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Active-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比较研究
背景:腰椎融合术一直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金标准”,但文献报道腰椎融合木加速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为保留脊柱功能单位的生理和运动特性,提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目的:比较前路Active-L型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和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62例因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36~ 58岁,平均47.7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4例,腰椎间盘后路开窗术后复发1例;手术节段:L3-4 2例,L4-5 13例,L5-S1 5例.对照组行腰椎融合术患者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40~60岁,平均48.5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7例,腰椎间盘后路开窗术后复发3例;手术节段:L3-4 4例,L4-5 26例,L5-S1 12例.随访观察指标包括:(1)临床疗效评定:术后疼痛及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手术成功率的评定.(2)影像学评定:膜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的椎间活动度独立因素t检验进行对比评价.结果:全部获得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为12 ~27个月,平均19.3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为12~ 27个月,平均19.8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下腰痛方面均取得明显疗效.在改善ODI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SF-36、椎间隙活动度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恢复腰椎前凸序列上,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融合术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在掌握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的条件下,相比腰椎融合术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并保留病变节段的活动度.因此,在合适的手术适应证下,人工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更优且可以替代腰椎融合术的有效治疗方法.
-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与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
目的评价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ADR)和椎板间开窗术的术后疗效.方法对1999年12月~2001年12月14例行ADR和44例行开窗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了>3 a的随访,并记录术前、术后6个月和后随访时的JOA分值.结果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组术后6个月和后随访时JOA评分均高于椎板间开窗组,置换组术后疗效稳定,开窗组后随访时(>3 a)比术后6个月时疗效有所下降.结论ADR疗效稳定,治疗结果满意,对于有适应症的患者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活动度测试
目的:分析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加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腰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后腰椎活动度代偿性,为相邻节段退变与运动代偿性关系分析提供基础.方法:采用12具人体腰椎标本(L3~ S1),通过三维非接触式光电测量系统,测试原始态(intact)、TDR及PLIF术后各节段在6种独立工况的运动分布.结果:TDR术后腰椎整体运动趋势接近术前状态.除LR、RR工况外,其他工况中手术节段(L4/L5)关节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均有所减小,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上下相邻节段(L3/L4、L5/S1)在TDR术后接近原始状态,无明显变化趋势.PLIF术后,L4/L5节段ROM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上下相邻节段运动存在显著增加.结论:TDR术能使腰椎恢复更接近正常的生理运动.
-
有限元法在腰椎生物力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本文基于有限元分析在脊柱生物力学应用中的背景和意义,回顾了有限元法在腰椎力学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重点归纳整理了有限元法在腰椎本体建模、临床应用研究和职业损伤防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得出有限元法在腰椎生物力学应用中的主要研究方向:建模过程的精细化、仿真方法的更优化、适用临床评估的多样化和人工腰椎间盘的临床化.后结合新的研究进展和热点方向,对有限元法在腰椎建模的自动化和个性化、新型术式的评估和分析、损伤机理和动态响应仿真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通过对有限元法在腰椎生物力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以期为临床腰椎问题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