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Forsus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矢状运动时髁突轨迹影响的初步分析
目的 探讨Forsus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矢状运动时髁突轨迹的影响方法选取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10例作为实验组,10例安氏Ⅰ类患者为对照组.应用髁突运动轨迹轴图描记仪,对实验组戴用Forsus矫治器前后及对照组下颌矢状运动时的髁突运动轨迹进行检查和记录,对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实验组戴用Forsus矫治器前后,髁突的垂直向位移和旋转度比对照组均偏大(P<0.01),而实验组矫治前后髁突的垂直向位移和旋转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短期使用Forsus矫治器对Ⅱ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轨迹无明显影响.
-
微型种植体与口外弓治疗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的比较
目的 比较微型种植体和口外弓作为强支抗在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微型种植体支抗组16名,口外弓支抗组10名,收集两组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通过X线头影测量比较两组的上下颌骨及上下颌牙齿的各角度、线距的变化.结果 两种方法在对上下颌骨的影响、覆(牙合)覆盖的控制上有相同的效果,但对上颌前后牙的移动上两种方法有明显区别(P<0.05),上颌磨牙近中移动量分别为1.1mm(微型种植体组)和2.6mm(口外弓组),上颌切牙内收量8.9mm(微型种植体组)和5.5mm(口外弓组).结论 两种加强支抗的方法在正畸治疗中均可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微型种植体支抗在上颌磨牙的近中移动和上颌切牙的内收上更具有优势.
-
骨性Ⅱ类代偿矫治患者与中国美貌人群的侧貌美学研究
目的 研究骨性Ⅱ类患者代偿矫治后侧貌美学变化及与美貌人群的侧貌美学差异.方法 对骨性Ⅱ类代偿矫治患者及中国美貌明星各60名进行美学评分.比较矫治前后美学评分及软硬组织指标差异,比较矫治后高分患者与高分明星的美学评分及软组织指标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筛选与美学评分密切相关的软硬组织指标.结果 骨性Ⅱ类患者代偿矫治前美学评分为3.22±1.25,矫治后为5.77±1.27,明星为7.98±0.89.矫治后SNA角等31项指标与矫治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矫治后高分组美学评分及G-Pm-Pos角等12项指标与明星高分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骨性Ⅱ类患者侧貌美观程度与U1-APog距、LLA-E距、ULA-E距、G-Sn-Pos角密切相关.结论 正畸代偿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骨性Ⅱ类患者侧貌美观程度.
-
与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侧貌美观程度相关的硬组织指标的研究
目的 筛选与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侧貌美观程度密切相关的硬组织指标.方法 选取141名恒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通过对患者矫治后侧貌美观程度的评价得出高分组与低分组,将两组患者的19项硬组织指标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判断两组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性差异,并通过logistic相关回归分析判断有显著性差异的指标与侧貌美观程度的相关关系.结果 侧貌美学评价高分组的ANB角、NA-PA角等9项指标与低分组的相应指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Logistic相关回归分析显示UI-AP突距、NA-PA角与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侧貌美观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UI-AP突距、NA-PA角与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侧貌美观程度密切相关,U1-AP突距、NA-PA角越小,侧貌美观程度越好.
-
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下颌升支相关颅面特征的配对分析研究
目的:用Enlow颅面部配对分析的方法,比较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生长型之间下颌升支相关颅面结构的特征指标.方法:选取90例处于生长高峰前期或生长高峰早期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其中平均生长型、垂直生长型及水平生长型各30例,根据Enlow的配对分析理论,运用Winceph v7.0软件进行测量项目数据编程,对3组患者数字化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比较各组间下颌升支相关颅面形态特征.结果:下颌升支后缘与下颌骨体部下缘交角(RP-MP)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垂直生长型组大,水平生长型组小.垂直生长型组与其它2组比较,下颌升支位置(Xi-Cc-PM)明显前移(P<0.05);下颌升支高度(Go-Cd)显著减小(P<0.01);下颌升支宽度(R1-R2)明显缩窄(P<0.05).颅中基底角(Ba-SE-PM)垂直生长型组与水平生长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不同垂直生长型中,下颌升支相关颅面结构形态特征存在差异,可能与不同生长型有关.
