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梁芳;沈春莲;张伟;古萍;谭念玲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0例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者,其中162例急性心肌梗死中,根据是否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组125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组37例.根据入院3天内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表现将其分为碎裂QRS波者36例、病理性Q波者42例、碎裂QRS波并病理性Q波者65例;另有19例为单纯ST段改变者,对比观察碎裂QRS波与病理性Q波在STEMI及NSTEMI患者中的发生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62例急性心肌梗死者中,STEMI的发生率77.16%(125例/162例),NSTEMI的发生率22.84%(37例/162例).碎裂QRS波者在STEMI的发生率16.00%(20例/125例),低于病理性Q波者在STEMI的发生率28.80%(36例/125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碎裂QRS波者在NSTEMI的发生率43.24%(16例/37例),高于病理性Q波者在NSTEMI的发生率16.22%(6例/37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STEM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病理性Q波者分别为28.80%、97.65%、85.71%、73.67%,碎裂QRS波者分别为16.00%、93.73%、55.56%、69.48%.在NSTEMI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碎裂QRS波者分别为43.24%、94.17%、44.44%、93.90%,病理性Q波者分别为16.22%、89.50%、14.29%、90.83%.结论:在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其他证据时,碎裂QRS波可作为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新指标,尤其是对NSTEMI、非Q波型及无症状型急性心肌梗死,可避免漏诊.

  • 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作者:王英丽;吕金兰;马淑英;马龙乐;杨文波;张媛;梁拓;王乐信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陈旧性心肌梗死(old myocardial infarction,OMI)心电图QRS波特征和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的发生率及其时限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335例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QRS波形态分为病理性Q波组(96例)、fQRS波组(158例)、两者均有组(42例)和两者均无组(123例);根据OMI的不同部位分为前壁组(61例)、下壁组(40例)和侧壁组(15例);按照fQRS时限分为fQRS时限≥110 ms组(23例)和fQRS时限<110 ms组(93例).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统计各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①335例OMI患者心电图分析:fQRS波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P<0.01),不同部位OMI患者fQRS波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fQRS波组不同部位OMI(前壁、下壁、侧壁)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fQRS时限≥110 ms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fQRS时限<110 ms组.结论 OMI患者心电图fQRS波发生率高于病理性Q波;不同部位OMI心电图fQRS波发生率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QRS时限延长可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提示fQRS波可提高OMI的诊断率,对OMI室性心律失常及其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预警作用.

  • 急性心梗6 h即出现病理性Q波1例

    作者:黄平;张开萍;刘泽银

    1 患者资料女性,51岁,因"间歇性胸痛、胸闷6 h"于2006年11月3日11Pm急诊入院.查体:BP 120/80 mm Hg,HR 100次/min,急性重病容,神清,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界不大,心音低钝,可闻及第4心音,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余无特殊发现.

  • 病理性Q波与等位性Q波

    作者:曲英秋

    心肌梗塞典型的心电图改变是病理性Q波,损伤性ST改变.其中病理性Q波是心肌坏死的标志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结合病理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急性心肌由于梗塞面积、厚度或部位等多种原因,虽未能形成典型的病理性Q波,但可产生一些特征QRS波群改变,这种QRs波群的形态改变和病理性Q波一样,可作为诊断心肌梗塞的指标,称为"等位性Q波".

  • 碎裂QRS波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关秀兰;朱可云;陈华发;邓月娟;李小梅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波)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应用价值。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经冠脉造影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与非AMI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又根据患者是否存在fQRS或病理性Q波分组,分析fQRS波的分布特性及价值性。结果①下壁出现fQRS的机率(12.22%)较前壁、侧壁(5.6%)、3.3%)高。②病理性Q波(25.56%)敏感性略高于fQRS波者(21.11%),但病理性Q波者(88.89%和69.70%)均低于fQRS波者特异性(95.56%)及阳性预测值(82.60%);当两者结合应用时,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性预测值(41.11%、96.67%、92.50%、62.14%)均较高。③在NSTEMI患者中fQRS (38.10%)发生率明显高于病理Q波(14.29%), fQRS与fQRS合并病理性Q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QRS波对NSTEMI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一个新指标。

  •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理性Q波与碎裂QRS波的诊断预测价值对比分析

    作者:谢福生;莫新玲;陈健中;夏中华;李全忠

    目的:探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理性Q波与碎裂QRS波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整群选取2013年7月—2015年9月之间该院收治的74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根据入院3 d内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碎裂QRS波32例,病理性Q波12例,以及单纯ST段改变者30例,对NSTEMI患者的碎裂QRS波和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敏感性、特异性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该组患者中碎裂QRS波发生率为43.2%,显著高于病理性Q波的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碎裂QRS波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43.2%和94.2%,与病理性Q波的16.2%和89.5%相比,碎裂QRS波的敏感性更高(P﹤0.05),但两者的特异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中,碎裂QRS波可作为心电图诊断的一个新指标,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应激性心肌病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对比分析

