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面部红斑痤疮患者眼部损害的表现及其治疗

    作者:陈颖欣;高明宏

    目的 探讨面部红斑痤疮患者眼部损害的特征及治疗方法.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眼科就诊的伴有眼部损害的面部红斑痤疮患者16例,年龄16~56岁.方法 除肉眼观察外,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部,并用其弥散光线扫描观察面部皮肤的细微改变,特别是血管的异常.对12例眼干涩的患者进行泪液分泌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测定.对面部及鼻部皮肤进行螨虫检查.对睑缘进行微生物学镜检及培养.患者口服盐酸米诺环素50 mg,2次/日,维持3~6个月;联合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点眼3次/日,左氧氟沙星眼液点眼3次/日,直到眼部体征改善后2周.随访12个月.主要指标 皮肤改变,眼部改变,泪液分泌试验及泪膜破裂时间.结果 面部皮肤红斑血管扩张16例(100.0%),结膜充血及球结膜血管扩张变形或增生16例(100.0%),睑缘结膜炎14例(87.5%),干眼12例(75.0%),下方角膜舌状、树状血管翳4例(25.0%),面部肥大性酒渣鼻6例(37.5%),角膜溃疡4例(25.0%),表层巩膜炎4例(25.0%),虹膜睫状体炎2例(12.5%).治疗后,皮肤及眼部病变均明显改善,面部及鼻部皮肤红斑消退,角膜血管翳消退、角膜浸润灶消失,结膜充血消失.结论 面部红斑痤疮患者眼部损害表现常不典型、难于辨认,血管改变是基本依据,常需结合面部血管改变明确诊断.全身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联合局部皮质类固醇对伴有眼部损害的面部红斑痤疮患者效果显著.

  • 红斑痤疮并发眼部病变二例

    作者:梁庆丰;金秀英;王智群;李然;罗时运;孙旭光

    红斑痤疮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常累及患者面部皮肤和眼部.面部常表现为额、颊、鼻及下颌部的皮肤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脂腺增生,临床上容易识别;若患者眼部受累,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难于辨认,易致临床医师误诊.2007年我院诊治2例红斑痤疮并发双眼病变患者,现报道如下.

  • 红斑痤疮的局部治疗进展

    作者:侯秀芳

    治疗红斑痤疮有许多方法,包括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激光及光疗法,以及手术治疗.治疗目的包括减轻丘疹,减少脓疱、红斑及身体不适,并提高生活质量.局部治疗红斑痘疮的基本药物有:甲硝唑,壬二酸,复方硫磺制剂;二线药物包括: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苯甲酰,克林霉素,钙神经蛋白押制剂以及扑灭司林等.

  • 玫瑰痤疮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吴琰瑜;章伟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肥大型和眼型.美国国家玫瑰痤疮协会的诊疗指南认为,玫瑰痤疮应按照不同亚型给予相应的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护理、药物、激光、手术等.目前针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β受体阻滞剂、肉毒素A及针对丘疹脓疱型的亚抗生素剂量多西环素、伊维菌素等的出现,为治疗玫瑰痤疮提供了可能.由于酒石酸溴莫尼定、亚抗生素剂量多西环素、伊维菌素的使用时间较短,其安全性及功效性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据.

  • 四环素类药物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在皮肤科的应用进展

    作者:陈方如;郝飞

    四环素类药物不仅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也有明确的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其机制主要与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清除活性氧和一氧化氮、抑制肉芽肿及血管生成、抑制炎症细胞因子、抗凋亡等相关,因此成为治疗玫瑰痤疮和痤疮的选择药物之一,并在其他非感染性皮肤病如,大疱性皮肤病、嗜中性皮病等的应用也开始了探索.了解四环素类药物的研究现状,充分合理应用非抗菌作用机制治疗皮肤科各种炎症性、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玫瑰痤疮的治疗进展

