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自体肝移植中暂时性门体分流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 比较门静脉分流和阻断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后肝脏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对照组、分流组和阻断组,制作门颈静脉转流下大鼠自体肝移植模型,观察术后肝脏组织学变化及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分流组术中大鼠胃肠及脾脏无淤血,术后大鼠约2 h后可站立,24 h后能自由饮食及活动;而阻断组大鼠可见脾脏明显淤血,术后大鼠精神差,恢复时间延长.(2)分流组大鼠术后6 h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肝脏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肝小叶结构基本完整,术后24 h肝脏组织病理损伤好转,至术后3 d基本恢复正常.阻断组大鼠术后6 h可见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部分肝小叶组织结构破坏,术后3 d起肝脏组织病理损伤逐渐好转,至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正常.(3)两组肝细胞凋亡数于再灌注24 h达到高峰,分流组肝细胞凋亡数目于再灌注各时间点均显著少于阻断组(P<0.05).结论 无肝期门体分流处理可以避免门静脉阻断引起的胃肠、脾脏淤血,在更大程度上保持肝移植后肝脏组织结构完整性,减少肝细胞凋亡.
-
大鼠自体肝移植中三种不同肝脏灌注方法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的肝脏冷灌注方法的灌注效果.方法 建立大鼠自体肝移植模型60例,通过不同的冷灌注方法(A经门静脉灌注法、B经腹主动脉灌注法、C经门静脉和腹主动脉同时灌注法),比较其灌注效果、术后存活情况和手术时间.结果 A法灌注后光镜下可见小叶间动脉红细胞残存;B法、C法灌注后小叶间动脉、静脉均未见红细胞残留.各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0±3.0)min,(53±4.0)min,(58±3.5)min;术后存活率分别为95%(19/20),90%(18/20),80%(16/20).结论 B法是三种不同冷灌注方法中相对既简单又彻底的一种,对大鼠自体(或异体)肝移植冷灌注可优先选用;但对于非吻合肝动脉及与肝动脉无关的研究也可选用A法灌注;而C法并非必需.
-
大鼠脂肪干细胞对自体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脂肪干细胞在大鼠自体肝移植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并培养大鼠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构建稳定细胞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自体肝移植缺血再灌注组(IR组)、自体肝移植缺血再灌注+脂肪干细胞回填组(ADSCs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上腹正中切口,暴露并离断肝脏韧带,不做其他处理.IR组用动脉夹夹闭肝门阻断血流,肝素注射液灌注15 min,不给药.ADSCs组在肝素注射液灌注后30 min尾静脉注射1×106 ADSCs.手术后24 h后处死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线粒体活性;苏木素-伊红染色(HE)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Bax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IR组AST和ALT水平、MDA含量较高,SOD含量较低(P<0.05),线粒体活性较弱.病理切片结果显示,IR组肝细胞出现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严重.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IR组较假手术组ICAM-1、Bax表达增多.与IR组相比,ADSCs组AST和ALT水平、MDA含量较低,SOD含量较高(P<0.05),线粒体活性较强,炎性细胞浸润较少,ICAM-1、Bax表达减少.结论 大鼠脂肪干细胞对大鼠自体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程度进而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
大鼠无肝期耐受门静脉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无肝期耐受门静脉血流阻断的大安全时限,为临床肝移植术提供依据.方法 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阻断40 min组、阻断35 min组、阻断30 min组、阻断25 min组及完全转流组各10只,按照前期研究方法制备门颈静脉转流下自体肝移植动物模型,分别阻断门静脉40、35、30、25和0 min.观察大鼠在体肝脏持续低温灌洗保存期间、恢复肝门血流后大体形态变化及胃肠道淤血情况;大鼠术后一般情况及1~7d存活情况、总存活率.结果 ①各组肝脏在体持续低温灌洗保存期间体积均无明显变化,转流期胃肠道颜色红润、未见淤血,肝脏冷灌注后质软、色泽呈均一土黄色;阻断门颈静脉转流管5 min后开始见胃肠道轻度淤血,其后随门静脉阻断时间增加,胃肠道和脾脏淤血更加明显,肠系膜静脉曲张更加严重;门颈静脉转流管开放后约4 min胃肠道颜色恢复红润,脾脏色红润、质地变软.②术后大鼠精神差、无活动能力(尤以阻断40 min组、阻断35 min组、阻断30 min组为著),约4h后可站立,24 h后能自由饮食及活动.③术后1周阻断40 min组、阻断35 min组、阻断30min组均出现死亡,且随门静脉血流阻断时间缩短大鼠死亡数降低;阻断40 min组、阻断35 min组、阻断30 min组、阻断25 min组及完全转流组总存活率分别为20%、30%、70% 、100%、100%,前三组均显著低于后两组.结论 大鼠无肝期耐受门静脉血流阻断的长安全时限为25 min.
