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07年11月-2011年11月间到我院诊治的7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西医方法进行 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跟踪观察,同时记录所得实验数据.结果:观察组36例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88.9%,对照组36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治疗有效率为72.2%.结论:对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疾病的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效果显著,对于患者帮助较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7月-2018年2月收治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膳食,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及营养指标(TP、TC、AIb、Hb、T-lymph)进行观察与评估(注:TP为总蛋白,TC为总胆固醇,AIb为白蛋白,Hb为血红蛋白,T-lymph为总淋巴细胞数).结果:观察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54例的总有效率98.15%(53/54),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54例的TP、TC、AIb、Hb高于对照组,而T-lymph低于对照组数据(P<0.05).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改善营养状况的基础上修复肝细胞,值得应用及推广.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RAIL mRNA水平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mRNA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检测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RAIL mRNA的水平,比较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TRAIL mRNA水平差异.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PBMC TRAIL mRNA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 01),实验存活组PBMC TRAIL mRNA水平明显高于实验死亡组(P<0 01).结论:TRAIL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理损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非失血性贫血临床分析
目的 调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非失血性贫血的几率、贫血的类型及预后的关系,提醒临床医生重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并发贫血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调查慢性乙型重型肝炎92例,记录其入院时血红蛋白(Hb)水平及住院期间Hb低水平.观察其并发贫血的比例、Hb下降的程度、贫血的分类,比较死亡组和好转组Hb水平的差异.结果 92例患者中87例出现Hb水平下降,约占94.6%,平均下降幅度(31.18±18.90)g/L.贫血的类型以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多见,约占49.42%,大细胞性贫血占39.08%,小细胞性贫血占11.49%.死亡组Hb,的平均水平显著低于好转组病例,2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贫血十分普遍,贫血的严重程度和慢性重型肝炎预后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中西医均应重视重型肝炎并发贫血的治疗.
-
清肝利肠方结肠透析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清肝利肠方结肠透析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有效性.方法 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5例,对照组46例,分别给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和单纯西药治疗4周,随访8周,观察有效率、症状及主要化验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1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即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周后,对照组积分亦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治疗组积分均值下降(1.71±4.08)分,而对照组积分均值下降(-0.09±4.6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TBIL下降值(中位数165.50)高于对照组(中位数7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治疗后治疗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升高,且1周后PTA(43.6%)与治疗前(3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对照组PTA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1周后治疗组PTA(43.6%)明显高于对照组(3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68.89%)高于对照组(54.35%),两组比较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15);治疗组病死率(11.11%)低于对照组(26.09%),两组比较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6).结论 中西医结合组在降低病死率,改善症状、改善肝功能(退黄、提高凝血酶原活动度等)等方面均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验证了清肝利肠方结肠透析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有效性.
-
61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分布特征及不同因素对预后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北方地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布特征及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200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地坛医院、青岛市传染病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肝炎研究所和保定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病历618例,由专人对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证候、并发症、实验室指标、治疗措施及预后等资料进行逐项登记.采用Ep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8例患者中有效256例(42.88%),无效353例(57.12%).患病年龄段以40~49岁组(33.17%)高,其次为50~59岁组(24.59%)和30~39岁组(23.14%);50-59岁组病死率(65.13%)与>60岁组病死率(63.64%),均高于<30岁组(40.3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病率(80.20%)明显高于女性患病率(19.80%);男性病死率(57.26%)与女性病死率(56.56%)无明显差异.死亡病例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有效病例(P<0.01).死亡病例组的血清胆红素(TBil)水平明显高于有效病例组(P<0.01),血清白蛋白(ALB)、血清钠(Na+)水平明显低于有效病例组(P<0.01).采用中两医结合治疗的有效率(48.38%)与单纯西医治疗的有效率(26.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以40~50岁多发,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50岁以上者病死率偏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年龄、并发症及TBil、ALB、Na+水平,以及治疗措施是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
解毒凉血法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是指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出现类似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1].据2002年数据统计,我国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00万,其中重型肝炎患者约10万,中外文献公认重型肝炎的病死率约为70%[2].
