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和防治

    作者:邹卫龙;张薇;任秀昀;曾镕;陈新国;沈中阳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ASS)的诊断标准、预防规范、治疗手段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武警总医院收治的全部1 385例肝硬化肝移植患者中,有318例(23.0%)为术前脾脏增大且脾动脉(SA)口径肝总动脉(CHA)口径比值≥1.5的SASS高风险患者.术中针对多普勒超声(DUS)肝动脉血流迟缓(<30 cm/s)甚或没有血流对患者采用预防性脾动脉环阻(干预组,127例,39.9%),与其余191例(对照组)比较,观察其预防SASS效果及安全性.对发生SASS的患者根据发生时机和程度分别采取脾动脉栓塞(SAE)、脾动脉结扎(SAL)、脾脏切除(SPT)、肝动脉与腹主动脉重建(HTA)或再次肝移植手术(re-OLT).结果 干预组患者预防性脾动脉环阻后CHA血流量[环阻前(19.3±5.5) cm/s、环阻后(45.9 ±9.1)cm/s,P<0.05]立即改善,阻力指数(RI)全部恢复到正常水平(0.5 ~0.8),无SASS发生、也未观察到其他动脉或胆道相关并发症.对照组发现SASS 17例(8.9%):5例急诊实施脾动脉栓塞CHA血流立即改善;12例患者(含11例继发肝动脉血栓形成)分别HTA(4例)、SAL(3例)、SPT(5例);其中3例接受再次肝移植;2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SASS是肝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高风险患者预防性脾动脉环阻具有可靠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时诊断移植物早期SASS并实施脾动脉栓塞是有效的补救措施.

  • 原位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娜

    目的:阐述原位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阐述原位肝移植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plenic artery steal syndrome,SASS)是肝移植术后发生的相对少见的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发生的粗大的脾动脉和肝动脉“争夺”血流,从而引起肝动脉灌注不良和肝组织缺氧,导致肝脏和胆管缺血性损伤为特征的综合征。其发病率不高,但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胆道缺血性损伤甚至移植物丧失功能,因此加强对SASS的认识,获得早期诊断和治疗对移植肝脏功能的保护相当重要。SASS诊断方法包括CDI、增强CT、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腹腔动脉-肝动脉造影等。CDI检查可动态监测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动脉血流频谱的改变,可筛选可疑病例,腹腔动脉-肝动脉造影是诊断SASS的金标准。SASS的治疗目的在于增加肝动脉的血流,减少脾动脉的盗血,治疗方法包括脾切除、脾动脉结扎或缩细及脾动脉栓塞等。脾动脉主干栓塞具有创伤轻微、临床症状改善迅速的优点,是SASS的首选治疗方法。

  • 脾动脉主干截流术治疗肝硬化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杨红芳;程昌盛

    目的探讨脾动脉主干截流术对肝硬化患者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86例肝硬化合并有脾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36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5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脾动脉主干截流术;对照组采用脾脏部分动脉栓塞术。术后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生存率、肝功能分级和肝脏容积等数据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观察组生存率为100.00%(36/36),对照组生存率为88.00%(44/50),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观测肝功能分级变化,观察组 A~B 级33例、C 级3例(8.33%);对照组 A~B 级37例、C 级13例(26.00%),两组肝功能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脏容积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有5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3.89%,而对照组有19例,发生率为38.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进行血管介入脾动脉主干截流术治疗,能减轻脾动脉盗血,延缓肝功能恶化,减轻脾功能亢进,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侯钰;杨俊山;孙广新;周虎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时是否存在脾动脉盗血及手术前后肝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该类患者是否行脾切除术提供依据.方法 54例正常人为对照组,6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为试验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前根据脾功能亢进状况分为轻度脾亢组(28例)和中重度脾亢组(41例),采用TOSHIBA aplio5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清晨空腹进行检查.常规检查肝胆脾情况,测量门静脉、脾动脉及肝动脉内径、血流参数(包括平均流速V、血流量F).结果 门静脉高压组门静脉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流速低于对照组(P<0.05).门静脉高压组血流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中重度脾亢组肝动脉血流量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P<0.05).中重度脾亢组患者脾动脉内径、平均流速及血流量较对照组均有明显升高(P<0.01).中重度脾亢患者脾切除后肝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时门静脉血流增加,肝动脉血流量减少,脾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中重度脾亢时存在脾动脉盗血,脾切除后肝动脉血流量明显增加.

  • 彩色多普勒诊断肝硬化性脾动脉盗血综合征1例

    作者:方业钢

    患者,男,49岁,因"恶心、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十余日"入院.患者7年前体检发现乙肝,DNA阳性,肝功能异常,曾住院治疗.血常规:WBC 2.68×109/L,RBC 2.52×1012/L,PLT 40.6×109/L,HB 79 g/L.肝功能Child分级B级.超声所见:肝脏内光点增粗,呈条索样改变,包膜完整;肝内管系纹理欠清晰,门脉主干内径增宽(1.46 cm),流速30.1 cm/s(图1);肝动脉内径0.20 cm,血流频谱减弱,峰值流速减低约35 cm/s(图2);肝内未见占位性病变.

