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疫毒与湿互结-流感发病核心
流感以疫疠之气(戾气)为关键病因,戾气“为病颇重”“如有厉鬼之气”,“凡时气病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春应温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得非其时之气,长幼之病相似,以为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强弱是发病基础;“疫之所兴,或沟渠不泄,蓄其秽恶,熏蒸而成者,或地多死气,郁发而成者”,与气候、居处等亦有密切关系.湿邪在流感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广”“湿盛则濡泻”“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提示肌肉酸痛亦属湿邪伤脾的症状;湿和疫毒互结是流感发病中心环节.预防流感暴发“治未病”显得更为重要,应积极采取预防保健措施.
-
外感病因理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外感病的病因理论有“六淫”和杂气(疫疠之气、疫气、疠气)学说.“六淫”之中,“风”多是泛指外邪,不是具体的病因;“火”不可能有外感;“暑”的本质是“热”.“杂气”学说不能指导外感病的临床治疗.基于此,外感病的病因可简化成寒、热、燥、湿四种.
-
中医的病因学说(之九)关于不内外因
按照中医学对病因的分类方法,包括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大类,称之为"三因说".外因主要指六淫、疫疠之气;内因包括情志过极、饮食劳逸失当、病理产物等因素.此外,如虫兽所伤、金刃所伤、跌打损伤、医药之过、先天因素等,都可以归纳为不内外因,或称"其他病因".以下予以综合介绍.
-
漫谈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饮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余师愚所创制的名方,载于其所著的<疫疹一得>一书中."瘟"即瘟疫,亦称温疫.是感受自然界疫疠之气而引发的、多种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所谓"疫疠之气",又称毒气、戾气或杂气,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古人认为,疫疠之气的产生及其致病流行,与久旱、酷热等反常气候有关.因此,瘟疫也可以理解为就是"热疫".清瘟败毒饮所主治的证候,便是因疫毒邪气内侵脏腑,外窜肌表,气血两燔,表里俱盛的火热实证.临床表现为高热汗出,大渴饮冷,口干咽痛,头痛如劈,干呕狂躁,神昏谵语,或吐衄,或发斑,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脉沉细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等.
-
中医的“退热三法”
发热是指由各种原因产生的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造成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体温持续高出正常水平的情况.中医认为,发热除了指体温高出正常水平的情况以外,还应包括自觉身热不适而体温变化并不明显的情况.在中医理论中,可将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外感发热是因人体感受六淫之邪或疫疠之气所导致的发热.内伤发热则多因饮食失调、身体过劳或七情有伤而造成体内的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中医和西医对于发热一症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所采用的治疗原则也不相同.
-
戾气学说与萨斯病的链接
纵观萨斯病的发病原因、传染途径、传播方式、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学"疫疠之气".对萨斯病和戾气学说的本质和联系进行探讨,旨在借鉴戾气学说的科学内涵对萨斯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
甲型H1N1型流感的中药预防
流感属于中医学"时行感冒"的范畴.中医认为时行病毒是一种为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邪气.中医对流感病机有着独特的认识,并有良好的疗效.下面介绍三个预防流感方.
-
关于“排毒”,你了解多少
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打出了"排毒养颜"的旗号,各种排毒产品也铺天盖地地袭来.面对这些,我们该如何取舍呢?"排毒"是否真的能养颜,还是只是某些商家的噱头呢?说到"排毒",首先就要弄清什么是"毒".关于"毒",中西医的解释是不同的.西医认为,"毒"是进入有机体后能跟有机体起化学变化,破坏体内组织和生理机能的物质.而中医中"毒"的范畴则要广得多.《中医诊断学》认为,"毒"包括三种,一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特殊病因,即疫疠之气,如温疫;二是某些有特殊毒性作用的病因,如蛇毒、虫毒等;三是邪盛病重之证候,如热毒、火毒、湿毒等;四是外科疮疡类的疾病,像疗、疖、痈等.那么"毒"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一般来说,无外乎两种原因,即内因和外因.
-
从中医角度浅谈对埃博拉出血热的认识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14年3月以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爆发了埃博拉出血热,是历史上规模大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也是西非地区首次发现该病.中医认为,埃博拉出血热与中医的“风温”特征吻合,应属于血热出血证,治宜清热凉血、祛邪扶正.建议前期采用银翘散加葛根、白芍、大黄,奏清热解毒之效;后期则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收扶正祛邪之功,以期提供一种合理有效的埃博拉出血热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