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髓损伤后骶神经根电刺激排尿神经假体的研究进展
目的:介绍国外在脊髓损伤(SCI)患者开展骶神经根电刺激排尿的经验,并总结作者的研究结果.方法:参考Finetech-Brindley排尿神经假体工作手册,综述国外文献,详细介绍骶神经根电刺激排尿的原理、神经假体组成、临床适应证、手术方法、治疗效果、并发症、体内装置故障的判断与处理,及作者的研究工作.结果:圆锥上SCI导致的痉挛性膀胱,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寿命影响大.目前骶神经根电刺激排尿在欧美国家已开展了2000多例,能恢复患者可控制性的排尿、排便和性功能,效果优良.结论:骶神经根电刺激排尿神经假体植入配合后根切断去传入,是恢复圆锥上SCI患者盆底器官排泄功能的理想方法.
-
大鼠骶神经根对膀胱功能选择性支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骶神经根对膀胱功能的选择性支配,为临床脊髓损伤(SCI)后的膀胱功能重建及建立实验性人工膀胱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对10只SCI的SD大鼠进行硬膜外S1~S4骶神经根电刺激,记录膀胱神经丛动作电位和膀胱平滑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变化,同时通过膀胱内插入测压管并经压力换能器记录膀胱内压的变化.结果:SD大鼠的S1~S4骶神经均参与膀胱神经功能支配,其中以S2骶神经主要,S1、S3骶神经次之,S4骶神经的支配作用小.结论:不同的骶神经根对膀胱平滑肌的支配效能不同,利用膀胱平滑肌的主要支配神经根进行人工电刺激排尿或通过神经吻合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对提高SCI后的膀胱排尿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骶骨肿瘤术后残留骶神经功能的评估
目的 评估骶骨良恶性肿瘤手术不同水平的骶神经根切除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探讨骶神经根损伤水平与排便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至2006年7月间142例接受骶骨肿瘤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肛门直肠、膀胱排便功能.本组男70例,女72例.年龄8~83岁,平均44.6岁.按保留骶神经水平分:保留单侧S1-S5患者10例,保留单侧S1-S3患者20例,保留单侧S1-S2患者5例,保留双侧S1患者1例,保留双侧S2患者27例,保留双侧S3患者7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6~11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1个月.通过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患者术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至2007年3月前的排便功能.结果至少保留一侧S3神经根的患者术后排尿及排便功能明显好于没有保留S3神经根的患者.保留单侧S3的患者一半没有排尿便困难, 4/5的保留双侧S3的患者能保留正常的大小便功能.术前存在或是术后出现排便困难的患者,手术解除肿瘤对骶神经根的压迫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大多数在术后3个月时能够恢复,但是少部分患者在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后才有所恢复.结论切除单侧的骶神经根或是至少保留一侧的S3神经根对患者术后肛门直肠及膀胱排便功能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
前沿话题:脊髓损伤后电刺激排尿
圆锥上脊髓损伤绝大多数将并发高张力、高反射的痉挛性膀胱,贮尿与排尿功能双重障碍,文章介绍了S2~4神经前根电刺激配合后根完全切断去传入,恢复脊髓损伤患者可控制性排尿的理论、适应证和临床效果,并介绍电刺激下生理性排尿的研究进展.
-
长期置入骶神经根刺激电极的兔组织学变化及其安全性
背景:有研究表明基于阳极阻滞技术的骶神经根刺激器能有效重建脊髓损伤兔的膀胱排尿功能,但符合此技术的刺激电极至今未见报道。
目的:设计并研制既与兔骶神经根匹配又符合阳极阻滞技术的刺激电极,观察长期植入刺激电极的兔骶神经根超微结构及病理形态学变化,评估刺激电极安全性。
方法:纳入新西兰兔30只,随机抽取10只兔切取双侧S 2及S 3神经前根,光镜下测量其直径后,制成与其直径相匹配的套筒型刺激电极。将剩余20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植入组,每组10只。植入组麻醉后将刺激电极植入S2及S3神经根前处,饲养半年后处死取材,观察植入处骶神经根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与结论:长期植入该刺激电极后,光学显微镜下见植入组植入处骶神经根神经细胞结构保存良好,轴突无明显变性,无炎症细胞浸润及胶质瘢痕形成;透射电镜下观察,植入组髓鞘排列紧密,无脱髓鞘现象,神经元无核萎缩、核凹陷和异染色质增多等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植入组植入处神经根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ax,Bcl-2和Caspase-3蛋白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实验成功研制了兔骶神经根刺激电极,长期植入骶神经根未出现组织病理学改变及无细胞凋亡现象,安全性好。 -
骶神经根周围囊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骶神经根周围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诊断22例骶管内神经根周围囊肿患者.对有明显症状的16例进行手术治疗.行病变部位后路椎板减压,13例囊肿切除,3例囊肿大部分切除,9例硬膜破裂神经根裸露采用胶原蛋白海绵覆盖.结果MRI检查显示出椎管内神经根囊肿的形态,CT显示骶骨压迫性改变.1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2年9个月,患者术后腰骶疼痛、间歇跛行、骶神经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无感染病例,2例脑脊液漏1周内愈合.结论骶管内神经周围囊肿临床上少见,容易误诊.MRI是好的诊断方法,采用手术摘除囊肿和胶原蛋白海绵覆盖治疗,其治疗效果满意.
