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晚期盆腔内恶性肿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作者:贺恩治;闫敬泽

    盆腔内恶性肿瘤患者早期多无典型的临床体征和症状,当有症状和临床表现时大多属于晚期,由于盆腔内组织器官复杂,大多患者因病变侵犯周围器官或淋巴转移失去手术机会,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经供血动脉进行灌注化疗和栓塞已成了不能手术切除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现将我院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4例盆腔内恶性肿瘤报道如下.

  • 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张淇

    目的 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监测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14例(63.64%)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5例(22.73%)行支架成形术(单支架置入3例,双支架置入2例),3例(13.64%)行单纯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治疗效果均良好.结论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佳时机探究

    作者:陈莹;邱洁;孟海军;王玉梅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佳时机。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血管内介入治疗据发病的时间分为 A,B,C 三组,A 组发病3天内接受治疗,共132例,B 组发病4~14d 内接受治疗,共126例,C 组发病14-30天内接受治疗,共72例。比较三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及术后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A、C 两组组患者预后良好率均显著高于 B 组(P <0.05),A,C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C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 B 组(P <0.05),A,C 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早期手术或延期手术效果均优于间期手术,因此推广采用早期手术或晚期手术,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手术时机。

  • 血管内介入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预后因素分析

    作者:黄焱明;刘天庆;祁小龙

    目的 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1年4月至2015年4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60例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相关影像学资料和术后随访结果,判断动脉瘤复发和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分析动脉瘤复发和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2年,在60例患者中动脉瘤复发8例,神经功能改善不良10例,部分栓塞患者的动脉瘤复发率高于完全栓塞患者,夹层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复发率高于囊状动脉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功能改善不良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脑积水、动脉瘤直径≤15 mm和Hunt-Hess分级Ⅳ级的患者比例高于神经功能改善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部分栓塞和夹层动脉瘤是患者术后动脉瘤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合并高血压、脑积水、动脉瘤直径≤15 mm和Hunt-Hess分级Ⅳ级均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合并脑积水为独立危险因素.

  • 血管内介入模拟治疗系统

    作者:张瑞军

    心血管疾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我国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现状堪忧.有关部门已关注这一问题,并下达了相关文件,以加强血管内介入治疗管理,规范血管内介入治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瑞典Mentice的血管内介入模拟治疗系统VIST契合了这一时代要求.

  • 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

    作者:袁玉英;杨巍;耿红梅;高天霞

    多发件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是一种静脉梗塞性的脑血管病,其发病隐匿,临床多表现为"良性颅高压症"一般确诊有相当难度,常规治疗效果欠佳,致残和死亡率高.目前尚无公认的佳治疗办法.多数认为除一般对症支持治疗外,应尽早开始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蔓延;对于病情较重且抗凝治疗无效者进行局部溶栓治疗,开通已闭塞的静脉窦,可改善病人的临床结局[1,3].近年来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脑静脉闭塞性疾病被认为是直接有效的办法[4,5],通过外周血管置入微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送入脑静脉窦内,可行效地提高脑内局部药物浓度,使局部血栓化解,我院2006年4月采用经股静脉插管将微导管留置于脑静脉窦内,局部注入溶栓和抗凝药物,治疗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的患者1例,效果满意.

