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锶磷灰石修复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顾云峰;廖大鹏;周正炎;周慧峰;陈德敏

    目的以不同含锶量的锶磷灰石(Sr-HAP)植入动物体内,进行各项生物学测试,为该材料的临床实际应用作前期研究.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双侧下颌角均造成约6 mm×12 mm×4 mm的缺损,用10%、5%、0%的Sr-HAP分别予以修复,于1、3、6个月时随机处死一组分别进行尸解、光镜、扫描电镜、四环素荧光标记、定量组织学观察.结果锶磷灰石人工骨植入后无感染和排斥反应,术后材料的部分降解早,有部分诱导成骨现象,5%和10%的锶磷灰石成骨量与纯羟基磷灰石(0%)比较在统计学上有差异,而5%与10%的锶磷灰石成骨量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①锶磷灰石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引导性及生物降解性,并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骨诱导性,锶的存在提高了新骨的总生成量,延长了新骨生成的总体时间和高峰期.②锶磷灰石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率和合适的生物降解速率,能获得较满意的骨缺损修复效果.

  • 多孔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玻璃修复兔颌骨缺损

    作者:张海亮;随丽娜

    目的 探讨羟基磷灰石/生物活性玻璃复合多孔材料(HA-BG)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机理.方法 兔下颌骨贯通性骨缺损,分别以HA-BG及羟基磷灰石HA修复,分批处死动物,进行X光密度、组织学及新骨面积百分比观察.结果 4周、8周、12周修复区密度逐渐减小;组织学观察,随时间延长新骨呈渐进性成熟,新骨面积百分比逐渐增长,各期HA-BG组新骨面积百分比均高于HA组.结论 HA-BG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及引导成骨活性.

  • 壳聚糖复合生物膜引导颅颌骨再生的研究

    作者:姚晖;曲树明;张建华;史弘道;雷涛;张建成;杨韶华

    目的开发研制新型骨引导再生膜-壳聚糖复合膜用于口腔颌面外科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壳聚糖复合膜由可降解壳聚糖凝胶和珊瑚微晶复合而成,成膜经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测试后植入家兔的实验性颅颌骨缺损中,设置对照组;采用不脱钙组织切片、四环素荧光示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放射自显影观测以及多媒体骨组织计量学分析等手段对该膜制品促进骨创愈合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评估.结果该新型壳聚糖复合膜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良好;体内植入与对照组相比可明显促进家兔颅颌骨创愈合(P<0.05).结论新型壳聚糖/珊瑚微晶复合膜具备良好的引导成骨活性,可望进一步开发成一种有效的口腔颌面骨组织引导再生膜制品.

  • 纳米胶原基骨治疗牙周病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作者:邱林;赵君硕

    目的:研究牙周骨缺损患者实施修复应用胶原纳米基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于我科治疗的115例牙周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修复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n =85)与对照组(n =30),研究组实施牙周翻瓣胶原纳米基骨植入修复,对照组实施牙周翻瓣瑞福人工骨植入,观察对比两组修复效果。结果:两组胶原纳米基骨及瑞福人工骨植入后,伤口均为一期愈合,均未出现材料外露及伤口感染情况。在治疗完成6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牙周带的深度与牙龈出血的指数,以及附着丧失情况等均有所改善,同治疗前相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牙龈退缩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经治疗后,牙周带的深度与牙龈出血的指数,以及附着丧失情况和牙龈退缩情况,同对照组相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予以 X 线检查,结果显示骨外板清晰并且骨松质的密度增加,达到角形吸收或者垂直吸收位置骨高度可见增加并有新附着出现。患者咀嚼功能恢复,并且牙齿的松动度均降低。结论:牙周骨缺损患者实施修复应用胶原纳米基骨,不仅造价低,同时具备生物活性以及取材简单等优点,能够加快缺损位置重建正常的骨组织结构,并且加快骨缺损进行早期的再生修复,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 纳米晶胶原人工骨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哈萨克族人的牙槽嵴保存

