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分析重症医学科中床旁动脉气血分析的应用价值

    作者:吴小敏

    目的 分析重症医学科中床旁动脉气血分析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行床旁动脉气血分析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送检检查分析,观察组采取床旁血气分析,比较分析2组临床效果与检查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对照组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对照组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床旁血气分析用于重症医学科,能有效提高检查满意度,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有临床推广价值.

  •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效果观察

    作者:王剑

    目的 观察MRI与CT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2015.1——2018.4我科收治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均接受MRI与CT检查,结合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总体检出率为94.43%,CT总检出率为83.33%(65),数据差异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和CT相比较,MRI对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检出率更高.临床可根据实况采用MRI联合CT诊断,以提升腰椎间盘突出检出的准确率.

  • CT诊断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张新朋

    目的 探讨分析CT诊断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结肠癌复发应用价值.方法 以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进行治疗的50例结肠癌患者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以及术后半年行CT与病理学切片检查,观察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经术前CT诊断检查,43例患者确诊为结肠癌,诊断准确率为86.00%,T分期患者确诊为44例,诊断准确率为88.00%;N分期患者确诊为42例,诊断准确率为84.00%;M分期患者确诊为50例,诊断准确率为100.00%.其中,M分期诊断准确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0例患者术后六个月有20例患者发生了复发,复发率为40.00%.经CT检查,19例患者确诊为结肠癌,诊断准确率为95.00%;T分期患者确诊为14例,诊断准确率为70.00%;N分期患者确诊为17例,诊断准确率为85.00%;M分期患者确诊为20例,诊断准确率为100.00%.其中,M分期诊断准确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用于术前结肠癌以及术后复发诊断的效果较好,检测结果准确率高且迅速,临床应引起重视.

  • 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临床应用与价值分析

    作者:孙薇;郝起平

    目的 研究和分析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临床应用与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466例尿液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验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233例,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方式进行尿常规检验,而实验组患者实施质量控制的尿常规检验.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样本检查不合理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的各项指标都要小于常规组,两组患者数据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过程中注重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能够有效地保证样品的质量,避免样品不符合实际需求,保证样品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 免疫球蛋白的检验价值分析

    作者:王晓静;李炳霞;方宏罡;李剑华

    目的 探究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价值与特点.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选择的实验对象是2016年4月——2016年10月我院接收并治疗的23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组,同一时期抽取230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并应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验,分析并观察两组研究对象分别通过免疫球蛋白检验的指标分析,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等.结果 抽取的230例乙型肝炎患者应用免疫球蛋白检验,轻度、中度与重度患者的IgM(g/L)、IgG(g/L)、IgA(g/L)等指标差异性较大,且免疫球蛋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指标IgM(g/L)、IgG(g/L)、IgA(g/L)分别为2.08±0.56、13.12±2.56和2.63±0.54,数据之间的差异性较大.结论 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免疫球蛋白检验可有效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定,尤其是患者的疾病分型、病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情况等,为后期的治疗提供帮助和参考依据.

  • CT检查在肺淋巴瘤中的诊断及鉴别价值

    作者:解丰卫

    目的 分析CT在原发性肺淋巴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原发性肺病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2组(n=30).对照组采取传统病理学诊断方法,试验组采取CT诊断,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阳性率为76.6%,试验组患者阳性率为86.6%,试验组临床诊断鉴别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诊断原发性肺淋巴瘤应用CT在鉴别诊断疾病中取得了满意效果,有助于降低漏诊、误诊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MRI在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临床诊断中价值的分析

    作者:郜志强

    目的 时MRI在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诊断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间来我院放射科就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经临床资料结合影像学(X线、CT和MRI)或终经骨扫描、骨活检等确诊为早期ANFH(0-Ⅱ).并按临床分期(0-Ⅱ期为早期)记录各项检查确诊病例情况,并计算出各项检查的确诊率.将三项检查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其中重点讨论三项检查中MRI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将MRI的结果分别和X线和CT进行对比,P<0.05,即MRI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和CT,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在对Ⅰ期患者的确诊方面也明显优于后两者(X线0例,CT0例,MRI 36例).结论 MRI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明显优于X线和CT,并且在更早期诊断上更具有优势,是我们临床应该推广的诊断方法.

  •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高忠文;陈浩

    目的 分析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核磁共振(MRI)影像学表现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我院临床诊断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患儿的核磁共振(MRI)影像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患儿128例,轻度者63例,3例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度45例,其中3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重度20例,其中5例为合并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出血.结论 核磁共振(MRI)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 多模式镇痛管理在手外伤游离皮瓣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凤宁娟;毛仪娜;郭群

    目的:探讨有效缓解手外伤游离皮瓣术后疼痛的护理措施,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提高皮瓣成活率。方法:将32例手外伤游离皮瓣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观察和记录疼痛程度及处理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发生血管危象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多模式镇痛能有效减轻手外伤游离皮瓣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了血管危象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 心电图技术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

    作者:高萌;韩林萍

    目的:研究总结心电图技术在临床使用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通过回复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的1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25名检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等方法,总结分析临床使用心电图技术中发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临床中使用心电图技术主要存在书写不规范、工作人员操作技术有待提高、心电图截取准确性不高及同步不精准等问题,发生率分别为32.94%、76.0%、41.76%、31.76%.结论:针对临床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防范能够有效的提高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能够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显著降低误诊、漏诊等情况的发生,从长远效果看对患者疾病的恢复和治疗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值得图形使用.