-
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口咽气道形态的CBCT研究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口咽气道形态特征,分析上下颌骨的位置对气道的影响,为正畸临床评估骨性Ⅱ类错验患者气道三维结构,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方法:筛选CBCT资料,按纳入标准分为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和上颌前突组,以骨性Ⅰ类错(牙合)为对照组(各40例),采用Invivo 5软件测量相关指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气道各段截面积、体积、矢状径、冠状径、气道角度及舌骨位置等测量项目上,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相对于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及骨性Ⅰ类组有较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明显呈现狭长、向后倾斜的口咽气道形态,而骨性Ⅰ类患者气道形态更为直立,且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口咽气道截面狭窄.结论:成人不同骨性错(牙合)畸形口咽气道三维特征不同,下颌骨矢状位置、长度较上颌骨对口咽气道形态影响更为显著.
-
不同铸造固定式功能矫治器矫正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不同铸造固定式功能矫治器矫正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口腔科收治的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36例,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情况下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18例.研究组采取铸造固定双(牙合)垫功能矫治器矫正治疗,对照组采取铸造Herbst功能矫治器矫正治疗.在正畸治疗前和功能矫治完成后对每位患者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对其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值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椅旁操作时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值变化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椅旁操作时间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铸造固定双(牙合)垫功能矫治器矫正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效果与铸造Herbst功能矫治器相当,但临床操作上前者明显比后者更简便.
关键词: 铸造固定式功能矫治器 骨性Ⅱ类错(牙合) 头影测量 椅旁时间 -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矫治中的美观因素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以临床中表现为"龅牙"为患者主诉,这种"龅牙"的发生有多种面部骨骼的不协调,不同的骨骼不协调应该对应不同的治疗计划,才能达到面部的外形美观、咬合及肌肉神经的平衡和稳定.本文根据笔者所在单位的大量临床资料,对这一类错(牙合)畸形的面部特征,提出了具体的面部分析项目作为临床的参考指标,对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骨性Ⅱ类错(牙合)双期矫治与单期矫治疗效的对比
目的 比较骨性Ⅱ类错(牙合)双期矫治的治疗效果是否优于单期矫治.方法 收集12例进行双期矫治的骨性Ⅱ类患者(双期组),同时选取主要指标与双期组相近的12例进行单期矫治的骨性Ⅱ类患者(单期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6项及治疗后44项头影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矫治前6项X线头影测量主要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双期组ANB角[(2.97±0.63)°]、FMA角[(25.90±6.27)°]小于单期组[ANB角,(4.15±0.79)°;FMA角,(34.17±7.29)°],U1-NA角[(24.93±5.19)°]大于单期组[(18.78±4.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双期组U1-AP距[(4.70±1.29) mm]小于单期组[(6.53±2.6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期矫治后患者骨性远中关系、垂直骨面型、上前牙唇倾度及突度比单期矫治效果更好.
-
单颌拔除第一前磨牙矫治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