    作者:王程越;赵远;杨曼;王树峰

    背景:拔牙后牙槽嵴的保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边疆各县少数民族牙齿拔出后,由于就诊条件、地理条件等限制以及当地居民缺乏口腔保健意识等诸多因素,缺牙区长时间未及时修复导致牙槽嵴条件较差,因此寻找一种适合当地的且更有效的保存剩余牙槽嵴的方法,在当地有着较实用的临床价值。目的:探索纳米晶胶原人工骨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哈萨克族人牙槽嵴保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选取68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哈萨克族双侧拔牙患者,对就诊的双侧拔牙患者实验侧和对照侧的确定按“不平衡指数小的分配原则”分组,实验侧拔牙窝植入纳米晶胶原人工骨,对照侧拔牙窝常规处理。植入后即刻及植入后3个月应用螺旋CT对植入区感兴趣区扫描,测量骨密度。结果与结论:植入后即刻,患者实验侧和对照侧 CT 图像可见拔牙窝清晰的轮廓,牙槽间隔可见;植入后3个月,患者实验侧和对照侧CT图像显示拔牙窝牙槽间隔影像模糊,CT值与周围牙槽突CT值接近,但实验侧植骨区骨充盈;且植入后3个月患者实验侧骨密度高于对照侧。说明纳米晶胶原人工骨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哈萨克族患者牙槽嵴保存的临床效果较好。

  • 锶磷灰石烧结体修复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廖大鹏;周正炎;顾云峰;陈德敏

    目的用不同比例的元素锶(Sr)替代羟磷灰石(HA)中的部分钙元素,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该种复合人工骨在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简称新白)分为4组,在兔的下颌角造成约2mm×12mm×4mm的缺损,用不同浓度(10%,5%,0%)的含锶HA块分别予以修复,于2周,1月,3月,6月时随机处死一组进行尸解、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以评价其骨修复能力。结果掺锶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几乎不引起排斥反应,术后早期即随材料的降解,新生骨引导进入降解间隙,并逐渐诱导未分化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随时间延长其成骨量明显较纯羟基磷灰石组为多,同时发现5%的锶磷灰石烧结体其成骨能力较10%者好。结论掺锶羟基磷灰石较纯羟基磷灰石有更好的组织相容性、骨引导能力及生物降解率,并可能具备一定程度的骨诱导能力;掺锶羟基磷灰石的骨形成能力与其浓度并不成正相关。

  • 锶磷灰石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廖大鹏;周正炎;顾云峰;陈德敏

    目的用不同浓度的锶磷灰石(Sr-HAP)植入动物体内,观察该材料的生物学反应,为其临床应用作前期研究.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双侧下颌角均造成6mm×12mm×4mm的缺损,用不同浓度(10%,5%,0%)的含锶羟磷灰石块分别予以修复,术后1月,3月,6月时随机处死一组分别进行尸解、四环素荧光标记、定量组织学观察以评估其生物性能.结果锶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未引起感染和排斥反应,术后材料降解早,新生骨大量进入材料间隙,其成骨量明显较纯羟基磷灰石为多,且统计学上有差异, 5%的锶磷灰石烧结体内新生骨成熟度较10%者为高,但统计学上未显示出成骨量的差异,术后3月时锶磷灰石周边出现强而亮的黄色荧光环,术后6月时荧光环仍未消退.结论 (1)锶磷灰石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引导性及生物降解性,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骨诱导性.(2)锶元素浓度并非是影响总成骨量的关键因素,总成骨量可能主要与生物降解的程度大小有关.(3)锶的存在不但提高了新骨的总生成量,而且延长了新骨生成的总体时间和高峰期.

  • 磷酸钙溶胶涂层对多孔型种植体表面骨内向生长的影响

    作者:杨成;孟丽娥;丁涛;东耀峻

    目的:探讨磷酸钙(CaP)溶胶涂层是否能促使多孔型钛合金(Ti-6Al-4V)种植体表面骨内向生长(即骨组织向孔内生长).方法:将制备有极薄的CaP溶胶表面涂层的多孔型钛合金种植体作为实验组,未经CaP涂层的种植体作为对照组,分别植入16只实验兔的胫骨中.种植区愈合2周后,取含种植体的骨组织标本,利用反向扫描电镜摄像技术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SAS6.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检测不同实验组间以及CaP涂层与非涂层种植体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在多孔型钛合金种植体表面,CaP涂层实验组比对照组有更广泛的骨组织向孔内生长.CaP涂层实验组反映骨内向生长的加权平均"颈区"数为2.01,对照组为1.49,两组间的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愈合仅2周,多孔型种植体表面CaP溶胶涂层能有效地促使骨组织向孔内生长,形成骨与种植体界面广泛的骨结合.