-
辅加双侧S2后根选择性切断治疗脑瘫踝痉挛
目的 对双下肢痉挛伴严重踝痉挛的的27脑瘫患者(A组),行L2~S2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并与以往一组接受L2~S1SPR的24例患者进行比较(B组),观察踝痉挛改善情况.方法 全麻下行T12~L1椎板切除,显露并确认脊髓圆锥及各脊神经后根.将各后根均匀分为3~5个神经束,对每个神经束进行电刺激,对下肢多组肌肉及肛门括约肌收缩情况进行肌电图监测,切断扩散范围异常的神经束,同时保留刺激后出现明显括约肌收缩的神经小束.结果 A组S2后根的切断比例为32.14%.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踝痉挛改善情况,A组效果好于B组.结论 对踝痉挛症状严重,Ashworth评分≥4的患者,建议SPR的手术范围应包括S2后根,且应在肌电图监测下进行.正确识别S2后根,保护与括约肌功能有关的S2后根小束,对保证疗效,防止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脑瘫 痉挛 骶神经根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
经皮骶神经根电刺激治疗16例顽固性排尿功能障碍
目的:探讨经皮骶神经根电刺激对顽固性排尿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使用美国Medtronic公司经皮骶神经根电刺激器,对16例患者第3骶神经根行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对比分析其主观指标改变及尿动力学变化.结果:行经皮骶神经根电刺激1~2周后,患者排尿次数由52.8次/72 h显著减少为31.3次/72 h(P<0.05),膀胱容量由309 ml增加为342 ml(P<0.05),大尿流率由12.4 ml/s增加为14.1 ml/s(P<0.05),其余主观指标及尿动力学指标变化不显著.结论:经皮骶神经根电刺激对顽固性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有一定疗效,对埋植式电刺激的疗效有一定指导作用.
-
骶神经根电刺激疗法——一种新的治疗下尿路机能障碍的疗法
排尿功能障碍是一系列影响尿液的贮存和排出的疾病的总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保守治疗下很难达到持久的疗效,而有关的器械处理和手术治疗通常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并且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近几年国外开展了一种新的有效的、创伤性小的治疗方法-骶神经根电刺激疗法,本文综述了该治疗方法控制膀胱排尿的机理、有关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和在国外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
-
不同骶神经根对膀胱逼尿肌的支配作用及临床意义
目的:确定不同骶神经根对膀胱的支配频率和支配效能.方法:总结在10例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从马尾骶神经根途径进行膀胱功能重建时术中骶神经根电刺激的膀胱测压结果.结果:对膀胱的支配频率,S3占100%,S4占90%,S2占25%;对膀胱的支配效能,S3占52.2%,S4占44.9%,S2占2.5%.(S3+S4)提供了膀胱压力的97%,S2无论在支配频率和支配效能方面,作用均很小.结论:膀胱逼尿肌的神经支配主要由S3和S4提供.
