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及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临床上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心源性猝死(SD)的一组危重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继发血栓形成,与血小板的活化和内皮细胞的功能密切相关.血小板的活化与其膜糖蛋白(GP)有着密切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GP可评价血小板功能,判断其活化状态 11-3].参照国际相关标准 [4-5],我们用FCM定量检测UAP和AMI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小板膜表面GPⅠ b、GPⅢa、GPⅡb/Ⅲa及颗粒膜堡白(GMP-140)表达数量的变化,以探讨其在ACS中的临床意义.
-
急诊体外循环在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抢救中的意义
目的评价急诊体外循环(ECPB)抢救和治疗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对应用ECPB抢救和治疗的49例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抢救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例中存活44例(存活率为89.80%),死亡5例.其中38例术后随访1~8年,生存良好.结论尽早建立ECPB,改良ECPB技术,加强围手术期处理,能提高救治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成功率.
-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重心血管疾病,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对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日趋完善,随之对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总结2005年10月-2007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18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如下.
-
谱写复杂危重心血管病诊治新篇章——韩雅玲教授专访
1本次会议与往届相比有哪些亮点?韩雅玲教授:我们组织了这次"2006东北心血管病论坛暨第九届沈阳复杂危重心血管病诊治进展研讨会".为了突出复杂危重的主题,此次会议除了安排主会场的大会特邀报告外,还先后针对不同危重心血管疾病设立了7个专题分会场、5个卫星会和1个培训班,便于大家围绕各种复杂危重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抢救及预防进行深入探讨.
-
心电图呈现缺血性T波的非冠状动脉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冠状动脉综合征(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一组危重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脉内皮下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常呈缺血性T波改变,可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大多有坏死性Q波;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表现为ST段下移和缺血性T波.2006年3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心电图呈缺血性T波的非冠状动脉综合征12例.现报告如下.
-
临床护理路径在危重心血管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危重心血管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40例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及观察组20例。对照组实施临床常规护理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用临床护理路径措施。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达到95.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达到65.0%,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危重心血管疾病急救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治疗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