-
半离体肝切自体余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研究
目的 观察半离体肝切自体余肝移植术后肝再生的规律及其代偿能力.方法 通过CT计算5例半离体肝切自体余肝移植术后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肝再生并监测术后肝脏功能变化.结果 病例1、4的谷丙转氨酶(GPT)在术后第6、4天降至正常;病例2、3、5的GPT在术后10天左右降至正常水平.病例1术后2个月、1年肝体积再生率分别为21.62%、42.85%;病例2术后2个月、1年肝体积再生率分别为12.50%、61.84%;病例3术后2个月肝体积再生率为11.32%;病例4术后2个月肝体积再生率为25.98%;病例5术后2个月肝体积再生率为9.32%.结论 该技术为难以常规肝切除的患者提供了可行性技术径路;术后残肝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尽量缩短肝脏冷缺血时间是减轻术后肝损伤,保护肝再生能力的关键.
-
自体肝移植术后监护要点
目的:总结自体肝移植(LAT)术后监测及管理的经验.方法:结合1例LAT患者术后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体温、出入液体、肝脏和凝血功能、引流、胃肠功能及感染监测的经历,结合文献,总结LAT术后监测的要点.结果:该患者经严密监测和治疗后32d后痊愈出院.结论:有效的术后循环、呼吸、肝脏、凝血和胃肠功能监测是预防和减少LAT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手段.
-
姜黄素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自体肝移植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5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自体肝移植模型姜黄素预处理(CU)组以及自体肝移植模型溶剂对照(CM)组,术后或再灌注2,6,24 h每组分别处死6只大鼠进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的含量检测.结果 血清ALT及AST水平,CM组及CU组均较SO组明显升高,但CM组又明显高于CU组;MPO在SO组含量明显低于CM组和CU组,而CU组又显著低于CM组.结论 姜黄素对自体肝移植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
简易部分肝切除自体肝移植大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的大鼠部分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模型.方法:采用SD大鼠,在既往自体肝移植模型基础上进行简化和改进,摒弃传统的门、腔及颈内静脉置管转流方法,改进冷灌注方法,建立了研究大鼠部分肝切除自体余肝移植模型.结果:手术过程大大简化,成功率为96.7%.门静脉、下腔静脉置管时间不超过1min,无肝期为16~18(中位时间16.15±2.15)min,冷灌注期间切除大鼠2/3的肝脏.再灌注1-2min肝脏恢复正常颜色,术后1h大鼠即可活动、饮水.结论:本模型简单易行,手术时间短,重复性好,特别适用于研究各种外加因素对自体肝移植残余肝脏的影响,为部分肝切除自体肝移植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模型.
-
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治疗肝巨大血管瘤1例
部分巨大肝中央型肿瘤因往往累及主肝静脉、肝后叶下腔静脉或第一肝门,导致常规手术方法难以切除或手术风险巨大,1988年德国PICHLMAYR首先应用离体肝切除联合字体肝移植成功切除1例胃平滑肌肉瘤肝巨大转移灶 [1].此后全球多个中心陆续有个案报道,部分学者还对此术式进行改良,以避免腔静脉及门静脉体外转流的应用.但因无肝期时间长,术后并发症高,湖南省人民医院在研究文献基础上,将该术式进行了进一步改进,采用在体保留部分完整肝叶的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余肝成功移植1例中央型肝巨大血管瘤,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高原肝泡状棘球蚴病自体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分析
目的:分析高原肝泡状棘球蚴病(HAE )自体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行离体或半离体病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的晚期HA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主要术后并发症的特点。结果 HAE肝移植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胆道并发症(4例)、腹腔出血(1例)、感染(3例),其中2例患者发生胆漏并腹腔感染,因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患者出现腹腔出血,因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胆道并发症和腹腔出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胆道并发症、腹腔出血、感染等术后并发症是影响HAE自体肝移植术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SD大鼠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肝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寻找可能的机制.方法 采用生化、TUNEL、Westem blot等方法检测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后大鼠不同时间点的血清及肝脏组织标本.取SD大鼠骨髓体外培养BMSCs,纯化后GFP标记,第3代做检测并配置成细胞悬液,建立SD大鼠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模型,分为BMSCs注射组(BMSCs悬液门静脉注入)和生理盐水注射组(等量生理盐水门静脉注入)行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手术,观察术后大鼠状态,检测大鼠肝功能、肝细胞凋亡,TGF-β1及Bcl-2、bax表达情况.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BMSCs并鉴定.BMSCs注射组术后大鼠死亡率低于生理盐水注射组,BMSCs注射组术后12、24、48、72 h肝功能明显好于生理盐水注射组,肝细胞凋亡率低于生理盐水注射组.BMSCs注射组TGF-β1、bax水平较生理盐水注射组减少,Bcl-2较生理盐水注射组增高,其中bax下调、Bcl-2上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TGF-β1在24、72 h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BMSCs能通过直接门静脉注射入肝改善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大鼠术后肝功能,其可能通过影响Bcl-2/bax值减少肝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TGF-β1无关的其他途径.
