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胞膜微粒对内皮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

    作者:吴志宏;郑敏哲;李辉;纪春良;邱贵兴;翁习生

    目的 探讨体外内皮细胞膜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s)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内皮细胞自身产生的膜微粒与内皮细胞共培养,评估共培养下内皮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7.66×104,7.66×103,7.66×102个/ml浓度的EMPs组(简称高、中、低浓度组)其内皮细胞caspase-3活性、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活性表达均高于0个/ml浓度EMPs的对照组(P<0.05).PCR检测凋亡基因变化后,发现高、中浓度EMPs组APAF-I(apoptotic protease activating factor-1)基因表达较对照增高(P=0.003、P=0.000),低浓度组没有明显差异(P=0.272),AIF(apoptosis-inducing factor)基因方面,以Realtime-PCR方法测定,RQ值代表的是各组/对照组的基因表达量,则提示高中浓度EMPs组AIF表达较对照增高(RQ=1.836、RQ=1.324),低浓度组则呈现下降(RQ=0.569).结论 内皮细胞膜微粒在体外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发生.7.66×104、7.66×103、7.66×102个/ml浓度EMPs可促进细胞Caspase-3、PS表达活性增强,7.66×104、7.66×103个/ml浓度EMPs可促进APAF-1、AIF凋亡基因表达,7.66×102个/ml浓度无明显促进作用.

  • 内皮细胞膜微粒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邢建丽;刘丹;张法军;董艳娟;武云涛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基础,内皮细胞膜微粒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之一.对内皮细胞膜微粒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具有疾病预测价值的内皮细胞膜微粒表型,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

  • 内皮细胞膜微粒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张冬;王慧敏;何慧洁;王春娜;牛海英;王德军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膜微粒(EMPs)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7月收治的3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AECOPD组,选取同期的30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COPD稳定期组,选取同期的30例无COPD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EMPs水平。结果 COPD稳定期组与对照组的PECAM、VE-cadherin及E-selectin水平显著低于AE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PECAM、VE-cadherin及E-selectin水平显著低于COPD稳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30例COPD稳定期患者中,10例有反复急性加重病史。有急性加重病史组的PECAM、VE-cadherin、E-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无急性加重病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内皮损伤主要在肺毛细血管,高基线E-selectin、VE-cadherin及PECAM水平预示着COPD患者容易急性加重。EMPs可作为COPD急性加重的易感性标志物。

  • 天舒片治疗后循环缺血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内皮细胞膜微粒表达的影响

    作者:袁志俊;李小刚;何晓英;谭华;杨芳

    目的 观察天舒片治疗后循环缺血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内皮细胞膜微粒(EMPs)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后循环缺血合并高血压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天舒片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程度评定量表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外周血EMPs表达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程度评定量表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眩晕程度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CD31+/CD42b-微粒、CD144+微粒、CD62E+微粒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1+/CD42b-微粒、CD144+微粒分数低于对照组,而外周血CD62E+微粒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出现2例轻微胃部不适.结论 天舒片治疗后循环缺血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眩晕程度,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调节EMPs的表达,且安全性较高.

  • 细胞饥饿及 TNF-α干预后内皮细胞膜微粒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潘群文;何彩霞;刘雅静;张惠婷;王艳;戴炳琰;马晓瑭

    目的:探讨饥饿及TNF-α刺激条件下,内皮细胞膜微粒( EMVs )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HBMECs )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BMECs,分为PBS组、饥饿组、TNF-α组。于饥饿24 h后提取饥饿后产生的EMVs( sHB-MVs),于TNF-α刺激24 h后提取TNF-α刺激下产生的EMVs(αHB-MVs)。将sHB-MVs与αHB-MVs按照1×108个/mL、每孔10μL分别与饥饿组及TNF-α组HBMECs共培养,PBS组给予10μL PBS处理。采用MTT法测定各组HBMECs增殖能力,倒置显微镜下测定HBMECs迁移距离,观察血管形成数。结果饥饿组增殖能力高于PBS组(P<0.01),TNF-α组HBMECs增殖能力低于PBS组(P<0.01)。饥饿组迁移距离长于PBS组(P<0.05),TNF-α组迁移距离短于PBS组(P<0.01)。饥饿组血管生成数多于PBS组(P<0.01),TNF-α组血管生成数少于PBS组(P<0.01)。结论饥饿刺激下产生的EMVs可促进HBMECs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功能,TNF-α刺激下产生的EMVs可抑制HBMECs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功能。

  • 衰老对内皮细胞膜微粒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作者:马晓瑭;肖湘;何彩霞;潘群文;王锦菊;陈姬;赵斌;陈颜芳

    目的 探讨衰老对内皮细胞膜微粒(EMVs)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年轻(yEMVs)和年老EMVs(aEMVs)分别来源于年轻(3~5代)、年老(25~28代)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年轻与老年HBMECs与yEMVs或aEMVs共培养,检测miR-34a表达、细胞增殖、血管生成能力及活性氧、一氧化氮水平.结果 老年HBMECs释放的EMVs中miR-34a表达明显高于年轻HBMECs.aEMVs增加HBMECs表达riR-34a及活性氧生成,但抑制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及一氧化氮产生;yEMVs则有相反作用.结论 衰老引起内皮细胞释放不同EMVs,影响内皮细胞功能,并且可能与EMVs所携带的miR-34a有关.

  •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膜微粒、辅助性T细胞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文;陈文强;朱斌;潘晓燕;赵立娜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膜微粒(EMPs)、辅助性 T 细胞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136例冠心病为研究对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1例,稳定型心绞痛组48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外周血 EMPs、辅助性 T 细胞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外周血 EMPs、IL-2、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外周血 EMPs、IL-2、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心肌梗死组以上各项指标亦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EMPs 与 IL-2、IFN-γ水平呈正相关(r =0.716、0.753,P <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 EMPs、IL-2、IFN-γ水平升高,EMPs 与 IL-2、IFN-γ水平呈正相关,提示检测 EMPs 水平可以反映患者内皮功能、斑块炎性反应程度及斑块稳定情况。

  • 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膜微粒及 Th 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意义

    作者:沈红元;陈玉蓉;沈建林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膜微粒(EMPs)、辅助性 T细胞(Th)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分类标准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21例,不稳定心绞痛(UA)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5例;另选择同期在孝感市中心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4组受检者外周血EM Ps、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IL‐4、IL‐10水平。结果4组受检者中,SA组、UA组、AMI组外周血 EMPs、IFN‐γ、IL‐2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UA组和AMI组水平又高于S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外周血EMPs显著高于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EMPs与IFN‐γ、IL‐2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IL‐4、IL‐10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EMPs水平能够反映患者内皮功能、斑块炎性反应程度及斑块稳定性;导致EM Ps升高的原因可能与T h1/T h2细胞因子分泌异常有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