    作者:梁鹏

    目的 探讨 应激性心肌病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对比分析.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60例应激性心肌病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参与研究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60例),均对2组患者实施心电图检查,并对临床症状进行观察.结果 该文研究中,应激性心肌病的病理性Q波发生率为15.00%,低于对照组(χ2=24.36,P<0.05),T波倒置的发生率为30.00%,高于对照组(χ2=9.09,P<0.05),无对应性改变情况,低于对照组(64.62,P<0.05);RR间期为(0.69±0.02)s,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P>0.05),QT 间期为(0.44 ±0.06)s,高于对照组(t=5.95,P<0.05);且 QTc 为(0.56±0.04)s,QT 离散度为(100.97±28.36)ms,高于对照组(t=14.52、7.95,P<0.05),V1~V3导联为(4.32±3.09),低于对照组(t=10.36,P<0.05),V4~V6导联为(6.10±4.25),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P>0.05),V4~V6/V1~V3 为(1.52±0.52),高于对照组(t=10.00,P<0.05).结论 应激性心肌病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且临床表现特殊,临床中需予以慎重诊断.

  • 无症状病理性Q波或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病因探讨

    作者:赵瑞军

    目的:探讨无临床症状而心电图表现为病理性Q波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基础病因.方法:22例患者均为体检发现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行心脏B超、血脂、血糖、心肌酶检查,并到上级医院行冠脉造影(±左室造影)等检查,终确定其病因.结果:15例病理性Q波患者中,病因为冠心病者8例(53.3%)、DCM者2例(13.3%)、HCM者3例(20.0%)、心肌炎后遣症1例(6.7%)、病因不明者1例(6.7%);7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中.病因为冠心病者1例(14.3%)、DCM者4例(57.1%)、高血压心脏病者1例(14.3%)、病因不明者1例(14.3%).结论:平时无明显临床症状而心电图有病理性Q波者其基础病因可以是冠心病、HCM、DCM或心肌炎后遗症等;心电图表现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者病因多由DCM所致,而较少与冠心病相关.

  • 心电图破裂 QRS 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 Qrs 波(fQr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82例,非 st 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nsteMi)68例。同期体检健康者1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碎裂 Qrs 波发生率,对比 steMi 及 nsteMi 患者碎裂Qrs 波与病理性 Q 波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碎裂 Qrs 波发生率为72.0%(108/1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3%(16/150)(P <0.05)。steMi、nsteMi 患者碎裂 Qrs 波发生率为分别为76.8%(63/82)、61.7%(42/68),均明显高于病理性 Q 波发生率25.6%(21/82)、16.2%(11/68)(P <0.05)。结论碎裂 Qrs 波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明显价值。

  • 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的预激综合征--附28例临床分析

    作者:甄胜西;周惠云;文正万;吴清香

    目的旨在分析心电图酷似心肌梗死的预激综合征,避免误诊.方法对28例酷似心肌梗死心电图图形的预激综合征患者进行综合临床分析.结果 28例预激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均呈现了窦性心律、短P-R间期(0.101±0.018) s、delta波、病理性Q波[时限(0.081±0.029) s,振幅(0.78±0.52) mV],仅1例证实为预激综合征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结论一些预激综合征患者呈现出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形式,极少数与心肌梗死并存,提示在见到病理性Q波而作出心肌梗死诊断前,要进行综合临床分析,避免误诊,尤其二者并存时,应慎重诊断,避免漏诊心肌梗死.

  • 病理性Q波对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萍

    目的 探讨病理性Q波在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4月收治的70例经冠脉造影(CAG)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出现病理性Q波分为病理性Q波组(观察组)16例和无病理性Q波组54例(对照组).以CAG检查为金标准,分析病理性Q波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的冠脉三支病变多于对照组,单支病变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Q波评价冠脉多支病变的准确度为40.7%.结论 病理性Q波的出现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冠心病危险程度的判定依据.

  • 心电图对陈旧性心肌梗死风险评估的价值探讨

    作者:马淑英;吕金兰;杨文波;张媛;王乐信;孙熙璇

    目的 通过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碎裂QRS波(fQRS)、病理性Q波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探讨fQRS及病理性Q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评估心电图对陈旧性心肌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335例确诊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将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分为前壁组(61例)、下壁组(40例)和侧壁组(15例),并对各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根据fQRS波时限,将OMI伴fQRS波患者分为fQRS≥110 ms组(36例)、fQRS<110 ms(156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病理性Q波QRS波群时限,将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分为QRS≥110 ms组(21例)、QRS<110 ms(75例),并对两组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OMI伴单纯fQRS波患者不同部位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OMI伴fQRS波患者fQRS≥110 ms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明显高于fQRS<110 ms组(P=0.026);OMI伴病理性Q波患者QRS≥110 ms组成对室性期前收缩(P=0.045)发生率明显高于QRS<110 ms组.结论 OMI患者fQRS时限越长,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越高;OMI患者QRS波时限越长,发生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风险越高,QRS时限是O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预警的心电图指标.