    作者:商进;李海霞;杨越楠

    玫瑰痤疮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尚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治疗中不断出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应用抗生素、异维A酸、壬二酸、他克莫司,杀虫剂,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安体舒通等药物治疗及激光治疗,大部分治疗方法已经被研究所证实,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使玫瑰痤疮的治疗有了较大进展,激光为其治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 玫瑰痤疮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健;郝飞

    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治疗缺乏理论依据和针对性.近年来研究发现,玫瑰痤疮患者可能存在易感基因或神经血管调节受体相关的基因突变,在诱发因素(如螨虫、糖皮质激素、紫外线等)的刺激下,一方面表皮抗菌肽异常活化,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另一方面神经通过释放神经肽,直接或间接参与皮肤免疫反应、影响血管舒张功能,并终导致玫瑰痤疮的发生.这些新研究进展为进一步阐明玫瑰痤疮的机制及研究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 1090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玫瑰痤疮新诊断标准探讨

    作者:汪犇;李吉;杨赛;邓宇瑄;简丹;施为;黄莹雪;刘芳芬;谢红付

    目的 在分析大样本玫瑰痤疮患者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诊断标准.方法 纳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初诊的1 090例玫瑰痤疮患者,收集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自觉症状等,根据描述性分析结果,总结玫瑰痤疮临床特点,探讨新的玫瑰痤疮诊断标准.以1 200例以面部红斑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门诊病例为对象,验证新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1 090例玫瑰痤疮患者,男131例(12.0%)、女959例(88.0%),年龄10~66(33.5±11.1)岁.初始皮损发生在面颊部715例(65.6%),其中712例(99.6%)首发症状为阵发性潮红,689例(96%)伴有干燥、灼热、瘙痒等皮肤敏感症状;初始皮损发生在口周部208例(19.1%),其中204例(98.1%)首发症状为持久性红斑;皮损首发于鼻部167例(15.3%),其中163例(97.6%)首发症状为持久性红斑;伴有眼部症状311例(28.5%),伴有面部以外(颈部、耳后等)症状24例(2.2%).由此拟定新的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必备条件:面颊/口周/鼻部阵发性潮红或持久性红斑;次要条件:①灼热、刺痛、干燥或瘙痒等皮肤敏感症状;②毛细血管扩张;③丘疹或脓疱;④肥大增生改变;⑤眼部症状.符合必备条件和1条及以上的次要条件,即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将新的诊断标准在1 200例以面部红斑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面部皮炎患者中进行验证,其灵敏度为99.3%,特异度为95.8%.结论 提出了一个具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 421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杨赛;谢红付;邓宇瑄;施为;简丹;匡叶红;粟娟;陈明亮;易梅

    目的 分析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对玫瑰痤疮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21例玫瑰痤疮患者,统计分析其性别、年龄、皮损部位、皮损表现及自觉症状得分.结果 421例玫瑰痤疮患者中男58例,女363例,男女比例为1:6.25,男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玫瑰痤疮患者常见的皮损表现为阵发性潮红(93.8%,395/421)、持久性红斑(84.3%,355/421)及炎性丘疹(68.9%,290/421),且多同时出现≥2种皮损表现(83.1%),阵发性潮红及持久性红斑常同时出现.患者常累及部位为颊部(87.2%,367/421),鼻部(76.5%,322/421)及口周(63.7%,268/421),多同时累及≥3个部位(67.2%),且颊部、鼻部及口周为常同时累及的部位.自觉症状中常见的3大症状为灼热感(73.6%,310/421)、干燥感(69.6%,293/421)及瘙痒感(66.0%,278/421).结论 颊部、鼻部或口周部的阵发性潮红及持久性红斑为玫瑰痤疮的主要症状,炎性丘疹、脓疱、鼻赘、毛细血管扩张及灼热、干燥、瘙痒感为玫瑰痤疮的重要临床表现.

