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世界肝炎日:加强我国肝炎防治工作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2013年7月28日是第3个世界肝炎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肝炎早预防,健康更主动".我国政府历来关心、重视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卓有成效地控制了病毒性肝炎的严重流行.2002年,国务院决定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大力推行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策略.2007年,又将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接种甲肝疫苗.2008年,为充分发挥艾滋病防控体系的资源优势,将丙肝防治工作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机整合,建立完善了丙肝监测系统,诊疗水平逐步提高,防治经验不断丰富.2009年,我国政府为进一步加速乙肝控制,又将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纳入深化医改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在3年内接种了6800万人.2012年,率先研发出戊型肝炎疫苗,防治成效日趋显著.与此同时,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活动,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防治肝炎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防治肝炎的认知水平明显提升.
-
戊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
戊型肝炎(戊肝)病毒(HEV)经粪-口途径传播,有嗜肝性,发病时表现为急性肝炎.在亚洲及非洲发展中国家均有传播,中国亦有分布.在发达国家,HEV主要影响猪和禽的养殖,密切接触生猪及鲜猪肉的人群中,抗-HEV抗体阳性率较高.虽然在发达国家仅有零星病例,但是普通人群中抗体阳性率比预期要高[1].在中亚和东南亚,HEV是急性临床型肝炎病例主要的病原体,而在中非、东非和北非,HEV是造成肝病的第二位原因(仅次于HBV)[1].HEV感染的病死率为1%~4%[1],孕妇感染后病死率可高达20%[1,2].HEV分5个基因型,其中1、2型感染人类,3、4型可感染人和猪,5型感染鸟类[1].
-
中国研制成功并上市世界首个戊型肝炎疫苗
从中国科技部获悉,中国生物制药原始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由厦门大学、养生堂万泰公司联合研制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大肠埃希菌)”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的疫苗.
-
戊型肝炎疫苗的长期有效性
【据《N Engl J Med》2015年3月报道】题:戊型肝炎疫苗的长期有效性(作者Zhang J等) HEV是引起急性肝炎的主要原因,而戊型肝炎疫苗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确定。
-
重组戊型肝炎p179疫苗小鼠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目的 建立重组戊型肝炎p179疫苗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初步应用.方法 确定重组戊型肝炎疫苗p179抗原的佳包被浓度及包被条件、酶标抗体的佳稀释度、封闭条件、佳抗体稀释液,对建立的方法的特异性、准确性及精密度进行验证,并与市售ELISA试剂盒进行比较.结果 抗原佳包被浓度为1μg/ml,4℃包被过夜;酶标抗体佳稀释度为1∶5000;3%牛血清白蛋白封闭3h;佳抗体稀释液为含1%酪蛋白PBS.建立的方法检测的A450与重组戊肝抗原浓度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对不相关的anti-HAV、anti-HB、anti-INF、anti-RABV无交叉反应;36份小鼠阳性血清的检出率为100%;3份阳性血清重复检测20次的CV均小于15%.市售某厂家ELISA试剂盒检测48份血清,阳性检出率为83.3%,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阳性检出率为89.6%.结论 建立了重组戊肝p179疫苗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可用于重组戊肝疫苗小鼠免疫后血清抗体的检测.
