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限制性裸支架在预防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支架远端再撕裂中的应用

    作者:殷恒讳;招扬;姚陈;王冕;常光其

    目的:研究降主动脉限制性裸支架(restrictive bare stent,RBS)对支架远端再撕裂(stent graft-induced distal re-dissection,SIDR)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011-01—2014-1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腔内修复术中植入降主动脉RBS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45例患者纳入研究,男性41例(41/45,91.1%),女性4例(4/45,8.9%),年龄为33~73岁,平均年龄为(51.16±9.75)岁。全组45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10例结合烟囱技术(10/45,22.2%)、6例结合人工血管旁路术(6/45,13.3%)重建弓上分支。术后即时Ⅰ型内漏发生率为15.6%(7/45)。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复查提示无患者发生SIDR,支架范围内真腔较术前均明显扩张,主动脉重塑满意。结论在应用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时联合RBS植入术,能够有效地预防SIDR发生,并且具有良好的短-中期疗效。

  • iFlow技术于TEVAR术中辅助判断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植入疗效

    作者:邱威;李彭;刘光锐;韩晓峰;薛玉国;郭曦;黄连军

    目的: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对需要植入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的患者,应用iFlow技术即时评判在支架植入后对血流的影响,结合术后大血管CTA复查结果,综合判断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3-12北京安贞医院介入诊疗科收治的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4例,其中单纯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192例,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22例,使用iFlow软件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胸主动脉造影影像,分别在主动脉近弓处(主动脉支架前)、无名动脉起始处、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处、左侧椎动脉起始处及左侧腋动脉中段水平设置感兴趣区,采集参数包括ROI Area、ROI Peak/Ref Peak、ROI Peak Time、ROI AUC/Ref AU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OI Peak Time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植入和不植入左侧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患者的各感兴趣区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对锚定区较短的患者,在TEVAR术中并行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是安全的,能够保证左侧锁骨下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左侧腋动脉血供;iFlow技术于术中即可以做到一站式评估TEVAR术中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一种辅助医生即时判断治疗效果及预测预后的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与推广。

  • 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主动脉B型夹层的临床体会

    作者:金鑫;罗欣;刘通;张千益;姜凯丽;唐传乙

    目的:评价覆膜血管内支架对治疗主动脉B型夹层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5年9月丹东中心医院16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患者行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但是术后仍然有并发症出现,其中2例出现内瘘,1例出现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结论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主动脉B型夹层安全有效。

  • 血管内超声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作者:郭曦;刘光锐;薛玉国;李铁铮;韩晓峰;黄连军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辅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和主动脉穿通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取得术前、术后即刻精准解剖信息。方法分析2015年10月至12月11例IVUS辅助的TEVAR术,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65.0±3.6)岁。术前观察AD管腔受累准确范围、锚钉区、真/假腔、破口、头颈部分支和腹腔分支;术后观察支架隔绝效果、贴壁情况和分支血管供血变化等。结果在11例患者中,1例(9.1%)IMH伴PAU,10例Stanford B型AD(其中7例腹腔分支受累63.6%)。手术成功率为100%,全部进行术中观测,取得精准数据。结论 IVUS操作简单快捷,可以帮助术者获得即刻术中直观精准信息,值得于TEVAR术中推广应用。

  • 复合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作者:左健;李凯;郭坚;王少玮;孙子兰;俞世强

    目的:总结腔内隔绝术合并复合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2007年6月至2015年6月西京医院应用先行复合手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的方法治疗6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应用先行转流术后再行腔内隔绝术治疗。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截瘫和内漏。出院后第1、3、6、12个月复查CT,显示人工血管支架形态和位置良好,血流通畅。结论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合并复合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以扩大手术适应证,近期效果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 LSA重建术结合TEVAR对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

    作者:杜军军;陈泉

    目的:评价LSA重建术结合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治疗效果,为TEVAR手术近端锚定区不足病例的治疗积累宝贵经验。方法5例Stanford B型AD患者均行LSA重建术和TEVAR。5例患者术前均并发内脏和(或)下肢缺血症状,术后采用CT血管造影(CTA)定期随访。结果5例患者血管重建均成功,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5例患者均存活,缺血症状消失,人工血管通畅,患者获益。结论LSA重建术结合TEVAR治疗Stanford B型AD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对预防脑卒中、脊髓缺血和严重的上肢缺血症状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 TEVAR发生夹层及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10例分析