选择治疗前骨性特征和牙性特征类似的正畸治疗结束成人病例,均采用拔除上颌两颗第一前磨牙的拔牙模式,探讨单颌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掩饰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为临床设计和治疗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拔除上颌两颗第一前磨牙对轻度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进行掩饰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基于遗传算法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垂直向颅面部骨关系的预测
目的:采用遗传算法建立不同垂直类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面部垂直向各标志点的定量关系方程,并将不同性别患者测量值用同一公式表达.方法:选取10~18岁未经治疗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共155例,根据下颌平面角(FH-MP和SN-MP)值分为高角组50例、均角组58例和低角组47例.每组随机选取5例作为检验样本,其余为实验样本.拍摄头颅侧位片并进行参数测量[前面高(N-Me)、上面高(N-Ans)、前鼻棘至上中切牙切缘垂直距离(Ans-U1)、下中切牙切缘至颏下点的垂直距离 (L1-Me)、下面高(Ans-Me)、后面高(N-Go)、鼻根点至蝶鞍点的垂直距离(N-S)、蝶鞍点至关节点的垂直距离(S-Ar)、关节点至下颌角点的垂直距离(Ar-Go)、蝶鞍点至下颌角点的垂直距离(S-Go)、下颌角(∠Go)、面角(Facial angle)和后面高前面高比(S-Go/N-Me)].确定与颅面结构相关的影响因子,采用遗传算法优化方程参数获得相关方程,将优化方程所得预测值和实测值进行误差比较.结果:高角、均角和低角组组内不同性别患者间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同一类型不同性别组合并进行组间比较,大部分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高角组患者,年龄与Ans-U1呈正相关关系(r=0.470),N-Me与Ans-Me呈正相关关系(r=0.964),Ans-U1与Ans-Me呈正相关关系(r=0.805)、与面角呈负相关关系(r=-0.023),N-Go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926),L1-Me与Ans-Me呈正相关关系(r=0.898)、与∠Go呈负相关关系(r=-0.468);均角组患者,年龄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531),Ans-U1与Ans-Me呈正相关关系(r=0.878)、与面角呈负相关关系(r=-0.262),Ans-Me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920)、与N-Ans呈负相关关系(r=-0.560)、与Ar-Go呈负相关关系(r=-0.652),N-Go与S-Go呈正相关关系(r=0.867)、与N-Ans呈正相关关系(r=0.252)、与L1-Me成正相关关系(r=0.754),S-Ar与S-Go呈正相关关系(r=0.671)、与Ar-Go呈负相关关系(r=-0.250)、与L1-Me呈正相关关系(r=0.552);低角组患者,年龄与S-Go呈正相关关系(r=0.602)、与下颌角呈负相关关系(r=-0.346)、与L1-Me呈正相关关系(r=0.576),N-Me与Ans-Me呈正相关关系(r=0.869)、与N-Go呈正相关关系(r=0.859)、与面角呈负相关关系(r=-0.177),N-Ans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605)、与Ans-U1呈负相关关系(r=-0.113),Ans-Me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869)、与面角呈正相关关系(r=0.070)、与Ans-U1呈正相关关系(r=0.785),N-Go与N-Me呈正相关关系(r=0.859)、与S-Go呈正相关关系(r=0.829).采用遗传算法建立了不同垂直类型骨性Ⅱ类患者颅面部垂直向各标志点的定量关系方程.高角组,年龄=5.883 6+0.269×Ans-U1,N-M=22.026 6+1.494 5×Ans-Me,Ans-U1=34.959 4+0.454 5×Ans-Me-0.409 7×Facial angle,N-Go=-4.588 2+0.472 4×N-Me,L1-Me=-12.590 5+0.532 2×Ans-Me+0.124 3×∠Go;均角组,年龄=-2.944 1+0.146 8×N-Me,Ans-U1=18.917 0+0.476 4×Ans-Me-0.230 2×Facial angle,Ans-Me=-0.620 5+1.014 5×N-Me-0.974 1× N-Ans-0.057 6×Ar-Go,N-Go=1.631 1+0.897 8×S-Go+0.919 7×N-S+0.168 8×L1-Me,S-Ar=-1.823 1+ 0.845 3×S-Go-0.867 0×Ar-Go+0.202 4×L1-Me;低角组,年龄=11.740 6+0.152 7×S-Go-0.169 9×∠Go+0.252 5×L1-Me,N-Me=61.153 0+0.964 3×Ans-Me+0.628 6×N-Go-0.689 2×Facial angle,N-Ans=-4.949 2+1.065 8×N-Me-2.316 5×Ans-U1,Ans-Me=-25.180 0+0.418 4×N-Me+0.280 3× Facial angle+0.477 6×Ans-U1,N-Go=8.684 2+0.409 9×N-Me+0.403 3×S-Go.遗传算法建立方程的预测值与实测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遗传算法建立不同垂直类型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颅面部垂直向的方程可以表明其垂直向定量关系,并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生长预测.
