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助行方式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假体早期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包良笑;肖军;李涛;史占军;李婧;罗亚

    目的 探讨不同助行器材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防跌倒和假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纳入20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腋式拐杖组(n=100)和框架式助行器组(n=100).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术后跌倒率、股骨柄假体下沉位移、假体松动率、髋关节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状况评分、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 术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均无跌倒;腋式拐杖组的股骨柄假体下沉位移[(1.58±0.85)mm与(1.92±1.23)mm,P=0.014]、假体松动率、髋周或大腿疼痛程度(P<0.001)、生活质量评分(87.52±4.08与86.27±4.21,P=0.034)均显著优于框架式助行器组;两组的髋关节功能状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结论 相对于框架式助行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腋式拐杖助行有助于提高假体早期稳定性,减轻髋周或大腿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更优化的术后助行工具.

  • 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作者:胡川;杨晓;顾莹;刘敏;王欣

    目的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对比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与常规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2~10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8例和治疗组18例.2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增加基于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训练,30 min/次,1次/d,每周6d,对照组采取常规神经肌肉电刺激训练,30 min/次,1次/d,每周6d.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周及6周对步行功能相关参数进行测定,包括Holden步行能力评分、10 m步行速度、步行时空相关参数.结果 治疗组治疗3周和6周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4% vs 83.3%,P<0.05;100.0% vs94.4%,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3周和6周10m步行速度、步长、步速、步频较治疗前明显增快,步宽较治疗前明显缩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周10 m步行速度、步长、步速、步频较对照组明显增快,步宽较对照组明显缩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功能性电刺激较常规功能性电刺激更能改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 腋式拐杖和框架式助行器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稳定性和预后的影响比较

    作者:刘润宏;刘铭科

    目的 探讨腋式拐杖和框架式助行器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稳定性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7月~2015年12月文登整骨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200例60岁及以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采用腋式拐杖,100例)和B组(采用框架式助行器,10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跌倒率、术后独立行走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假体松动率及脱位率、股骨假体下沉的深度、骨盆的冠状面倾斜角度、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髋关节疼痛(VAS)评分及患者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等.结果 ①假体的稳定性:A组股骨假体下沉的深度、骨盆的冠状面倾斜角度、假体松动率及脱位率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预后质量: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跌倒,A组术后独立行走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Harris评分、VAS评分与SF-36评分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框架式助行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腋式拐杖助行更有利于提高假体稳定性,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 早期功能步行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陈秀明;刘瑛;魏国荣;候永辉;杨军静;焦永波

    恢复患者步行能力是脑卒中康复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步态训练集中于步态各阶段的分解训练,导致开始步行训练的时间相对较晚.运动再学习提倡早期开展任务导向性的步行训练,启动行走训练的时机比以往大幅前提[1].我们在临床中以运动再学习理念为指导,早期开展步行训练,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