    作者:杜军军;陈泉

    目的:分析应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DTAA)和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后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探讨其相应的防治办法。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的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和相应的防治方法。结果 TEVAR术后发生夹层和手术相关并发症10例,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为34~70岁,平均年龄为(54±13)岁。4例出现新破口,逆撕导致A型夹层,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 TEVAR术后A型夹层和脑卒中是严重的手术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主动脉夹层术前病情监测与护理干预

    作者:黄利平;杨世琴;魏琳

    目的 减少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破裂的发生,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方法 总结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8例AD患者术前病情监测要点,依据疼痛、心理、血压、心率等指标进行干预.结果 在28例患者中死亡2例,其余均顺利接受手术,术后安全出院.结论 通过术前病情监测、精心的护理干预,可以增加患者依从性,有效地减少AD破裂的危险,为手术赢得时间,减少急性期AD患者的死亡率.

  • 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6例临床分析

    作者:丁洋;万圣云;叶琨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腹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以明确诊断,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治经过.出院后进行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6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21~74岁,由交通事故(2例)或者高处坠落(4例)引起严重创伤,CTA检查均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4例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平均手术时间为87.5 min,1例在发病后24 h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16.7%),1例在发病后第1天自动出院并且失联.手术患者均无截瘫、脑梗死、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18.8 d,出院后随访时间为3~6个月,手术患者复查CTA,均显示无内漏、支架移位,漏口封闭良好.结论 TEVAR是治疗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 双源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作者:郭英瑜;张其宇;孙博涵;于清太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A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油田总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确诊的34例AD患者的临床资料,将CT扫描所得原始图像进行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重组,结合原始图像分析AD的DSCT血管成像特点.结果 所选患者均被证实为AD,其中经手术证实21例,经DSA证实13例.34例患者D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主干及其属支显示清晰,对真假腔及内膜片形态、范围的显示准确直观.DSCT血管成像诊断准确率为100.0%(34/34),其中包括Dabakey分型Ⅰ型15例(占44.1%),Ⅱ型11例(占32.4%),Ⅲ型8例(占23.5%).结论 相对其他影像检查方法,DS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速、准确及图像直观等优点.结合MIP、CPR及VR等重组图像,可为临床诊断AD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支持.

  •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诊治分析

    作者:杨新疆;赵开亮;麦泉云

    目的:强化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认识,以期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误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急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等临床资料.结果:53例误诊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多发于中老年男性,与高血压病马凡综合征相关,突发胸、腹部剧烈、持续疼痛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MRI、CTA、DSA检查是确诊的佳方法,早期及时确诊,降低血压、心率是关键,手术患者预后好,生活质量较高.结论:本症临床表现多样,应加强对不典型症状的认识,强调全面细致查体与及时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减少误诊、漏诊.

  • 主动脉夹层22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燕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情况.结果:主动脉夹层的常见原因为高血压;剧烈疼痛是主要的首发症状(86.4%);CT检查确诊率高;内科药物治疗18例,死亡8例;应用外科手术治疗1例死亡;血管内带膜支架治疗3例均好转.结论: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 重视主动脉夹层的误诊

    作者:李建林

    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是一种不常见,但具有潜在灾难性的疾病.未经治疗的夹层预后很差,50%的患者于48小时内死亡,70%的患者在1周内死亡,90%的患者3个月内死亡,因此提高对动脉夹层的认识早期确诊并积极治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误诊
  • 新疆喀什地区42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志芳

    目的:探讨新疆喀什地区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病因、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合理治疗以期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5年10月~2010年10月42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近期预后.结果:伴有高血压病(57.1%),其次为伴有冠心病(19.0%)、伴有糖尿病(9.5%)、无任何疾患(14.3%);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胸背部疼痛或腹痛可为首发症状,常有其他伴随症状,高血压是导致AD的主要原因,心脏彩色B超检出36例,检出率86.1%,35例行CT检查、27例行MRI检查、6例行主动脉造影,检出率均100%;36例给予内科治疗,6例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治愈6例(14.3%),自愈1例(2.4%),好转出院18例(42.9%),死亡17例(40.5%).结论: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的主动脉疾病,主要病因为高血压,B超、CT、MRI有助于明确诊断;本病病死率高,以有效的内科治疗为基础,及时采取手术或介入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办法.

