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新正确认识第五脑室的概念及其影像表现
关于第五脑室(the fifth ventricle)的概念,从国内能够查到的中文医学资料包括医学教科书、著作、文献及网络文字中,其定义基本是一致的,即第五脑室也称透明隔间腔。国内几乎所有医务工作者一直笃信此定义。然而,在国外的文献报道中,第五脑室通常被定义为位于脊髓圆锥并由室管膜组织包绕的囊腔[1],而不是透明隔间腔,因为透明隔间腔的组织结构与脑室不同[2]。笔者通过对第五脑室的定义、形成机制、临床表现和预后,及其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描述,以便国内读者能够重新正确认识这一概念。
-
160例透明隔间腔形成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透明隔间腔及透明隔囊肿与临床诊断治疗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0例CT诊为透明隔间腔形成或透明隔囊肿者的病历资料.结果男94例,女66例.128例CT诊断透明隔间腔形成,32例CT诊断透明隔囊肿.临床分别诊断为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单用药物治疗118例,使用立体定向手术引流治疗14例.结论透明隔间腔形成及透明隔囊肿与临床诊断无特异性对应关系.病人的临床症状药物治疗有效;少数药物治疗效差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
脑中线间腔的临床影像学诊断
目的 探讨脑中线间腔[透明隔间腔、Verga腔、中间帆腔(CVI)]的临床影像学诊断.方法 对500例脑中线间腔患者进行CT/MRI扫描诊断及临床分型.结果 241例间隙型患者中仅6例轻度不适;236例中间型患者中124例感觉异常;20例囊肿型患者均有明显症状,3例CVI囊肿患者症状相对较轻.结论 脑中线间腔(透明隔间腔、Verga腔、中间帆腔)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分型对指导临床工作有一定的价值.
-
精神分裂症患者透明隔间腔的MRI形态学研究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SZ)患者及健康人群中透明隔间腔(CSP)的出现率及其形态学特点.方法:109例SZ患者和人口学特征匹配的109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行头颅MRI扫描,采用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MPRAGE)序列获取T1结构像,使用MRIcroN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对CSP的大长度(前后径)进行测量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对2组中大CSP(大长度≥6 mm)和小CSP(大长度<6 mm)的出现率进行比较.结果:SZ组和健康对照组中CSP的出现率分别为60.3%和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Z组中大CSP的出现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1.9%和2.0%,P<0.05),但两组中小CSP出现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4.6%和38.5%,P>0.05).有CSP的SZ患者中CSP的长度与患者的症状量表(PANSS)评分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小CSP的出现率与健康人群间无明显差异,但大CSP的出现率高于健康人群,可能是SZ患者边缘系统神经环路发育异常的一种表现,这种异常可被看作是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病因学假说的依据.
-
透明隔间腔异常增大的记忆能力
透明隔是两层含有神经纤维和灰质细胞的薄膜,位于两侧脑室之间构成侧脑室内壁.透明隔间腔(cavum septi pellucidum, CSP)在80%的新生儿脑内可见,在2%~4%的成年人仍然保留.透明隔的损害可引起健忘[1]、神经和精神心理障碍[2], 成年宽大CSP可能与癫痫[3]、阅读困难、视觉损害或精神障碍有关.故本文对收集到的7例具有宽大CSP人群的多种认知功能进行了观察.
-
透明隔异常的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CT表现及相关分析
透明隔异常是一种颅脑器官先天性发育异常,包括透明隔间腔、透明隔囊肿和第六脑室[1]。透明隔异常在临床上可无症状,因此常被认为是一种无特殊临床意义的正常解剖变异。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67例透明隔异常的精神障碍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脑部CT 检查报告,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