-
SD大鼠马尾与骶神经根的解剖学观察
目的:为从马尾和骶神经根途径开展SD大鼠的神经泌尿学研究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对6只SD大鼠灌注后进行显微解剖,并对30只SD大鼠进行术中观察和测量,总结马尾、骶神经根的解剖特征. 结果:SD大鼠的盆底器官主要由S1~S4脊髓节段和神经根支配,脊髓圆锥延续较长,达L4椎体下缘,马尾神经亦较长,其前根1束较细,后根2束较粗,包于同一硬脊膜中,硬脊膜较厚而坚韧,脊髓神经前后根出硬脊膜后,有各自独立的硬脊膜囊包绕,直至椎管内硬脊膜囊两侧的后根神经节处,长约3个椎体高度.在4对骶神经根中,以S1和S2较粗,S3、S4较细.盆神经副交感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S2骶髓节段. 结论:SD大鼠骶和尾神经根的解剖特征与人类不同.
-
犬马尾与骶神经根的解剖学观察
目的:为从马尾和骶神经根途径开展犬的神经泌尿学研究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3只犬灌注后进行解剖,并对22只犬进行术中观察,总结马尾、骶神经根的解剖特征。结果:犬的盆底器官由S1~S2脊髓节段和神经根支配;脊髓圆锥延续较长,达L6椎体下缘,而马尾神经较短;髓神经前后根出硬膜后,有各自独立的硬膜囊包绕直至后根神经节处,长1~1.5 cm。结论:犬马尾和骶神经根的解剖特征与人类不同。
-
骶神经根对盆底器官的选择性支配电刺激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骶神经根对盆底器官逼出肌和括约肌的功能支配,为临床从骶神经根角度重建脊髓损伤(SCI)后的排泄功能提供依据.方法:对T10截瘫犬进行硬膜外L7~S3神经根电刺激,16只犬同时记录膀胱和尿道压力变化;7只犬同时记录直肠和肛门压力变化.结果:犬逼尿肌的神经支配以S2为主,S1次之;S2单独提供了膀胱压力增高值的45.2%,S1+S2提供了80.7%.尿道括约肌的神经支配以S1为主,S2次之;S1单独提供了尿道压力增高值的43.4%,S1+S2提供了76.7%.犬直肠的运动支配以S2为主,S1、S3次之;肛门的运动支配以S3为主,S1、S2次之.对盆底器官的运动神经支配效能,均存在着右侧骶神经根大于左侧的特点.结论:盆底器官的逼出肌与括约肌具有不同的主要支配神经根.这种功能支配的侧重和交叉,对SCI后排泄功能的重建有一定意义.
-
长时间电刺激后骶神经根的结构观察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长时间电刺激后骶神经根的结构变化,从而评价自制膀胱控制器植入术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4只T10平面截瘫犬在双侧S2神经根上植入膀胱控制器的刺激电极,在实验结束前对截瘫犬进行连续电刺激,达到一定的累积刺激时间后取S2神经根进行光镜和电镜检查,观察长时间的电刺激对犬骶神经根有无损伤.结果长的累积刺激时间达162 h时,光镜显示骶神经前根结构无明显变化,后根神经纤维变性,骶神经根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电镜显示神经轴突正常,部分髓鞘有松散,粗面内质网和胶元分泌旺盛,提示纤维细胞增生.结论自制膀胱控制器长期使用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是电镜下部分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有松散仍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在使用膀胱控制器刺激排尿时,在达到尿液排空的目的后,排尿应尽可能选择低电压和低频率的电刺激模式,减小对骶神经根的刺激强度.
-
骶神经根选择性切断治疗截瘫后痉挛性膀胱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高选择性骶神经根前根切断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疗效,探讨其治疗机制、佳手术方法及临床实际疗效. 方法雄性家犬12只,制成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模型,根据骶神经根切断方式:切断S2前根,切断S2前根+S3 1/2前根,切断S2、S3前根,完全切断S2~4神经根,依序分为A、B、C、D 4个组,通过尿动力学检测及电生理观察,分析比较骶神经根切断前、后各组功能性指标的变化,确定其佳手术方案.临床治疗则根据实验结果,选择性切断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S2前根或+S3 1/2前根共32例.术前膀胱容量平均(120±30) ml,术前排尿量平均(100±30) ml,尿道压力平均为(120±20) cm H2O. 结果 4个组术后膀胱容量分别为:(150±50)、(180±50)、(230±50)、(400±50) ml;排尿量分别为:(130±30)、(180±50)、(100±50)、(50±30) ml.临床治疗32例,术后膀胱容量平均增加至410 ml左右,排尿量平均增加至350 ml左右,所有患者尿失禁消失.有13例获22个月远期随访,无复发. 结论高选择性骶神经根切断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疗效显著,是一种值得研究、推广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