  • 双侧肾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分析

    作者:刘新文;蒋雄京;王建安;刘如;曾宁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双侧肾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双侧肾动脉重度狭窄(bilateral renal arterialsevere stenosis,BRASS)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21~76岁(59.75±17.59)岁.病因分别为动脉粥样硬化34例(85%),大动脉炎3例(7.5%),先天性肌纤维发育不良3例(7.5%).纳入标准:肾动脉造影显示双侧肾动脉内径减少均大于或等于70%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研究组仅包括经皮肾动脉球囊血管扩张成形术及经皮肾动脉支架植入术),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和肾功能的变化,对其疗效平均随访12个月.以SPSS 13.0统计软件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总共治疗80支肾动脉,其中18支肾动脉行PTBA,62支肾动脉行PTBA+ PTRAS.80支肾动脉均成功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收缩压由术前的( 165.0±27.0) 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术后的(135.7±25.3)mm Hg(术后第1天)(P<0.01),舒张压由术前的(88.9±15.1)mm Hg降至术后的(74.8±13.2) mm Hg(术后第1天)(P<0.01),服用降压药物种类由术前的(3.1±0.9)种减少为术后的(2.3±1.2)种(P<0.01).1例患者术后3个月猝死;1例患者术后7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余38例患者术后12个月,收缩压自术前(165.0±27.0)mm Hg降至( 133.53±15.94) mm Hg,舒张压自术前(88.9±15.1) mm Hg降至(77.37±13.47) mmHg;38例患者中,2例治愈(5.3%),27例改善(71.1%),9例失败(23.7%),高血压获益率76.4%.32例患者随访12个月时2例患者肾功能血清肌酐(Scr)改善(6.3%),21例稳定(65.6%),9例恶化(28.1%),均处于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获益率为71.9%,但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双侧肾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高血压,稳定肾功能.

  • 急性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治疗

    作者:胡未伟;刘伟国;沈宏;傅伟明;张建民;陈高;赵学群;郑秀珏;蒋定尧

    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为"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颅脑疾病,尤其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过程中.本文对1997年3月至2002年8月间行血管内治疗的87例急性脑血管病作一回顾分析.

  • 血管介入治疗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术后感染发生率影响的临床研究

    作者:曹军;刘洪强;何阳;王赛博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否有效减少术后发生感染,为临床抗生素应用策略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介入病区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79例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次,对照组则不给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相关症状以及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出现发热、中性粒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的比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发生感染的有2例次,均为败血症,两组患者各有1例次.没有发生介入穿刺部位以及靶器官的感染.观察组介入治疗后的感染率为2.08 %,对照组介入治疗后的感染率为2.27 %,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管介入治疗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术后感染的发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没有必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 双能CT表现及临床相关因素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继发脑出血关系的初步研究

    作者:李清;吴芳;刘佳宾;祝小莲;王臣;王艳;李倩文;杜祥颖;卢洁

    目的 通过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评估多个可能相关的影响因素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早期脑出血和对比剂外渗的关系,以及与双能CT表现结合对迟发脑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且术后24 h内行双能CT头颅平扫检查的患者,采集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NIHSS评分、术前静脉溶栓情况、闭塞血管位于前/后循环、卒中发作至血管再通时间、介入手术时长、血管再通情况(TICI分级)、介入手术后-双能CT检查时间间隔等临床资料,分析双能CT表现,分别比较各指标在早期无出血组、对比剂渗出组及出血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在无脑出血组及迟发脑出血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50例患者中,11例于术后24 h内发生脑出血,11例于术后24 h后发生.前循环血管闭塞者易发生早期脑出血(P<0.05);术前高NIHSS评分、术前静脉溶栓治疗及对比剂渗出者继发脑出血的风险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指标在组间均亦未发现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双能CT有助于识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早期脑出血及对比剂渗出的发生;而术前NIHSS评分、术前静脉溶栓及双能CT发现对比剂渗出等对术后迟发性脑出血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应对相应患者进行重点观察,以改善预后.

  •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作者:李安;赵卫;胡继红;潘文秋;王滔;倪慧霞

    目的 总结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特点,探讨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介入治疗过程,观察期效果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40例患者共发现42个后循环动脉瘤,均完成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8个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8个行支架辅助栓塞,1个行Onyx胶栓塞,5个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同时闭塞.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30个,近全栓塞6个,部分栓塞6个.术后6个月随访DSA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36个,近全栓塞4个,部分栓塞1个.患者出院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35例,1分3例,2分1例,1例死亡为6分;出院后3~6个月随访mRS评分0分38例,1分1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病例.结论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具有特殊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且复杂动脉瘤较为常见,对于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脑血管支架置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作者:马大伟

    目的:观察脑血管支架置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血管介入治疗,评估治疗1年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血管狭窄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脑血管支架置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 上消化道动脉出血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作者:杨莉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在影像学方法引导下经插管向局部病变血管注入栓塞剂(栓塞法)或止血药物(灌注法),从而达到止血的治疗方法.我院2005年至2006年对20例上消化道大出血(动脉性出血)患者施行血管内介入止血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末梢型动脉瘤临床观察