-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目的:分析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牙颌形态变化,并探讨其适应证.方法:21例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5°<ANB<10°,以下颌后缩为主),男12例,女9例,平均年龄11.5岁(9~13岁),均戴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进行一期治疗(平均8.6个月)后(以后牙建立咬合为准)行直丝弓矫治器二期治疗.一期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有代表性的测量项目进行测量,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治疗后SNB角、下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显著增大(P<0.05);ANB角、前牙覆盖(OJ)、上切牙-前颅底平面角(Ul-SN)、上、下唇突点到E线距离(UL-E线、LL-E线)均显著减小(P<0.05).前牙覆盖(OJ)减少量与治疗前ANB、(U1-SN)角呈正相关,r2=0.62;上唇突度(UL-E线)减小量与治疗前SNA呈正相关、与SNB呈负相关,r2=0.53;下唇突度(LL-E线)减小量与治疗前(U1-SN)角呈正相关、与(L1-MP)角呈负相关,r2=0.58.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对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疗效显著,表现为骨改建与牙代偿的混合机制.对于下颌后缩显著、上切牙较为唇倾、下切牙较为直立的病例侧貌改善效果更佳.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骨性Ⅱ类错(牙合) 头影测量法 -
Pancherz分析法在咬合前导型功能性矫正器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Pancherz分析法在咬合前导型功能性矫正器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疗效评价中的可信度、精确范围及评价体系特质.方法应用Pancherz分析法,对可摘式头帽肌激动器治疗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的X线头影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Pancherz分析法有如下特质:(1)建立了稳定的坐标系,从而能精确测定牙或颌骨的位置改变.(2)游离评估骨性改变及牙性代偿,从而客观地评价咬合前导矫治对下颌生长发育的影响.(3)综合考察前后段牙性代偿变化及其差值,从而反映骨性改建的程度.结论Pancherz分析法为咬合前导型功能性矫正器的疗效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后牙区微种植体植入的安全性探讨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测量分析骨性Ⅱ类错(牙合)青少年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不同截面的小根间距及颊侧骨皮质表面与根间窄处距离,为临床上微种植体的安全植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4例骨性Ⅱ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的CBCT资料,其中,男23例,女21例,平均年龄14.07岁.取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的9个水平截面,每个截面相距1 mm,分别测量每个截面的小根间距及颊侧骨皮质表面与根间窄处距离.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每个截面小根间距和颊侧皮质骨表面与根间窄处的距离,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根尖部的骨皮质表面与根间窄处距离,与SNA角呈正相关关系;小根间距离由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至根尖逐渐增大,各截面的颊侧皮质骨表面与根间窄处距离的均值均大于5 mm.结论:经CBCT获取了骨性Ⅱ类错(牙合)青少年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之间各截面小根间距和颊侧骨皮质表面与根间窄处距离,了解了其分布规律,为临床上微种植体的安全植入提供了参考.
-
功能矫治器对青春期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结构的影响
目的:研究功能矫治器作用下青春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上气道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实验组)及骨性Ⅰ类均角型患者(对照组)各30例,男女各半.实验组患者使用肌激动器(Activator)治疗,促进下颌骨向前下生长,平均治疗时间12个月;对照组患者同期进行非减数固定矫治.所有患者在功能矫治器治疗前、后,固定矫治前及中期拍摄锥形束CT(CBCT)图像,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骨性指标及上气道线距,并与参考标准对比.观察后鼻棘点(PNS)到第3颈椎(C3)下缘范围内的气道形态,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应组织结构.应用SAS 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实验组治疗前各测量项目与参考标准及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差异,配对t检验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各测量项目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实验组患者骨性测量指标SNB及APDI显著小于参考标准,ANB、Wits及OJ显著大于参考标准和对照组患者;上气道线距中,MPW和PAS显著小于参考标准和对照组患者.上气道经三维重建后容积及小横截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经Activator引导下颌前伸后,实验组患者骨性测量指标及上气道线距均与参考标准接近,上气道经三维重建后容积及小横截面积显著增大,与对照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骨性指标、上气道线距及三维重建指标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后2组患者不同性别之间上气道指标无显著差异.结论: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多伴有上气道缩窄.Activator引导下颌骨前伸,可改善患者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骨性特征,改善口咽腔和舌根后咽腔部位的狭窄,使上气道容积及小横截面积增大,缓解上气道缩窄现象.