  • 碳磷灰石鸡蛋壳粉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初步研究

    作者:王淑敏;张珂;俞立英;周鸿国;丁亚通;蔡意达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碳磷灰石骨修复材料,初步观察其成骨作用。方法:以鸡蛋壳为原料,采用微波法制备不同加热条件下的骨修复材料,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FT-IR)和能谱分析(EDXA)手段,表征微波处理前后材料的理化性能。进一步选用新西兰兔制备直径5mm的颅骨全层缺损区,以未经微波处理的鸡蛋壳粉及Bio-Oss作为对照,充填经微波处理后的新型骨修复材料,8周后观察新生骨的生成情况。结果:SEM, XRD, FT-IR和EDXA分析证实:随加热时间延长,材料的微观形态由针状向球状转变,碳磷灰石的特征性波峰也不断增强;研制的新材料含有与人体骨相似的碳、磷和钙成分。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经微波处理的碳磷灰石鸡蛋壳粉充填的缺损区,比未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缺损区有更多的矿化新生骨和较少的未矿化新生骨,接近Bio-Oss的效果。结论:微波加热法能有效地将天然碳酸钙转化为碳磷灰石,该材料有望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骨修复材料。

  • 羟基磷灰石梯度涂层的生物学研究

    作者:栾晨光;杨庆铭

    目的:本实验研究HA梯度涂层材料在体内负重条件下的生物学表现。方法:将经梯度涂层羟基磷灰石的钛合金栓与非涂层钛合金栓分别植入狗下肢的负重区,观察植入体与骨结合界面的生物学特性。结果:组织学研究显示类骨样基质直接沉积在HA涂层表面,涂层与宿主骨紧密结合。而非涂层组新生骨形成的数量和速度远低于HA涂层组。生物力学测试显示HA组与宿主骨结合界面的抗剪强度均远大于非涂层组(P<0.01)。结论:结果表明HA梯度涂层法作为新颖的涂层方法有其实际临床应用价值。

  • 骨缺损修复的研究及进展

    作者:刘志强;周东风;周磊

    由于先天性畸形、外伤、肿瘤及失牙后废用性萎缩等原因,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骨缺损修复或骨增量治疗,尤其是当前随着牙种植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对各种骨修复及骨增量技术发展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简单的骨块移植、各种骨代用品的运用、骨引导再生技术以及微观领域的细胞因子、转基因工程等多方面.但总的来说,理想的骨缺损修复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为三个方面,即支架、激活物和种子细胞.以下就目前常用的骨修复手段及其与以上三个领域的关系归纳讨论如下.

  • 锶磷灰石生物特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廖大鹏;周正炎;顾云峰;陈德敏

    目的:锶磷灰石是一种新型的磷灰石类陶瓷,本研究通过动物试验初步探讨其在生物体内的一些特性,为临床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双侧下颌角均造成约6 mm×12 mm×4 mm的缺损,用不同浓度(10%,5%,0)的锶磷灰石修复,术后1月,3月,6月时随机处死1组进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病理、核素扫描(发射计算机断层术分析),评价其生物学性能.结果:锶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所致感染和排斥反应均较轻,组织切片上反映随材料的降解,新生骨大量长入现象比羟磷灰石更为明显,且周边软组织内有部分成骨现象,X线片上显示随时间的延长,材料和骨之间的密合度逐渐增加,6月时已几乎融为一体,同时锶磷灰石修复侧较羟磷灰石修复侧核素浓聚现象有明显的差异.结论:锶磷灰石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引导性及生物降解性,能提高新骨生成量,具有更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骨诱导性.

  • 去骨引导埋伏尖牙异位萌出一例

    作者:刘永钦

    上颌尖牙的错位萌出常以唇向错位居多,而于同侧中切牙位的异位萌出较少见.条仓均等[1]曾报道三例.笔者曾以去骨引导生长期埋伏尖牙于同侧中切牙位萌出成功一例.现报告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