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纳米复合羟基磷灰石在口腔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朱赟婕

    目的 系统评价纳米复合羟基磷灰石在口腔治疗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查阅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近年来NHA及其复合材料在口腔内科和口腔外科中应用的研究报道,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22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和介绍.结果 NHA及其复合材料与天然骨的无机成分较为接近,将其作为修复材料符合生物材料细胞毒性要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和抗菌性等多种优点.结论 随着相关技术的成熟,其在口腔领域中应用势必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 组织工程化组织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志明;黄富国;解慧琪

    自有现代外科学问世的100多年里,对各种原因导致的组织缺损,主要采用自体组织移植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挽救了不少肢体,减少了残废.但自体组织移植必须从健康部位切取组织修复病损的组织,增加了创伤,对供区造成了新的缺损,虽然所切取的组织在功能上不太重要,但也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是一种以牺牲健康组织为代价的"以伤治伤"的办法,且自体组织供区也十分有限,因此这不是佳的治疗方法.采用同种异体组织移植或异种组织移植克服了自体组织移植的缺点,但由于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尚不能完全克服,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由此而产生的并发症有时是致命的,再加上供体来源的限制,以及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障碍,至今尚未能广泛用于临床.人工材料替代是克服组织缺损的第三条途径.虽然已有多种材料用于临床,但对极为复杂的人体组织、器官而言,传统的人工材料难以满足临床需求.为了解决人体组织、器官缺损的修复难题,不少临床医生与其他相关专业专家合作,不断探索新的治疗途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师Robert Langer与波士顿麻省大学医院Joseph P Vacanti医生在80年代中期提出的"组织工程学"概念,是用在一种可生物降解的支架材料上种植人体活细胞,在生长因子作用下,再生成为组织的新技术.经过10多年的研究,已完成了大量基础理论、组织构建、动物体内植入等研究过程,有的研究成果已用于临床,有的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虽然未形成十分成熟的产品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已展现了临床应用的前景,将会对组织缺损的修复及再造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1 组织工程骨的临床应用骨骼损伤、缺损是骨科每天都要面临的临床问题.用于骨缺损修复的植骨术,在美国已成为仅次于输血的组织移植技术.组织工程骨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在基础研究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近年来,已有组织工程骨临床应用的报道,有可能成为骨缺损修复的主要方法.

  • bFGF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多孔β-TCP陶瓷复合移植修复兔节段性骨缺损

    作者:郑启新;郭晓东;刘勇;段德宇;吴永超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转染间充质干细胞(MSCs)能否构建出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提高骨缺损修复质量.方法:体外将具有促进MSCs增殖分化及刺激毛细血管增殖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bFGF基因转入骨组织工程首选种子细胞MSCs,并与具有良好力学强度及生物活性的可降解β磷酸三钙(β-TCP)多孔基质材料复合移植,修复同种异体兔桡骨15mm长节段性骨缺损.以单纯空载体转染MSCs为对照,通过扫描电镜、X线、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结果:转基因细胞/基质材料体外复合培养扫描电镜观察证实bFGF基因修饰的MSCs增殖分化活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体内实验X线及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骨缺损正常修复,有大量活跃的新骨及丰富的毛细血管生成;对照组各时间点则以纤维结缔组织为主,未见明显的新骨及血管生成.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转基因细胞可持续表达bFGF至少4周以上.结论:把组织工程学与分子生物学有机结合,使bFGF持续高效发挥作用,研制出具有良好生物学活性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为高质量地修复骨缺损,特别是治疗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矿化蚕丝基骨材料修复兔骨缺损的X线观察

    作者:李战春;张新;俞兴

    目前用于骨缺损的材料很多[1-2],但由于骨材料的性能、数量和价格的限制,大部分患者得不到应有的治疗[3,5].仿生制备纳米晶胶原骨材料是制备优异骨替代材料的一种有希望的途径,已经在临床应用,并得到认可[4].清华大学材料系在仿生思路下和以往胶原-钙磷盐复合材料的基础上,制备了一类新型的纳米复合材料--矿化蚕丝基骨材料,用于骨缺损修复[6].

  • 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研究进展

    作者:徐红珍;苏俭生

    随着骨组织工程技术的日益发展及临床患者的迫切需要,骨缺损修复的研究已经逐步从基础研究向临床研究过渡.众所周知,天然骨的存活和生长在很大限度上取决于周围或是自身内部的血管为其提供氧及其他必须营养物质并及时排除机体代谢产物[1].

  • 膜引导性骨再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雷;靳安民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骨缺损是临床常见而棘手的问题.引导性骨再生是近年新兴的骨缺损修复手段,是生物材料科学与临床治疗学有机结合的新概念.本文试就引导性骨再生,特别是长管状骨缺损修复的研究、应用情况及其可能机制做一综述.