-
骨性Ⅱ类错(牙合)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矫正后的长期稳定性
目的:研究骨性Ⅱ类错(牙合)伴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后面型和咬合的长期稳定性.方法:选择10例在本院正颌-正畸中心治疗结束3年以上、资料齐全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男2例,女8例,平均年龄(22.3±2.9)岁,治疗结束平均随访期(2.63±1.36)a.治疗方案为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手术根据面型测量数据采用双颌手术或上颌手术+颏成形,术中采用坚强内固定.比较治疗前(T0)、治疗结束(T1)和随访结束(T2)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评价颞下颌关节(TMJ)症状量表和MRI的变化.采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治疗前、随访结束与治疗结束的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覆盖平均增加0.62mm,有显著性差异,其余骨性、牙性复发和软组织改建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束UI-NA距离、覆盖和覆(牙合)变化>2mm占10%,Go-Co长度变化>2mm占20%,软组织颏前点的变化量>2mm占40%,LI-NB距离和颏唇沟的深度变化均小于2mm;所有患者关节症状无加重,MRI未见髁突吸收加重,盘髁关系未见明显改变.结论:骨性Ⅱ类错(牙合)伴TMD患者通过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获得面型美观和正常的咬合关系,远期面型结构及咬合关系未见明显复发趋势,未发现TMJ症状加重趋势.
-
掩饰性治疗对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及周围结构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拔牙与非拔牙矫正对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气道及周围结构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原因.方法 选择36例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正畸结束病例,拔牙组20例,非拔牙组16例.用正颌外科模拟预测系统(CASSOS)软件测量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拔牙组与非拔牙组的腭后气道(Phwl - psp)与舌后气道(Phw2 - Tb)在正畸前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非拔牙组的前颌间距离(Ant.In Mx.Ht)与颌间面积(lnMx Area)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掩饰性治疗,不论是否减数,在下前牙不过分内收的情况下,气道在矢状向的变化并不显著.
-
骨性Ⅱ类错(牙合)单期矫治和双期矫治的比较研究
目的 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采用单期或双期矫治,比较这两种矫治方案的疗效.方法 选择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30例,以下颌后缩为主,深覆(牙合)Ⅱ°以上,∠ANB>5°,磨牙为远中关系,其中15例,恒牙期直接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15例在混合牙列期或恒牙早期,Ⅰ期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Ⅱ期再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每位患者均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和全景片,以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价疗效.结果 双期矫治后,SNB角增加、下颌体长度(Go-Pg)、下颌升支(Go-Co)和软组织面角均增加,ANB角和H角减小,以上变化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单期矫治后以上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无论单期和双期矫治,均能使骨性Ⅱ类患者的覆(牙合)覆盖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双期矫治较单期矫治能明显促进患者下颌骨生长,有效改善下颌后缩的面形,使患者面部侧貌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 单期矫治 双期矫治 骨性Ⅱ类错(牙合) Twin-block矫治器 -
骨性Ⅱ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研究
目的 用几何形态测量和传统头影测量2种方法,对Ⅱ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进行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Ⅱ类与Ⅰ类错(牙合)骨面型儿童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各40张,描记颅底的9个标志点,数字化后,用Procrustes重叠法和薄板曲线法这2种几何形态测量法比较Ⅱ类与Ⅰ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并用传统头影测量法对颅底的测量值进行分析.结果 Ⅱ类与Ⅰ类错(牙合)相比,颅底角无明显差别;后颅底发生显著变化,水平向后明显延长,伴向上的轻度抬高;前颅底区的S-SE段向前下方改变.结论 Ⅱ类错(牙合)的颅底形态有其自身特点;颅底形态影响Ⅱ类错(牙合)的形成.
-
微种植体支抗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8例
目的 探索不接受正颌手术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一种可行的矫治方法.方法 骨性Ⅱ类错(牙合)前牙轴略唇倾或前牙轴正常伴轻、中度拥挤患者8例,其中男3例,女5例.用微种植体支抗技术采用拔除上智齿替代常规减数前磨牙矫治使上牙弓整体向远中移动,达到磨牙尖牙Ⅰ类咬合关系,改善软组织侧貌.结果 微种植体支抗技术矫治骨性Ⅱ类错(牙合)可使牙齿达到Ⅰ类咬合关系,解除拥挤,X线头影测量A点、B点无明显变化,上牙弓整体向远中移动,前牙轴唇倾度减少,切牙内收,软组织侧貌有一定改善.结论 微种植体支抗技术为不接受正颌手术骨性Ⅱ类错(牙合)前牙轴略唇倾或前牙轴正常伴轻中度拥挤患者提高了掩饰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