-
经门静脉灌注法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 为降低大鼠自体肝移植的手术难度,寻找一种既能体现肝移植过程又具有高存活率的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采用30只SD大鼠建立此模型,经门静脉灌注法灌肝,观察其灌注效果、手术时间及术后存活情况,并于术后24 h取移植肝行光镜观察.结果 本模型灌注方法简单,手术操作时间(48±3.0) min,手术成功率为96.7%(29/30),术后24 h光镜下见肝组织细胞结构多无明显变化,少数肝细胞发生水肿变性,小叶间动脉偶见红细胞残留.结论 经门静脉灌注法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的阻断方式专一,术后存活率高,并且避免了免疫排斥的干扰,可以较独立地反映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 但由于肝动脉未予充分灌注,此模型更适合于非吻合肝动脉和与肝动脉作用无关的肝移植研究.
-
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联合复杂肝静脉重建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
目的 总结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联合复杂肝静脉重建在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于2017年12月收治的1例行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联合复杂肝静脉重建术的泡型肝包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术前评估及术中探查发现,患者的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广泛受侵,故于在体包虫病灶切除结合离体包虫病灶切除后,重建门静脉,切取自体大隐静脉重建肝右静脉、肝短静脉及右后下静脉肝静脉流出道为一完整广口流出道,将重建之流出道大补片与下腔静脉人工血管行侧侧吻合,残余肝行“背驮式”自体肝移植.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h,术中出血量约1 000 mL.术后行肝切除术后常规治疗,24h后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无胆汁漏、出血、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于术后14d顺利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一般情况良好.结论 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有效手术方式,术中肝脏劈裂及个体化的管道重建尤其是流出道重建是手术的难点及关键步骤.
-
一例离体肝切除自体残肝移植术的护理配合
尽管扩大右肝和扩大左肝切除术目前已成为有经验的外科医师的较为标准的操作,但是肿瘤侵犯腔静脉以及肝静脉需要复杂的静脉修复或者同时侵犯肝静脉和肝蒂系统的病人,这种扩大肝切除术常不能满足治疗需要,在不适合肝移植或供肝匮乏的情况下,需要考虑行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自1988年Pichlmayr[1]率先开展离体和低温肝灌注肝切除技术以来,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发展较慢,国内外普及较少.我们在总结11例同种异体原位尸体肝移植和2例成人活体肝移植经验的基础上,于2011年1月开展了1例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现将术中护理资料分析讨论如下.
-
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在复杂肝切除中的应用
目的 评估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在巨大肝癌患者复杂肝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4例巨大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大直径10 ~ 18 cm,病灶不同程度地累及了第一、二、三肝门.患者难以耐受常规肝切除,均行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结果 4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90 ~840 min,无肝期250~300 min,术中出血量400~1400 ml,术中无肝期未行门、腔静脉转流术.4例患者在体外肝切除后行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及门静脉修复成型,均应用成型异体血管来延长剩余肝脏肝上腔静脉以利于腔静脉吻合及第一肝门的重建.本组患者1例术后肝功能正常,1例出现腹腔出血再次手术止血,1例发生肝功能不全,1例出现肝肾功能不全于术后5d放弃治疗而死亡.3例术后生存的患者术后1~2个月间剩余肝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代偿增生.术后生存的3例患者中2例分别于术后8、9个月发现肺部多发转移瘤,分别于术后13个月及15个月死亡.随访截至2012年4月,1例患者无瘤生存37个月.结论 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为复杂肝切除的巨大肝癌患者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行性,术后肝功能代偿不全及近期肿瘤的复发是限制该手术发展的主要问题.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对高原地区肝包虫病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复发率的影响
目的 分析半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治疗对高原地区肝包虫病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包虫病患者60例,按半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30例;对比2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残肝功能储备功能、术后并发症等围术期指标,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2组术后无复发生存情况.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出院,无死亡病例;半肝切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自体肝移植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住院时间、术后引流导管拔除时间、剩余残肝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术前肝储备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并显著高于术前水平,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主要以肝功能不全、胆瘘、胸腹腔积液及感染为主,但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截至2018年7月,2组患者无复发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4,P=0.569).结论 半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治疗对高原地区肝包虫病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自体肝移植手术难度相对较大,但对难以常规切除的肝包虫病患者不失为有效治疗手段.
-
1例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自体肝移植手术的护理心得体会
目的:为日后自体肝移植手术开展的护理措施提供宝贵的经验. 方法:通过观察总结法,把病人住院期间所有出现的问题集中起来,针对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作出相应的处理,根据终取得满意的效果来评判合适的护理措施. 结果:患者成功出院,并且对医护的业务水平表示肯定. 结论:护士应重视对病人的护理干预,术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案及麻醉、预后等疾病知识,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树立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术后给予患者营养支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全程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配合医生处理胆瘘、腹腔感染、胸腔积液等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及出院健康指导的诸多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和预防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