  •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和误诊分析

    作者:林岫芳;陈剑;周智娟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正确诊断和误诊原因,以期早期诊断、正确处理,减少病死率.方法:对3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症状、体征分析及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CT、核磁共振及主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首发症状为典型胸、腹疼痛22例,仅占61.1%,本研究早期误诊率为47.2%.心电图非特异性ST-T改变易误诊为冠心病.胸部X线可作为初步筛选手段.超声心动图、螺旋CT、核磁共振检查可提供主动脉夹层诊断的可靠依据,MRI是目前非创伤性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指标.结论:应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早期识别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减少误诊率,及时正确诊治,提高主动脉夹层患者生存率.

  • 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用于诊断主动脉夹层

    作者:谭光喜;李丽亚;余成新;张晓磷;鲁际;陈小林

    目的:通过5例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MSCT)和CT仿真内窥镜(CTVE)表现,探讨CTVE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例主动脉夹层进行MSCT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在AW工作站上进行CTVE成像.5例中Ⅰ型主动脉夹层2例;Ⅱ型主动脉夹层1例;Ⅲ型主动脉夹层2例.结果:2例Ⅰ型和2例Ⅲ型主动脉夹层均清楚地显示了狭窄的真腔和扩张的假腔,以及假腔内的血栓,主动脉夹层的部位、范围和分支受侵情况.清晰地显示1例Ⅱ型主动脉夹层的内膜裂缝.结论:CTVE技术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快捷、安全、有效的检查,是诊断主动脉夹层有价值的检查方法之一.

  • 评价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影像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

    作者:郑卫

    目的:对16排螺旋C T血管成像技术在临床中影像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进行评价.方法:选择于2014年3月—2017年8月我院放射科收治的128例行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患者,对其行胸腹联合平扫、增强扫描,之后应用大密度投影、多面遮盖显示、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等方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研究结果显示:128例患者中Ⅰ型48例,Ⅱ型32例,Ⅲ型48例,多平面重组以及容积再现能够将真加腔、假腔中的腹壁血栓情况进行清晰展示.结论:16排螺旋C 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对主动脉夹层进行有效诊断,并且操作简便,具有无创性,分辨率较高,检查速度快,能够为后续治疗提供支持.

  • 降低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在64排螺旋CT诊断老年人主动脉夹层中的效果研究

    作者:奚永强;王丽;刘成瑞;蔡庆斌;李宏伟

    目的:研究降低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在64排螺旋CT诊断老年人主动脉夹层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老年人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患者收集时间顺序分成A、B、C、D四组,各20人,给予每组不同的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比较4组的图像结果及CT值.结果:A组的CT值与B组比较差异不显著,C组的CT值与D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四组之间电压降低后图像质量评价比较差异不显著,A组的辐射剂量与B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辐射剂量分别高于与C组和D组,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降低扫描管电压及对比剂用量所获得的图像质量能够满足64排螺旋CT对老年人主动脉夹层的诊断要求,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龚利辉;龚绍辉

    目的:针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应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疾病检查诊断效果的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2例来我院进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经过初步的疾病检查后,再次使用成像技术在患者的胸腹部,进行扫描、成像、三维重建.分析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技术检查的结果.结果:22例患者,经过该成像技术的检查之后,均顺利成像,清晰、直观、全面的呈现了患者的肿瘤情况.结论:罹患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使用该成像技术,进行疾病的检查,其疾病确诊率高,为患者的预后治疗提供了依据.

  • 阐述主动脉夹层运用CT影像诊断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海霞

    目的:针对主动脉夹层运用多层螺旋C T影像诊断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5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然后对有所参与临床诊断的患者行彩超及多层螺旋CT检查,前者统称对照组,后组统称观察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确诊率和破口检出率.结果:在确诊率的比较中,采用多层螺旋C T检查的患者为100%,而采用彩超检查的为80%,观察组确诊率远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价值.在破口率的检查中,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的患者检出率为48%,彩超组为44%,两组检查基本无差异,且P>0.05.结论:在主动脉夹层的检查中,两种诊断方法都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但是首选方式还应以多层螺旋CT为主,彩超检查为辅,因此CT影像诊断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3857 条记录 5/193 页 « 12345678...19219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