  • 节段式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少儿肿性骨缺损的护理

    作者:胡军

    目的:探索少儿不同骨肿瘤应用节段式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1980年以来共收治26例少儿长骨低度恶性肿瘤、巨大伴有肢体畸形的良性肿瘤及肿瘤样变;采用肿瘤骨段全部或部分切除,然后分别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予以修复.术前着重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疾病的一般知识教育;术后注意患肢(包括供区与受区)制动,观察未梢循环及感觉运动情况,进行皮肤护理,抗感染,功能锻炼指导等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及康复期,未发生任何并发症,肿瘤性骨缺损修复均获牢固愈合,邻近关节处骨缺损修复其功能恢复令人满意;所有切除骨肿瘤经半年至10年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依据肿瘤切除后腔性骨缺损、大块纵向骨缺损及整段骨缺损不同,采用一套血液供给的单根或多节段腓骨移植,既可根治性切除骨肿瘤,又扩大了吻合血管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范围,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 探究口腔肿瘤术后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

    作者:李静

    口腔肿瘤手术患者术后常伴随程度不同的颌骨缺损,引起功能和外形障碍,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颌骨缺损修复重建手术不仅能够恢复颌骨连续性,修复患者的正常容貌形态,而且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的语言、咀嚼等生理功能,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口腔肿瘤手术术后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为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研究表明,口腔肿瘤患者在术后由于颌骨缺损常会导致患者语言、咀嚼功能失常,并会导致程度不同的颜面畸形[1]。颌骨缺损修复的目的是对肿瘤切除术后的各种缺损进行修复,对外形及功能进行一定恢复。

  • 四肢长管状骨长段缺损的修复(附87例报告)

    作者:汤成华;陈敏如;黄国华;陆华宁;秦定杨;柳智华

    目的: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四肢长管状骨的长段缺损,达到修复缺损减少病残.方法:①采用自体、异体骨移植;通过吻合血管与不吻合血管的方式修复缺损.②应用非生物物质填充缺损区域.结果:总的治疗有效率89.7%,其中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效果好,所有病例全部愈合,异体骨移植术后2年~5年逐渐吸收消失.结论:四肢长管状骨长段骨缺损病残率高,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为临床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修复方法.

  • β-磷酸三钙/α-半水硫酸钙复合人工骨材料研究进展

    作者:兰家平;张智

    因外伤、肿瘤、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大块或大段骨缺损,一直是困扰矫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等临床医生的一大难题。骨缺损自体骨移植治疗被认为是“金标准”,但由于受限于自体骨量,无法满足大段或大块骨缺损修复的需要,并且需要2次手术,存在术后感染、疼痛和其他风险。同种异体骨作为目前使用广泛的临床骨移植替代品,仍然潜在免疫排斥、慢性炎症等风险。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应具有广泛的来源、类似于自体骨生物力学强度、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骨诱导性等优点。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 Grane[1]首先提出了骨组织工程的概念,极大地促进人工骨的系统研究。β-磷酸三钙(β-TCP)和α-半水硫酸钙(α-CSH)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组织相容性和骨传导性,近年来被广泛研究。β-TCP的降解速率较新骨形成速度还是较慢的;对α-CSH晶体形貌、孔隙结构等方面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其降解速率,但仍比新骨形成的速度快。二者复合是否可使其降解速率与新骨生成速度趋于一致?本文就β-TCP/α-CSH复合人工骨材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

    作者:瞿东滨

    稳定性重建或维持在脊柱结核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1、2].彻底清除结核病灶是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前提和基本要求,但病灶清除后留下的局部椎体骨缺损势必导致脊柱稳定性的损害,必须对骨缺损进行修复和重建,以恢复椎间高度、矫正后凸畸形、促进骨融合.近年来骨缺损修复和重建技术方法不断发展和成熟,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 辛伐他汀复合聚乳酸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晶莹;宋泉生;朱静琳;韩晓光;杨燕琳;陈栎;李旭;宋纯理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与聚乳酸复合物修复颅骨极限缺损的效果. 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150±10)g.制备直径为10 mm的颅骨全层极限缺损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对照组缺损区单纯植入聚乳酸40 mg;实验组缺损区植入辛伐他汀20 mg,聚乳酸40 mg.术后4周、8周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比较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占总缺损面积百分比、不脱钙骨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颅骨缺损的修复情况. 结果 X线片显示术后8周,实验组大部分骨缺损区显示为不规则的高密度阴影,对照组大部分缺损区域仍为低密度透光影.各组(n=5)颅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占总缺损面积百分比,对照组为27.33%±2.54%,实验组为74.63%±2.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0.148,P=0.000).不脱钙骨组织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显示,术后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有少量新骨形成,术后8周实验组骨缺损区被大量骨组织充填;对照组骨缺损区为剩余材料与纤维组织充填,仅在缺损周边有少量新骨形成. 结论 局部应用辛伐他汀有显著促进成骨的作用,对修复骨缺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组织工程骨在眼眶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彭亦雩;毕晓萍

