓塞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2].我科1999年12月-2004年7月共对58例颅内动脉瘤施行了GDC栓塞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破裂动脉瘤患者3H治疗的护理

    作者:王丹玲;赵丽萍;杨晓艳;张宇琼;吴琼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flble coil.GDC)栓塞破裂动脉瘤后3H(hypetensiv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 triple, 3H)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Hunt-Hess I~Ⅲ级并在发病后72 h内进行GDC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共63例.其中,13例(20.6%)发生血管痉挛.症状性血管痉挛的诊断根据迟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并有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TCD)和(或)脑血管造影的证据.对13例患者实施系统的3H治疗及护理.结果 13例发生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恢复良好9例,中度致残3例,重度致残1例.结论 3H治疗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生命指标监测及加强护理是改善患者预后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难治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初步结果

    作者:黄清海;刘建民;许奕;洪波;赵文元;周晓平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技术及疗效.方法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5例颅内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宽颈瘤1例和后交通宽颈动脉瘤复发2例.3例支架跨重要侧支血管及穿动脉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继续GDC填塞.结果 4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及侧支血管通畅,1例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3个月后恢复.影像学随访3~6个月,无支架内狭窄.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GDC是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支架覆盖重要动脉开口并不影响血流.

  • 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张鑫;刘建民;许奕;洪波;黄清海;周晓平;张珑;佘家贵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急性破裂的临床体会,对其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57例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均先植入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填塞GDC.结果 1例因血管扭曲不能植入支架,56例成功,均达到90%以上栓塞,载瘤动脉通畅,所有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结合GDC填塞是治疗急性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可行的方法.

  •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影像学随访结果

    作者:黄清海;刘建民;许奕;洪波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影像学随访结果,了解支架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62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在术后行脑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47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5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6个月造影随访56例动脉瘤内无造影剂显影,4例仍有瘤颈残留,1例复发而再次治疗;12~37个月随访43例中,2例瘤颈残余,1例动脉瘤复发,其余完全闭塞,弹簧圈形态无改变.结论血管内支架植入后明显改变瘤内血流动力学并促进血栓形成,通过促进瘤颈内膜形成达到影像学治愈.

  • 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

    作者:刘建民;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张珑

    目的报道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未破裂的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及结果.方法将球囊膨胀型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瘤颈部位置入并准确释放后,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支架成功的置入,支架近端在基底动脉,远端在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得到次全栓塞(90%以上),载瘤动脉及毗邻的侧支血管保持通畅,患者恢复满意.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是可行的,支架植入对侧支血管血流无明显影响.

  •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建民;许奕;洪波;黄清海;赵文元;张珑;王永春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并发症防治及疗效,评估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前循环78例,后循环27例),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上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塞GDC,术后3、6、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6~12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104例手术成功,1例失败;80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24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1例发生颈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在GDC填塞过程中支架完全塌陷.98例临床随访3~32个月,均无再出血或血栓栓塞的症状.血管造影随访62例(随访期6~12个月),60例动脉瘤不再显影,2例明显缩小,1例出现支架近端轻度狭窄.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和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支架使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支架不但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还可防止弹簧圈压缩,促进瘤内血栓形成,防止动脉瘤复发,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支架辅助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赵文元;刘建民;许奕;洪波;黄清海;张珑;周晓平

    目的回顾总结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并发症,以提高使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 105例难治性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GDC.结果 6例患者术中出现支架移位,1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穿支出血,1例发生支架塌陷,1例发生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弹簧圈突入小脑后下动脉(PICA)起始部,10例发生血管痉挛,经对症处理,预后良好.结论在支架植入过程中,联合采用多种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支架和GDC联合应用治疗颅内夹层及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 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作者:许奕;刘建民;洪波;赵文元;黄清海;张鑫;张珑

    目的总结262例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均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作动脉瘤内栓塞治疗.对双侧A1正常者应用双侧颈动脉置管技术监测栓塞术中载瘤动脉通畅情况,对瘤颈累及双侧A2者采用微导管微导丝辅助技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发生术中出血者予弹簧圈继续栓塞,发生术中血栓形成者予尿激酶溶栓.3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均同次手术治愈.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160例,>90%闭塞56例,<90%闭塞46例.术中因过度栓塞造成载瘤动脉闭塞10例,术后脑梗死16例.术中发生血栓形成3例,经溶栓后恢复通畅.术后死于肺部并发症1例,植物生存1例.随访190例,3~6个月行DSA/MRA复查,动脉瘤复发行2次栓塞8例,复发经手术治愈1例,其余治疗结果稳定.结论 GDC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效果好.采用微导管/微导丝辅助技术可提高致密栓塞率和减少脑梗死并发症发生.

  •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术中出血的原因和防治

    作者:许奕;刘建民;洪波;赵文元;黄清海;王文仲;周晓平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1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GDC栓塞治疗.6例GDC栓塞过程中出血,立即中和肝素,并继续栓塞止血.1例为术后CT证实的出血.术后对症治疗.结果 7例术中破裂者中5例致密栓塞,<90%栓塞2例.4例恢复好,1例轻残,2例术后1周死于颅内高压.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发生术中出血与术中操作、动脉瘤以及患者血管条件有关,继续栓塞可以挽救大部分患者的生命.

  • 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

    作者:刘建民;洪波;许奕;黄清海;赵文元;秦永文;周晓平

    目的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及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 GDC)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可能性.方法 3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6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GDC.结果 7例动脉瘤致密填塞,2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临床效果优良.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可选择的有效方法之一.

  • 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的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

    作者:许奕;刘建民;赵文元;洪波;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目的总结45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急症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作动脉瘤内填塞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5例,90%以上闭塞14例,小于90%闭塞6例;2次填塞2例,复发经手术治愈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7例,术后死于肺部并发症1例,植物人状态生存1例。随访1~20个月,治疗结果稳定。颅内多动脉瘤5例,4例1次填塞成功。结论 GDC栓塞治疗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效果好。虽然有较高的脑梗死发生率,但临床预后良好。

  • 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护理配合

    作者:毛燕君;袁晓丽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经历了球囊、游离弹簧圈、机械可脱卸弹簧圈(MDS)的发展,特别近10年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的应用,使之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附41例报告)

    作者:许奕;刘建民;赵文元;洪波;黄清海;周晓平

    目的:总结41例破裂性前交通动脉瘤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作动脉瘤内填塞治疗。结果:动脉瘤完全闭塞23例,>90%闭塞12例,<90%闭塞6例,二次填塞2例,栓塞后复发经手术治愈1例。术后脑梗死7例、死于肺部并发症1例、植物生存1例。随访1~20个月,治疗结果稳定。颅内多发动脉瘤4例,其中3例1次手术同时全部栓塞。结论:早期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效果好。虽然有较高的脑梗死发生,但临床预后良好。

  •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持续泵注在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应用

    作者:熊源长;王恒跃;林福清;许华;陈辉;刘毅;邓小明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持续泵注用于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75例择期行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5例,分别行单纯丙泊酚、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持续泵注维持麻醉.监测麻醉过程中的BP、HR、ECG、SPO2和PETCO2变化、苏醒参数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组在置入喉罩和拔出喉罩时血压、心率的变化,单纯丙泊酚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P<0.05);3组的各项苏醒参数包括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单纯丙泊酚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P<0.05).结论:与芬太尼相比,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持续泵注用于颅内动脉瘤GDC栓塞术的麻醉,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苏醒更快、更平稳.

  •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体会

    作者:赵文元;刘建民;许奕;洪波;周晓平;王永春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比较困难,我科自1998年7月至2000年3月采用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23例,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报告体会如下。

4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