  •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的演变

    作者:王国军;杜占军

    目的: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的演变.方法:对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5年的随访观察.结果:发现Ⅱ、Ⅲ、avF导联Q波完全消失4例(10%),Ⅱ、Ⅲ、avF导联Q波转为非病理性Q波者4例(10%),Ⅱ、Ⅲ、avF病理性Q波持续存在者24例(80%).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的演变,在Ⅱ、avF导联中,ⅡavF导联Q波消失者明显高于Ⅲ导联.

  • 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秋霞

    目的探讨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fQRS波)、V2-V3 R波递增不良(PRWP)在陈旧性心肌梗死(OM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7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6个月以后复查18导联心电图,将QRS波形态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9例(33.5%)OMI患者心电图存在病理性Q波,92例(52.3%)有fQRS波,有病理性Q波和(或)fQRS波113例(64.2%),21例(30%)有PRWP。结论 fQRS波诊断OMI的敏感性高于病理性Q波,而特异性低于病理性Q波,较病理性Q波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fQRS波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有明确的诊断价值;PRWP对OMI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罕见心肌梗死1例

    作者:吴再涛;李玲;袁春花

    患者女性,60岁,因突发胸闷胸痛30min伴恶心呕吐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无胸闷胸痛发作史,此次发病前有长时间乘车史,在进食时发病.入院后立即出现意识丧失,心电监护先后出现室性逸搏,室速,室颤.经积极抢救约40min后出现窦性心律,查心电图示胸前V1~V4导联Q波形成,T波倒置(图1).

  • 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与前壁病理性Q波、左室射血分数相关分析

    作者:骆秀婷

    ①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与前壁病理性Q波和左室射血分数相关性.②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存在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③结果 冠脉闭塞出现病理Q波占86.4%,冠脉狭窄90%~99%出现病理Q波,占32.1%,冠脉狭窄70%~89%出现病理Q波占17.6%,冠脉狭窄50%~69%出现病理Q波占8.3%;病变位于前降支近段的常在V1~V3出现病理性Q波,病变位于前降支近中段常在V1~V3及V1~V4出现病理性Q波,病变位于前降支中段、中远段常在V1~V4出现病理性Q波,病变合并第1角支和(或)第2角支9例在V1导联均可见病理性Q波.出现病理性Q波40例中有13例EF<50%,无病理性Q波64例中有13例EF<50%.④结论 冠脉狭窄程度越高出现病理性Q波可能性越大,冠脉狭窄与病理性Q波呈相关定位关系;前壁存在病理性Q波与EF下降有明显的相关性.

  •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分析

    作者:阴庆现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AMI)因其临床表现极其复杂,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出现,血清酶也非十分典型,极易造成误诊,对患者早期诊治贻误时机,具有极大的潜在性威胁[1].在基层条件较差的医院,其已成为心内科临床工作者认真探究的问题.

  • 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特征

    作者:张希侠;杜秀娟

    目的总结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脏超声特点,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心电图上是否出现病理性Q波将12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分为两组,对其心电图、心脏超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异常者达113例,占94%,心脏超声异常者达100%;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甲组)者76例,占67%,无病理性Q波(乙组)者37例,占32%;两组相比,甲组中以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多见(P<0.001),室间隔显著增厚,心电图上亦出现左室肥厚及劳损表现较重;超声心动图上二尖瓣返流及二尖瓣血流频谱E/A比值两组相似(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重要方法,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可确定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 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预后的关系

    作者:潘晓华;董茂盛;石运生;钟瑞亨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近、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ES-300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单抗双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结果:病理性Q波数目与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心脏事件呈正相关.结论: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可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远期预后.

  • 静息心电图Ⅱ、Ⅲ及 aVF 导联病理性Q波诊断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瑾;陈垚;何小莲

    目的:探讨静息心电图Ⅱ、Ⅲ及 aVF 导联病理性 Q 波诊断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27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按照梗死部位将分为前壁心肌梗死和下壁心肌梗死,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病理性 Q 波对不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前壁心肌梗死患者304例(57.69%),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23例(42.31%);361例(68.50%)患者为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其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36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25例,166例(31.50%)为非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8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98例。病理性 Q 波对前壁心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诊断的灵敏度高于下壁心肌梗死部位[88.56% vs.71.20%],特异度低于下壁心肌梗死部位[69.12%vs.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理性 Q 波对不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诊断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息心电图 II、III 及 aVF 导联病理性 Q 波诊断前壁心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灵敏度高,诊断下壁心肌梗死部位的特异性高,可为临床诊断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提供参考。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