    眼眶解剖结构不规则,功能不可替代,临床修复难度大.在修复眼眶骨缺损方面,组织工程眼眶骨再生修复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通过筛选和修饰种子细胞、改进支架材料以及结合和缓释生长因子等方法显著促进眼眶自体骨再生.本文主要从种子细胞的选择、支架材料的制备、生长因子的应用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 β-磷酸三钙用于牙槽嵴裂骨缺损修复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仁吉;丁雯;穆玥;杨永懿;郑宗梅

    目的 采用颗粒状β-磷酸三钙(β-TCP)修复牙槽嵴裂,观察其临床效果,探寻一种理想的可代替自体骨修复牙槽嵴裂的人工材料.方法 将24例先天性牙槽嵴裂患者分成A、B两组,A组 (10例)用自体骼骨松质骨修复牙槽嵴裂骨缺损,B组 (14例)用颗粒状β-TCP修复牙槽嵴裂隙.术后7天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并于术前、术后4~6个月,采用锥形束CT(CBCT)及三维重建的方法观察牙槽嵴裂骨缺损新骨形成的情况,比较两种植骨材料的植骨效果.结果 术后1周,A组1例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其余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裂开及排异反应.术后4~6个月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显示两种材料植入后均可形成新骨,与原裂隙两侧骨组织部分或完全连续.两种材料修复牙槽嵴裂骨缺损的临床成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颗粒状人工材料β-TCP的成骨效果与自体骼骨骨松质无显著差异,可以代替自体骨修复牙槽嵴裂.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莉;徐辉;白玉兴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脉管生物学中促进和维持血管系统有力的调节者.在心血管疾病、骨缺损修复等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取得成果.近年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引起了口腔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将对目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状况加以综述.

  • 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思明;南欣荣

    本文介绍了富血小板血浆的特点及在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组织缺损修复的可能机制,提出了富血小板血浆修复骨组织缺损目前还存在的问题.

  • BMP4对神经系统发育和分化影响研究进展

    作者:杨辉;刘柏炎;蔡光先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hogenetic proteins,BMPs)是一类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超家族蛋白,不仅参与胚胎时期骨组织的发育,成年骨缺损修复及机体某些骨疾患的发生过程,而且在脂肪、肾脏、肝脏及神经系统发育中起一定作用.

  • 组织工程骨血管化中种子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胜利;史本超;高浚淮;胡攀勇;于庆贺;闵少雄

    一直以来,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骨科临床的难题之一.采用组织工程学方法,构建搭载成血管潜能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可以实现材料内部早期血管化,为成功修复大段骨缺损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具有成血管潜能的种子细胞来源多样,各具优势.共培养和预处理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细胞-细胞、细胞-微环境之间有效的信息交流,定向诱导种子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运用基因编辑及基因转染技术对种子细胞进行特定改造,使其精确表达促血管生长因子,达到"1+1>2"的效果.同时,种子细胞在定向诱导的过程中存在来源有限、耗时较长、目的蛋白表达低下等不足,细胞-细胞、细胞-微环境之间作用的具体分子学机制尚不清楚,经特定基因转染后的种子细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缺乏长期观察,仍有待于今后深入探索.

  •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牙周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宏伟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的多糖衍生物,其具有生物相容性、成膜性、抗菌性和其他良好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近年来,对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性质有了深入的了解,它的应用在口腔领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该文综合了国内外近几年来的研究情况,阐述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口腔牙周领域方面的应用,例如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牙周药物的缓释载体、牙周抗菌材料、引导牙周组织再生材料、修复骨缺损材料等.

  •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其表面修饰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婧;公柏娟;李志民;宋子琦;鞠昊;孙宏晨

    骨组织工程可有效地解决骨组织缺损修复难题.而其支架材料是组成骨组织工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单一支架材料表现出不同的优势与缺点.目前,研究得较多的由复合材料制作的支架可有效地保留单一材料支架的优势并规避其缺点,提升骨组织工程支架的性能,诱导骨形成与血管化,达到修复骨缺损的目的.而骨组织工程支架的表面修饰可有效改善支架的机械性能,提高支架与骨组织的整合.因此,制造具有佳性能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及完善其表面修饰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147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