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感染药合理应用专家圆桌会议纪要
1有关抗生素的进展20世纪是抗感染药业绩辉煌的100年.从1928年英国青年微生物学者弗莱明在实验中偶然发现青霉素,1935年德国推出的百浪多息(Prontosil),到1941年青霉素(Penicillin)的上世,成为当时抗梅毒治疗的主药,即开拓了现代抗微生物化学治疗的新纪元;此后,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等抗生素相继上市,使当时的人们希望能有效地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成为可能,为人类的繁衍生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年来,第3代~4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进展迅速,新药相继上市,为临床征服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
乳腺癌的治疗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递增,发病率为10%~15%[1],随着影像学诊断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完善,早期癌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并且显示出年轻化的发病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术后生活质量的要求,特别是对术后形体完整和美容愿望的不断加强;与此同时放疗设备的改进和技术的普及,新的化疗药物的问世和优选方案的运用,以及内分泌治疗药物的参与;乳腺癌已成为实体瘤中疗效佳的肿瘤之一[2].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目前乳腺癌外科术式趋向于逐渐保守,主要依据是患者的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的评估,而根据患者病理和分期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有计划的综合治疗变得愈来愈突出和重要[3].现就近年来乳腺癌治疗的发展进行回顾性综述如下.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及生物化学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力一般都比较低下,应用化疗后可使其进一步降低,而利用生物化学治疗可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1].笔者自2008年1月~2009年3月,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部分住院病人化疗及生物化学治疗前后的淋巴细胞亚群,探察其免疫功能变化的规律,为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合理结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及生物化学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和生物化学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32例化疗前后和26例生物化学治疗前后的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活性.结果化疗结束后1个月患者CD25+及NK细胞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5),CD4+和CD8+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化疗后应用免疫治疗组CD25+及NK细胞较化疗前明显升高(P<0.0l及P<0.05).结论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化疗结束后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
GOLFIG-1方案治疗进展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与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
目的:探讨化疗序贯生物治疗用于进展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与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本临床研究共有12例参与,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均应用了GOLFIG-1方案:吉西他滨1.0 mg·m-2,静脉注射,第1天;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注射,第2天;亚叶酸钙100mg·m-2,静脉注射,第1、2天;5-氟尿嘧啶400mg·m-2,静脉注射,第1、2天,800mg·m-2,持续静脉输注,第1、2天;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μg,皮下注射,第3~7天;白介素-2 0.5×106u,皮下注射,bid,第8~14天.结果:本方案对于进展期大肠癌患者安全、有效.亚组分析显示,4例出现自身免疫反应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多变量分析验证了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可作为一个预测生存时间延长有利的变量.结论:化疗序贯生物治疗所引起的免疫反应与其抗肿瘤活性是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