    作者:高振文;吴国红;曹明志;田素臣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末梢型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13例颅内末梢型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远端5个[其中1例是脑动静脉畸形(AVM)合并动脉瘤],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后动脉瘤远端2个,大脑中动脉远端2个,脉络膜前动脉1个;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动脉瘤或闭塞载瘤动脉进行治疗,术后随访3~19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动脉瘤均介入栓塞,11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前存在左侧肢体偏瘫,术后加重;1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术后6个月再次出血,急诊开颅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DSA,动脉瘤均不显影,无死亡病例。结论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末梢型动脉瘤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 颈动脉狭窄血运重建之认识

    作者:柯开富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技术和介入器材的不断发展,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是对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 ),关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治疗效果的临床试验却是喜忧参半。先前欧洲的3项研究(EVA-3S试验[1]、SPACE 试验[2]、ICSS 试验[3]),倾向于对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而来自北美的近2项研究( SAPPHIRE研究[4]和CREST研究[5]),由于其研究对象包括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提出关于颈动脉血运重建手术方式的选择范围较宽松。本文在对这5个研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近两年来新的研究进展以及我们的观点作一表述。

  • 肝细胞癌合并布加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42例

    作者:戚跃勇;戴书华;邹利光;谭开彬;席道友;赵晓晏;梁平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布加综合征的影像学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肝细胞癌合并布加综合征的影像学诊疗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和CT检查(其中24例行CT增强扫描),18例行MRI检查.17例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7例行下腔静脉内介入治疗.结果:29例下腔静脉癌栓超声检查表现为团块状不规则的稍高回声,2例为下腔静脉狭窄,11例无法显示下腔静脉情况.CT平扫均能显示肝脏的原发病灶,24例CT增强扫描于静脉期可见下腔静脉癌栓为低密度充盈缺损.18例MRI检查能直观显示下腔静脉内癌栓,于T1加权和质子加权像呈较高信号,T2加权像呈较低信号.对2例下腔静脉狭窄者行单纯PTA治疗,2例下腔静脉闭塞者经溶栓治疗后行PTA治疗,3例患者于PTA治疗后置入血管内支架.结论:综合多种影像学检查对肝细胞癌合并布加综合征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手段.

  • 糖尿病足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措施

    作者:王玉凤

    在我国众多的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是为严重的一类并发症,其常见的表现为溃疡,并且在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以及感染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严重的糖尿病足患者还可能会截肢甚至是死亡。血管成形术具有致残率低、病死率低以及创伤小等优点,现阶段已经成为指标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重要技术手段,下面便对2010年2月-2014年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24例糖尿病足患者为例,对他们采取了传统治疗加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其溃疡愈合的速度较快,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常用的临床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 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

    作者:杜朴;罗韶辉;冯华海;王玉凯

    目的 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80例2015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其依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单一静脉溶栓治疗方式,观察组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方式,探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 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而颅内出血发生率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5/40),差异明显(P<0.05);另外,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状况、健康状况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其病情,临床治疗成效显著,具有一定安全有效性,充分体现其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推广和采纳.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缺血性疾病的机制和研究现状

    作者:田菁;吕树铮

    缺血性疾病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近年来,治疗组织缺血的外科手术及内科介入治疗等技术手段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但是仍有一部分病人由于血管病变过重、病变范围长且弥漫等原因不适宜接受血管旁路移植术和经皮血管内介入治疗(PTI),且血管成形术后高达25%~50%的再狭窄率目前尚无解决办法,而单纯的药物治疗又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治疗手段.

  •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作者:冯大勤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颅内动脉壁的正常结构发生了病理改变,动脉壁异常处随着血流持续冲击形成的囊性膨出.发生率居脑血管意外的第3位.破裂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杨立庄等[1]的报道显示动脉瘤再出血占14%~44%,再出血死亡率在20%~85%.早期外科治疗对减少术前再出血的发生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早期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由于具备入路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就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时机及介入技术做一综述.

263 条记录 1/14 页 « 12345678...131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