  • 血液检验在小儿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探讨

    作者:朱志伟

    目的::探究血液检验在小儿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贫血患儿70例,其中35例患儿为缺铁性贫血,35例患儿为地中海贫血,分别设为研究组 A和研究组B,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接受血液检验,后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两组患儿经检测后可知,研究组 A和研究组B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和平均红细胞体积进行对比后未产生统计学意义,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平均红细胞分布宽度来看,两组间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平均红细胞分布宽度可以作为小儿贫血诊断和鉴别,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 心理护理对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护理配合度的价值分析

    作者:张娜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提高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护理配合度的价值。方法:选取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对患者采用心理护理,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护理配合度及其护理满意度。结果:患者的护理配合度从75.00%增加到了95.00%,护理满意度也从78.22±3.13分增加到了94.66±5.51分,护理前后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心理护理改善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取得了较高的护理配合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循证护理在褥疮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张纯婷

    目的探究在褥疮患者临床护理之中实施循证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调取2018年1月~4月我院76例褥疮患者档案,以数字均衡法为基准,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分别施以循证护理与日常护理,评估2组临床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状况.结果2组相较而言,实验组临床护理效果较为显著(94.74%vs.76.32%)(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状况更高(100.00%vs.78.95%)(p﹤0.05).结论对褥疮患者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和减少褥疮的发生,提升护理满意状况,临床应用效果颇为明显,因此,可以大力推广与应用.

  • 舒适护理在妇科恶性肿块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谭明敏

    目的 探究在妇科恶性肿块患者化疗过程中实施舒适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调取2017年8月~2018年5月我院80例妇科恶性肿块化疗者档案资料,以数字均衡法为基准,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分别施以舒适护理与日常护理,评估2组生活状况、不良反应状况、护理满意状况.结果 2组相较而言,实验组接受护理之后生活状况更好,不良反应状况更少,护理满意状况更高(p﹤0.05).结论 对妇科恶性肿块化疗患者,施以舒适护理措施,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状况,减少化疗引起的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效果颇为明显,因此,可以大力推广与应用.

  •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创新服务新亮点

    作者:薛方静

    目的:比较优质护理服务与创新性优质护理服务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方法:目标性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20例,按照入院序号和随机分配表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另选20名护理人员同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接受创新性优质护理服务;针对患者对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护理人员对护理方案的满意程度及护理人员情绪状态的变化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和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护理人员对护理方案也更加满意;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抑郁焦虑得分更加趋向于正常水平;两组数据统计学比较有意义.结论:实施创新型优质护理方案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明显增加患者对护理质量和方案的满意程度,还能减轻护理人员面临的精神压力,提高护理质量;临床价值高值得广泛推行.

  • LEEP刀与微波治疗应用于宫颈糜烂治疗的价值分析

    作者:盛小芳

    目的 LEEP刀作为一种新型的宫颈糜烂治疗方法并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分析LEEP刀与微波治疗应用于宫颈糜烂治疗的价值.方法: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检查确诊为重度宫颈糜烂的患者8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成LEEP刀治疗组及微波治疗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前、中、后期的各项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与微波治疗组相比LEEP刀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多、术后阴道排液时间短、术后出血量少、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EP刀治疗重度宫颈糜烂更安全,疗效更好,更值得推广应用于宫颈糜烂的治疗.

  • 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和分析

    作者:陆芳芳

    目的:评价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作用.方法:选入我科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32例,采用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为16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加行早期情志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以及康复依从性比率.结果:加用早期情志护理的实验组临床各项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性存在.且实验组的康复依从性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过程中,应用早期情志护理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 针刺和理疗联合应用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的价值分析

    作者:徐菁鑫

    目的:研究针刺和理疗联合应用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急性脑卒中患者200例,将其分成实验组100例,对照组100例,给予实验组针刺联合理疗的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单独针灸的治疗方法,治疗1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可从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运动功能评分两方面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急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更佳,无论是从日常活动能力角度看,还是从运动功能评分角度看,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针刺和理疗联合应用的临床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值得将其进一步应用并推广.

  • 针对性手术室护理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刘萍

    目的 评定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针对性手术室护理的效果,评定临床价值.方法 选入我院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40例,采用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20例.两组患者均行基础护理,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加行针对性手术室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满意度以及手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中,其手术用时、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0±1.2)h、(29.7±6.0))h、(7.1±2.5)d;对照组的上述指标分别为(7.1±2.7)h、(36.6±6.4)h、(12.4±3.6)d,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满意度分析,实验组总满意率为90%,对照组总满意率为55%,两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对进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行针对性手术护理,能够缩短患者手术后临床恢复指标,提升患者满意度,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优质护理模式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谷萍

    目的 分析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内固定术中优质护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内固定术患者58例,分组依据患者护理方法不同均分两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的29例患者为参照组,实施优质护理模式的29例患者为研究组,后比对护理效果.结果 比对两组手术患者的住院天数,研究组更短,组间差异经证实后呈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比对两组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3.4%)低于参照组(27.6%),组间差异经证实后呈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 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内固定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模式,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以促使患者快速康复,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605 条记录 26/31 页 « 12...23242526272829303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