关键词: 戊型肝炎疫苗 p179 小鼠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抗原P179表征分析
目的 对重组戊型肝炎疫苗(recombinant hepatitis E virus,rHEV)抗原P179表征进行分析.方法 取3批HPLC及电泳纯度均为100%的rHEV抗原P179原液,采用SDS-PAGE法检测相对分子质量及二聚体含量;OPA-FMOC全自动柱前衍生-AminoQuant氨基酸分析法测定氨基酸组分;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electrospray ionizationquadrupole time-of-flight-mass spectrometry,ESI-Q-TOF2-MS)法分析C-末端、Edman降解法测定N-末端氨基酸序列;HPLC法进行肽图分析;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法测定等电点;圆二色光谱仪分析其二级结构;透射电镜负染法观察蛋白颗粒状态;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抗原活性.结果 3批rHEV抗原P179相对分子质量在17 500~ 21 300之间;二聚体占总蛋白的85%以上;氨基酸组分、C-末端氨基酸序列、N-末端氨基酸序列、肽图、等电点等均与预期相符;3批rHEV抗原P179二级结构中,α螺旋4.8% ~ 5.6%,β折叠34.8%~36.4%,β转角20.8%~22.2%及无规卷曲37.7%~38.0%;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大小均一,粒径约20 nm的蛋白颗粒;抗原活性比值在5.0× 105~2.0×106 CCU/mg范围内.结论 3批rHEV抗原P179结构特征均一,与设计相符,为该疫苗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
戊型肝炎疫苗评价用小鼠品系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品系及相同品系不同来源BALB/c小鼠对戊型肝炎疫苗(HE疫苗)的免疫应答,探讨适用于HE疫苗评价的小鼠品系,规范疫苗效力评价用动物.方法 分别用2家企业制备的HE疫苗免疫BALB/c、C57BL/6、KM和NIH 4种品系小鼠及3种不同公司来源的BALB/c小鼠,均免疫1针,28 d后采血,分离血清,检测抗体应答,计算效力ED50.结果 2家疫苗免疫C57BL/6、KM和NIH小鼠时,各剂量组均表现出敏感应答,提示C57BL/6、KM和NIH小鼠对本研究中的2家疫苗不能灵敏地反映出剂量变化趋势,不适用于HE疫苗效力评价;BALB/c小鼠对2家企业各剂量组HE疫苗均呈现良好的免疫应答,且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3种不同来源的BALB/c小鼠免疫HE疫苗后,抗体应答存在差异.结论 BALB/c小鼠可作为评价HE疫苗免疫原性和效力ED50的模型动物;应用BALB/c小鼠进行疫苗评价时需固定小鼠来源.
-
病毒性肝炎相关职业人群戊型肝炎疫苗认知度及接种意愿调查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我国是戊肝高发地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传染病报告系统统计显示,我国戊肝发病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2012年首次超过甲型肝炎,成为急性肝炎的第一大病因[1].戊肝平均住院治疗费用在各类病毒性肝炎中高(约2万元以上)[2],加重了患者的负担.在科技部、卫计委、教育部等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2012年10月27日,全球首支戊肝疫苗在厦门成功实现产业化,并走向市场,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戊肝防控均有重要意义[3].但与其他病毒性肝炎相比,戊肝处于长期被忽视的状态.因此,本文对2013年5月和6月参加病毒性肝炎相关会议的部分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工作,以了解人们对戊肝和戊肝疫苗的认知情况和接种意愿.
-
015 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在恒河猴中保护性免疫力的持久性
-
戊型肝炎疫苗接种前景
戊型肝炎占发展中国家青年中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例的一半以上,感染的孕妇,尤其是妊娠晚期,死亡率可高达20%~30%。灭活或减毒活疫苗的研制因病毒不能在细胞培养物中有效复制而受到阻碍。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制出一种戊型肝炎疫苗,Ⅰ期临床试验表明该疫苗在人体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有必要在疫区作进一步应用评估。
-
重组戊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戊型肝炎病毒是引发病毒性肝炎的一种重要的病原体.Shrestha等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Ⅱ临床试验来评估一种重组戊型肝炎病毒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戊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后的保护性抗体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对健康人接种戊型肝炎疫苗,观察其保护性抗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到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戊型肝炎疫苗接种的1031例健康人群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的未进行戊型肝炎接种10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抗HEV IgM和抗HEV IgG阳性率。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接种戊型肝炎疫苗后血清抗HEV-IgM和抗HEV-IgG阳性率分别为19.98%和24.83%,均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抗HEV-IgM 10.30%的阳性率和抗HEV-IgG 18.40%的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种戊型肝炎疫苗的人群戊型肝炎保护性抗体的阳性率得到提高,免疫效果较为理想。
-
武汉市城区居民对戊型肝炎疫苗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
目的 评估武汉市城区18岁以上居民对戊型病毒性肝炎疫苗(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的接种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编制的调查问卷以入户调查的方式,对选取的18岁以上城区居民开展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武汉市1227名18岁以上城区居民愿意接种戊型肝炎疫苗有674人(54.93%),青年(18~29岁)、较高收入(月收入>3000元)、认为18岁有必要接种疫苗、能接受较高价格自费疫苗(>100元)的居民更愿意接种戊型肝炎疫苗(P均<0.05),认为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听说过戊型肝炎疫苗、家人患过戊型肝炎、知晓戊型肝炎危害、接种过甲肝疫苗的居民更愿意接种戊型肝炎疫苗(P均<0.05).结论 应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戊型肝炎的相关防治知识,提高免疫空白人群接种戊型肝炎疫苗意愿与接种率,降低戊型肝炎感染发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