  • 85例眼红斑痤疮临床分析

    作者:凌萍;孙康;王开文;杨树楦

    目的观察眼红斑痤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对门诊所登记的85例眼红斑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中男性65例(76.4%),女性20例(23.5%).就诊年龄小15岁,大80岁,平均42.5岁.85例患者均有面部皮肤红斑痤疮,其中36例进行螨虫检查,22例发现有蠕形螨(阳性率84.6%).眼部损害:慢性睑缘结膜炎68例(80.0%),慢性结膜炎59例(69.4%),角膜新生血管(短小血管翳)45例(52.9%),表层点状角膜炎34例(40.0%),角膜周边舌状或三角形浸润并血管增生23例(27.1%),球结膜血管性结节10例(11.8%),角膜溃疡并新生血管4例(4.7%),表层巩膜炎4例(4.7%),角膜基质炎并新生血管3例(4.7%),干性角结膜炎、巩膜炎、睑缘附近皮肤红斑痤疮、中间型葡萄膜炎各2例(各占2.4%),角膜穿孔粘连性角膜白斑、虹膜炎、反复发生霰粒肿、球结膜下积液、睑缘结膜炎亚急性发作各1例(各占1.2%).结论眼红斑痤疮为一常见眼病,侵害皮肤及眼表组织.眼部损害主要是睑缘结膜炎,结膜炎及不同程度的角膜炎症.球结膜血管性结节是本病特有的体征,可作为诊断的依据.根据眼损害的严重程度可采用抗生素持续或间断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保存视力.

  • 中西药序贯疗法对Hp阳性红斑痤疮疗效观察

    作者:张虹亚;陈琳;曹宇;刘涛峰;章纬

    目的:观察中西药序贯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阳性脾胃湿热型红斑痤疮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严格根据脾胃湿热型红斑痤疮的纳入标准选取Hp阳性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进行三联疗法抗Hp治疗2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再给予加减茵陈蒿汤治疗2周,4周后分别观察皮损评分改善情况,Hp指标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 (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Hp阳性率以及血清IL-8、TNF-α水平均降低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红斑痤疮与Hp的感染关系密切;中西药序贯疗法能有效改善Hp阳性脾胃湿热型红斑痤疮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Hp阳性率,降低血清TNF-α、IL-8水平.

  • 探讨红斑痤疮患者外周血中幽门螺杆菌尿素酶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抗体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

    作者:洪俊;肖伟平;赵亮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红斑痤疮(ROSACE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Hp抗体蛋白蕊片检测系统对39例临床进展型ROSACEA患者外周血的Hp尿素酶(Urase)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抗体发生率进行观察,并联系消化症状及皮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有消化道症状的ROSACEA患者中Hp UraseIgG和Hp CagAIgG发生率分别为86.7%和80%;而无消化道症状的ROSACEA惠者Hp Urase和CagA IgG发生率分别为16.7%和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HpUrase-IgG和HpCagA-IgG阳性的ROSACEA患者中,红斑皮损的发生率分别为35.3%和33.3%,而丘疹皮损的发生率分别达64.7%和66.7%,丘疹皮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红斑皮损发生率(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痤疮作为一种多因素致病疾病,Hp尤其是Hp毒力株可能作为致病因素之一,参与了该病的消化道症状及皮肤损伤的发生与发展.

  • 幽门螺杆菌相关蛋白抗体在39例红斑痤疮患者外周血中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

    作者:洪俊

    尿素酶(Urase)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 A ,CagA )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yi ,Hp)主要的抗原之一,野生型Hp产生Urase ,毒力株产生CagA ,测定Urase和CagA抗体可确定是否存在Hp感染及Hp是否为毒力株[1-4]。为探讨Hp感染在红斑痤疮(ROSACEA )病情发展中可能引起的作用,本文对39例伴有或不伴有消化道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痤疮患者外周血Hp尿素酶及细胞毒素相关蛋白抗体的发生率进行了观察,并结合消化道症状及皮损情况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