-
中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验案3则
近两年来,我们在西医综合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所有病人均符合2007年肝衰竭诊疗指南[1]标准,疗效显著,现例举验案三则如下:
-
中西结合治疗早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总结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分两阶段治疗早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早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30例为治疗组,采取中西医结合分二阶段治疗;30例为对照组,单纯采取西医对症支持治疗.以四周为一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主要观察两组的肝功能、凝血指标及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肝功能、凝血等主要指标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临床疗效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分两阶段辨证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
茵陈蒿汤合生脉散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合生脉散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西医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 n=37例)和加用茵陈蒿汤合生脉散结合治疗组(35例)共72例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化指标、凝血功能等疗效指标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经4周治疗,两组在治疗第1周时血清ALT、AST、TBIL、PTA、NH3水平均开始明显好转,至随访8周时接近正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治疗组ALT在治疗第4周及随访第4周、AST在治疗第1、3周、TBIL及ET在治疗第4周及随访第4、8周、PTA在治疗第4周及随访第4周时,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综合疗效评价方面,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基础上,通过辨证论治联合运用茵陈蒿汤合生脉散加味中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早中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化指标,提高临床疗效。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回顾性病例预后研究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
建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回顾性病例预后研究数据库,用以收集、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该系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在全国范围内18家传染病院中西医结合科或综合性中医院肝病科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一套规范化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回顾性病例预后研究信息采集表,对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及随访,以调查及随访所得的数据为基础,利用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数据平台可以实现任意条件查询,获取相应患者资料信息并创建报表,进行全面数据分析.结论 对复杂的临床信息进行标准化、要素化,初步形成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回顾性病例预后研究数据信息平台,准确获取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病死率等临床流行病学资料,为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
-
退黄合剂联合脐火疗法治疗阴黄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15例
目的 比较退黄合剂联合脐火疗法与西药治疗对阴黄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阴黄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退黄合剂联合脐火疗法,对照组采用多烯磷脂胆碱针治疗.两组治疗20日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等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症状、体征、肝功能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退黄合剂联合脐火疗法在改善阴黄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效高价廉的方法.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两个疗程后对比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77%,优于对照组的61.54% (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瘀黄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瘀黄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气虚瘀黄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基础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扶正解毒化瘀方加减,治疗8周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ALT、ALB、TBIL)、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75%,对照组5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TBIL、ALT、ALB、PT的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瘀黄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显著。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22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对22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机以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包括保肝、退黄、抗病毒、对症支持及中医辨证治疗,总结不同分期的疗效,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44.3%;其中早期有效率80.0%,中期有效率50.4%,晚期有效率仅为10.0%.总胆红素、胆碱酯酶、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并发症、病情分期等指标均是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有效率低,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在早中期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通过中药有效控制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是重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主要方向.
-
膦甲酸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病毒性肝炎62例
目的 探讨膦甲酸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123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给予治疗常规治疗加拉米夫定100 mg,1次/d;治疗组6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膦甲酸钠和阿德福韦酯,膦甲酸钠注射液3.0 g 250 ml,静脉滴注,2次/d,阿德福韦酯胶囊10 mg,1次/d,疗程28 d.结果 肝功能复常率、HBV-DNA的阴转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0.9%(13/62)、19.4%(12/62)、17.7%(11/62)明显低于对照组41.0%(25/61)、39.3%(24/61)、37.7%(2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治疗组22.6%(14/62),显著低于对照组54.1%(33/61)(P<0.01).结论 在基础保肝支持治疗同时,及时应用膦甲酸钠联合阿德福韦酯胶囊能显著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抢救成功率.
-
肝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肝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慢重肝)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慢重肝肝组织标本68例(慢重肝组),正常肝组织标本20例(对照组).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肝组织中Caspase-3和Bcl-2的表达及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慢重肝组凋亡指数的平均值为41.6±4.9,而在正常对照组肝组织中,未见到TUNEL阳性表达的肝细胞,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重肝组的肝组织中Caspase-3蛋白阳性表达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Bcl-2蛋白阳性表达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慢重肝组的肝组织中肝细胞凋亡指数与Caspase-3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592,P<0.01),与Bcl-2表达之间呈负相关(r=-0.461,P<0.05).结论 肝细胞凋亡在慢重肝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Caspase-3和Bcl-2均参与了慢重肝的肝细胞凋亡过程.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与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4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好转组(n=26)和死亡组(n=23),另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重型肝炎患者均采用综合治疗.分别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内毒素和人血小板活化因子值,统计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率.结果:49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为85.71%(42/49),死亡组和好转组血清内毒素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好转组治疗后血清ET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死亡组和好转组的血清PAF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好转组治疗后血清PAF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发生内毒素血症的患者PAF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内毒素血症的患者(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TBIL、ET、PAF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成正相关(P<0.05或0.01,OR=0.799、0.040、2.007),PTA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成负相关(P<0.05,OR=0.015),其中以PAF与预后的关系为密切.结论:血小板活化因子下降与肝功能改善、临床表现好转有密切关系,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含量可作为评价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之一.
-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10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PE+药物(治疗组)与60例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病情变化和疗效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67.31%,明显高于对照组41.67%(P<0.05).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中、晚期患者PE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6.21%、47.06%和33.33%(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在30%~40%的患者疗效明显高于PTA低于20%和20%~30%的患者(P均<0.01);年龄< 50岁患者PE治疗的有效率为78.78%(52/66)明显高于年龄≥50岁患者的有效率47.37%(18/38)(P<0.01);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有效率(36.36%)明显低于非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效率(81.69%),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血浆置换是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年龄≥50岁、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和肝硬化基础是PE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的阴性预测因子.此外,PE治疗早晚和次数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程中血清总胆固醇(sTC)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了57例药物与MARS联合治疗(治疗组)和59例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sTC变化和临床意义.结果 治疗组入院后4周时sTC水平[(4.547±2.309)mmol/L]较人院时[(2.033±0.991)mmol/L]明显升高(t=9.298,P<0.01);对照组治疗前sTC水平为[(2.440±0.991)mmol/L]与治疗4周后[(2.579±1.379)mmol/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t=0.775,P=0.441);MARS治疗有效组39例患者治疗后sTC水平[(5.714±1.523)mmol/L]较治疗前[(2.202±0.904)mmol/L]明显增高,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t=14.355,P<0.001),MARS治疗无效组18例患者治疗前后sT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sTC水平与治疗有效率呈明显的正相关,sTC<1.0 mmol/L者,预后极差.结论 MARS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程中sTC水平的变化可较好的反映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情况,治疗前sTC水平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呈明显的正相关.sTC可作为判断MARS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