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不同胆道引流方式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胆道引流(PBD)的佳方式.方法 通过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和万方数据库系统搜索肝门部胆管癌患者PBD的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对引流相关性胆管炎、胰腺炎、出血以及胆汁淤积缓解成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 入12篇相关文献,共1567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与内镜胆道引流(EBD)相比,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BD)并发胆管炎风险低(RR=0.60,95%CI:0.39~ 0.95,P<0.05),胰腺炎发生风险低(RR=0.30,95%CI:0.15 ~ 0.59,P<0.05),缓解胆汁淤积成功率高(RR=2.77,95%CI:1.79~4.28,P<0.05).但PTBD出血风险(RR=2.38,95%CI:1.12~5.05,P<0.05),术中输血风险(RR=1.59,95%CI:1.05~2.42,P<0.05)及腹腔转移风险较高(RR=3.24,95% CI:1.15~9.12,P<0.05).且PTBD腹腔转移发生率高达4.2%.PTBD与EBD在胆漏、腹腔内脓肿、R0切除、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患者院内病死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BD与EBS相比,胆管炎、胰腺炎、肝脓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需要进行PBD时,应首选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BD).PTBD可以作为ENBD引流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
肝门部胆管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及左、右肝管起始部或者汇合部的一类恶性肿瘤.其起病隐匿,早期难以发现,且极易侵犯肝脏以及周围的血管、神经、淋巴结,因而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各种治疗方法的涌现与改进,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治疗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其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姑息性胆道引流、放疗、化疗、光动力疗法、生物靶向治疗等,其中手术切除仍是唯一可能治愈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段.本文就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上选择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肿瘤行为和外科治疗
目的研究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肿瘤行为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2005年12月单机构收治的9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行为和术后生存.结果肝门部胆管癌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黄疸(97%,89例)、体重下降(39%,36例)、上腹不适(33%,30例)、上腹痛(27%,25例).90%(83例)SGPT升高、37%(34例)低蛋白血症.Bismuth分型Ⅰ型29%(27例)、Ⅱ型22%(20例)、Ⅲ型16%(15例)、Ⅳ型33%(30例).总体手术并发症33%(30例)、手术死亡率3%(3例).39%(36例)切除、切缘阴性率53%(19例).不能切除的患者62%(35例)局部广泛侵犯,39%侵犯大血管(22例),21%(12例)远处转移.总体中位生存8个月,手术切除后25个月、非切除性手术后5个月(P<0.0001).结论局部侵犯(特别是大血管侵犯)和远处转移是肝门部胆管癌不能切除的主要原因.手术切除能够显著提高术后生存.
-
肝门部高分化胆管癌16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肝门部高分化胆管癌(Klatskin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治疗.方法复习1993年10月至2003年1O月期间16例Klatskin瘤的临床资料,对其存档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岁,男:女=2:1.13例(81%)见明显细胞异型性,15例(94%)见神经周围浸润.行节段性胆管切除加术后放疗者平均生存期15.7个月,比仅行胆汁引流术者(平均生存9.5个月)生存期延长约6个月(P≤0.005),但广泛存在术后并发症.结论Klatskin瘤是侵袭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在临床和病理上与良性硬化性病变较难鉴别,足够的取材有助于诊断,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和神经周围浸润是两项重要的病理学指标.积极的手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Klatskin瘤的外科治疗
目的:分析31例Klatskin瘤的治疗方法及生存时间.方法:选择术前肝动脉及门静脉造影均未显示有血管包裹侵犯的31例Klatskin瘤患者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限制性肝切除、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及胆道支架放置.全组患者术后均行腔内或体外照射放疗.结果:以标本切缘有无肿瘤细胞作为根治性切除或姑息性切除的标准.本组根治性切除17例,姑息性切除14例.总体平均术后生存期为17个月.根治切除组平均术后生存期为21个月,姑息性切除组为12个月.本组1例患者术后已存活6年余,至今无复发证据.5例发生术后并发症(16%),围手术死亡2例(6%).结论:对无肝动脉及门静脉侵犯或远处转移的Klatskin瘤患者,积极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可预防或延迟局部复发,延长术后生存时间.
-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HCCA)是来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发生在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上段的恶性肿瘤。由于先由Klatskin[1]在1965年报道,故又称为Klatskin瘤。初的治疗仅停留在通过引流梗阻性胆管来缓解症状、延长生命上,如今由于多学科治疗技术的进步,治疗方式已从非手术治疗转变为手术治疗,有效地治疗方式是切缘阴性的根治性手术(R0切除),因此如何提高R0切除仍是外科医师所面临的挑战。
-
MACC1的表达与Klatskin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MACC1)在Klatskin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Klatskin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中MACC1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Klatskin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中MACC1 mRNA的表达.分析MACC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中MACC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肿瘤组织中MACC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P<0.05).Klatskin瘤组织中MACC1表达与肿瘤大小、复发、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MACC1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1年、3年、5年的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CC1在Klatskin瘤中呈现高表达,并与其肿瘤大小、复发、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影响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