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罕见遗传性心肌病,以右室心肌细胞逐渐被脂肪和纤维组织代替,造成右心室壁变薄,心室腔扩大为特征。患者以心律失常表现为主,包括室早、持续性和非持续性的室速。病变可累及双侧心室,导致心功能不全,占年轻患者猝死原因的20%[1-3],是运动员和35岁以下年轻人心脏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虽然1994年提出了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但是对于大多数病例来说,缺乏诊断的金标准,特别对于早期未有结构改变患者诊断率较低。心电图通过观察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心肌细胞电活动改变,有助于提高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诊断准确性。
-
间歇性预激综合征1例
正常情况下,窦性心律由心房传至心室的正常途径须经过房室结,因而有一定的生理性延迟.预激综合征(WPW)是指窦房结的激动经正常途径以外的"附加旁道"下传,较正常途径更快的"预先"使某部分心室肌除极所引起的一系列心电图改变.
-
动作电位与体表心电图(17)
体表心电图的QRS和T波分别是心室肌除极与复极波,由于心室大约由几亿个心室肌细胞构成,因此,体表心电图的QRS-T波是几亿个心室肌细胞除极与复极产生的电流汇合在一起形成的.
-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对右心起搏器电除极状态的研究
目的应用DTI技术分析评价安置右心起搏器患者的异常电除极状态.方法:研究人群58例,分为三组,A组为20例近期安装VVI型或DDD型右心起搏器的患者;B组为18例心电图证实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C组则为正常心电图的健康人群20例.结果:1.DTA图显示:①除极起源:A组的心室除极源于右室心尖部,与C组有显著差异;②除极顺序:胸骨旁四腔心切面A组加速度变化顺序为右室前壁心尖-右室前壁中部、室间隔心尖-左室侧壁心尖、室间隔全部-右室前壁基部、左室侧壁全部;B组为右室前壁心尖-室间隔心尖-右室前壁全部-左室侧壁心尖-室间隔全部-左室侧壁全部;而C组则为室间隔中部-间隔心尖、左室侧壁心尖、右室前壁心尖、左室侧壁全部-右室前壁全部、左室侧壁基部.3.M型速度图显示:①A组与B组的左室收缩较C组明显延缓.A组左室后壁的T1间隔明显延长,与C组有显著差异;T2时限与C组有显著差异;②A组的左室收缩早于B组.A组左室后壁T1间隔小于B组,二者有显著差异,其T2时限短于B组,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DTI技术不仅能直观显示安装右室起搏器患者的异常心室激动起源及顺序,而且可精确反映右室起搏器患者的左室比完全性左束支阻滞者稍早激动.
-
急性心肌梗塞后QT、JT间期离散度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心律失常是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QT间期离散度(QTd)已被视为预测AMI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指标之一.QTd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程度,JT间期离散度(JTd)消除了心室肌除极时限的影响能更准确地反映心室肌复极情况[1].本文对AMI后患者QTd、JTd变化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观察分析.
-
QT离散度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1 QTd的心电生理基础 体表ECG上的QT间期,由心室肌除极的QRS波,复极的ST段和T波组成。在进行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基础研究中,用细胞微电极或膜片钳记录到的心肌单细胞动作电位,其静息电位为-90mv,由K~+平衡电流形成。除极时Na~+内流形成O位相,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