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典型心房扑动消融术后峡部计时间期的变化预测双向阻滞的价值
典型的心房扑动(房扑)是右心房内的大折返所致已成共识,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是折返环的一部分.因此,射频消融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并产生峡部双向阻滞,是成功消融典型房扑和减少复发的可靠标志[1].目前,多采用心房激动顺序或消融部位的双电位技术确定峡部双向阻滞的存在.通过比较房扑成功消融前、后右心房峡部传导时间,从而提出峡部传导时间的延长程度对峡部完全性双向阻滞的预测价值.
-
心房扑动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导管射频消融已成为治疗Ⅰ型心房扑动(房扑)的一线治疗方法.本组应用Holo导管标测,采用解剖学影像定位法消融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IVC-TA峡部)出现完全性双向阻滞,成功治疗11例Ⅰ型房扑患者,现报道如下.
-
第46课射频消融后诊断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阻滞的简易起搏方法
前言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CTI)消融已成为典型心房扑动(AFL)的治疗方法.初,治疗的目标是中止心房扑动且不能诱发,而现在接受的终点是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双向阻滞,以防止复发.鉴别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阻滞与缓慢传导是困难的,一直提倡"鉴别起搏",该方法关注的是逐渐远离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的起搏对消融线或附近记录到的电图(EGM)时间的影响.为分析前-后(逆钟向, CCW)传导,选用多极导管于右心房前壁多个层面起搏,用同一导管远端电极对或消融电极导管于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处作记录.后-前(顺钟向, CW)传导常由冠状窦近端起搏实施,另需一根电极导管起搏右心房间隔中部作鉴别起搏.在后-前传导检测中,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电图因电压低或多个成分(指多个波,译者加注),难以解释.此外,在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阻滞的情况下,起搏冠状窦时跨过界嵴的传导酷似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传导.我们将报道一种简单的方法,无需冠状窦电极导管,根据经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消融线间隔缘起搏时右心房前壁的激动顺序,评估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后-前阻滞.这种方法使得整个手术的完成只需两根电极导管:多极参考导管和消融电极导管.
-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的不同消融终点对房颤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PVs)射频消融术的不同消融终点是否影响房颤(AF)患者的术后复发。方法选取137例伴有症状的AF患者(113例阵发性AF及24例持续性AF),经环PVs射频消融术实现PVs与左心房(LA)双向传导阻滞。术后均观察30 min,110例AF患者(92例阵发性AF及18例持续性AF)消融成功。根据不同消融终点,将92例阵发性AF患者分为两组:肺静脉电位消失组包括36例患者,肺静脉电位(PVPs)均消失;肺静脉电位延迟组包括56例患者,任一PVPs未消失,延迟时间大于30 ms。结果经过2年随访,肺静脉电位消失与延迟两组AF患者的复发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159)。结论与PVPs完全消失相比较,双向阻滞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复发情况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