  • 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治疗选择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邹卫龙;张薇;任秀昀;曾镕;陈新国;沈中阳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ASS)不同时机治疗方式选择的临床效果,评价脾动脉栓塞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武警总医院191例肝硬化、脾脏增大,术前脾动脉直径/肝动脉直径≥1.5、但术中肝动脉血流≥30 cm/s的肝移植病人SASS发生率及临床表现。根据确诊时机和程度分别采取脾动脉栓塞、肝动脉与脾动脉或腹主动脉重新吻合、脾动脉结扎或脾脏切除,比较4种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7例(8.9%)病人确诊为SASS,绝大多数(16/17,94.1%)发生在术后15 d内。5例急诊行脾动脉栓塞后肝总动脉血流[栓塞前(16.6±3.0)cm/s vs.栓塞后(39.3±7.7)cm/s,P<0.001]立即改善,阻力指数全部恢复到正常水平(0.5~0.8),未观察到相关并发症。12例继发肝动脉血栓形成病人取出血栓或溶栓后行肝动脉与腹主动脉吻合(4例)、脾动脉结扎(3例)或脾切除(5例);其中3例接受再次肝移植;2例因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SASS是肝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断并行脾动脉栓塞是有效的补救措施,具有可靠的疗效和安全性。

  •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一个被忽视的肝病治疗靶点

    作者:刘全达;宋扬;周宁新

    肝脏对动脉低灌注所致的缺氧非常敏感,这在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并发症(如肝动脉血栓形成、动脉瘤)中已经得到证实,可导致严重的胆道缺血性损害、移植物失功能、甚至受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ASS)是肝移植术后一种较少认识的动脉并发症.SASS本质是粗大的脾动脉"盗走"肝动脉血流而导致肝动脉灌注不良;不及时干预,SASS亦可导致严重的移植物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尚未形成"肝硬化性SASS"概念,更未认识其危害性.肝硬化性SASS是慢性肝病损害的结果,并加重肝损害的病理过程,临床上无特异性,多表现为基础肝病合并脾脏肿大等异常.我们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及血管造影证实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普遍存在SASS,并证实纠正SASS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指标、Child-Pugh评分、评级等显著改善,并降低了消化道出血风险.因此,该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肝硬化性SASS概念,并证实SASS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改善肝功能的一个有效治疗靶点,可作为等待肝移植的架桥性治疗措施.

  •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理念在脾切除术中应用

    作者:韩曼曼;于庆生;潘晋方;张琦;刘举达;王振;黄龙

    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plenic artery steal syndrome,SASS)是指门静脉高压患者,存在脾脏肿大、脾动脉增粗和血流加快等病理生理改变.由于脾动脉和肝动脉都起源于腹腔干动脉,脾动脉增粗、血流加快和增加,会竞争性的和肝动脉“争夺”来自于腹腔干的血流,从而引发肝动脉变细和血流减少.终导致肝组织灌流不足(往往在肝硬化基础上更加严重),肝细胞损害和肝功能异常[1].我们给予2例脾脏肿大(简称脾大)和脾功能亢进(简称脾亢)患者,在PSAE后,行脾切除术,报告如下.

  • 术前CT血管成像对肝移植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预估

    作者:高海军;陈光;祁吉

    目的 评价术前CT血管成像对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预估价值.方法 脾动脉盗血组(A组)及正常对照组(B组)各8例行CT血管成像.应用GE ADW4.2工作站,测量脾动脉盗血组和正常组病人肝移植术前肝动脉直径,脾动脉直径,肝脏体积,脾体积及其比值.使用SPSS 13统计软件,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脾动脉盗血组和正常组脾动脉直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差别(P=0.008,P<0.05);脾动脉与肝动脉的比值在统计学上亦有显著性差别(P=0.015,P<0.05);而肝动脉直径、脾体积、肝脏体积、脾体积/肝脏体积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别(P值分别为0.364,0.78,0.624,0.172,P>0.05).结论 脾动脉直径、脾动脉直径/肝动脉直径对术后是否发生盗血具有重要提示意义,并且脾动脉直径>7.5 mm、脾动脉直径/肝动脉直径>1.2提示发生盗血的概率较大.

  • 1例肝脏移植术后出现脾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行介入栓塞术后的护理体会

    作者:周宇

    我们以1例患者肝移植术后出现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经采用股动脉穿刺行胃十二指肠动脉,脾动脉弹簧圈栓塞术。我们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及密切的重点观察,探讨其主要并发症的主要护理要点。通过有效的护理治疗,能及时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辅助临床医师做出合理的判断及治疗。周密细致的护理对降低和减轻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 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治与预防

    作者:蒋超;孙晓东;刘雪岩;魏锋;邱伟;张平;王广义;吕国悦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SASS)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7年4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159例接受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SASS 5例,预防性脾动脉结扎(SAL)4例.5例发生SASS的患者均为早期通过多普勒超声疑似诊断,肝动脉造影确诊,根据脾动脉内径采用脾动脉栓塞(SAE)4例,SAL 1例.将术前血小板<50×109/L、胰腺上缘脾动脉中段脾动脉内径(SA)/肝总动脉内径(CHA)>1.5、门静脉流速>50 cm/s作为预防性脾动脉结扎的指征.4例符合高风险标准的患者,术中于胰腺上缘主干处预防性行SAL.结果 4例术中预防性SAL患者术后无一例发生SASS,恢复良好;5例术后确诊SASS患者,1例合并肝动脉血栓,经肝动脉溶栓后再通,联合行SAE,3例患者单纯行SAE,1例行SAL,均恢复顺利.结论 SASS是肝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高风险患者预防性脾动脉结扎具有可靠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时诊断移植物早期SASS并实施脾动脉栓塞或脾动脉结扎是有效的补救措施,避免其严重的后果.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