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脊髓缺血4例及文献回顾

    作者:张猛;周敏;乔彤

    目的 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脊髓缺血(SCI)可能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并讨论脑脊液引流(CSFD)对其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5年本院4例TEVAR术后发生SCI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患者1植入1枚长支架,主动脉覆盖比例为38%,左锁骨下动脉开放,支架位于Z2~T8区,术中出现顽固性低血压,术后19小时出现SCI,收缩压控制在115 mmHg左右,未进行CSFD,出院时不能独立行走,术后6个月随访截瘫在床;患者2植入2枚长支架,主动脉覆盖比例74%,左锁骨下动脉开放,支架位于Z3~T12区,术中出现顽固性低血压,术后麻醉苏醒后即出现SCI,收缩压控制在150~160mmHg,及时行CSFD,出院时独立行走;患者3植入1枚长支架,主动脉覆盖比例37%,左锁骨下动脉被支架封堵,支架位于Z2~T8区,术中出现顽固性低血压,术后10小时出现SCI,收缩压控制在150~160 mmHg,行CSFD,出院时独立行走;患者4植入2枚短支架,左锁骨下动脉开放,支架位于T7~T12区,术后21小时出现SCI,收缩压控制在100 nnHg左右,未行CSFD,出院时能独立行走.结论 主动脉覆盖比例是SCI的重要预测因素之一,段间血管动脉网形成侧支循环是SCI后非常重要的保护机制.术者应该术前鉴别Adamkiewicz动脉,术中谨慎选择支架位置.提高平均动脉压、CSFD可以增加脊髓血供,改善SCI预后.

  • 开窗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伴有不良锚定区的急性Stanford B型夹层的早期结果分析

    作者:朱杰昌;戴向晨;罗宇东;范海伦;冯舟;张益伟;胡凡果

    目的 评估应用台上体外改造覆膜支架行开窗胸主动脉修复术治疗伴有不良锚定区的急性Stanford B型夹层的早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管外科20例伴有不良锚定区的急性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台上体外开窗技术的应用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并观察早期治疗结果.结果 本组20例患者中,男性16例(80%),中位年龄53(18~83)岁.入组患者均为伴有不良锚定区的复杂性急性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包括短锚定区4例、逆撕夹层累及左侧锁骨下动脉(LSA)13例、逆撕血肿累及LSA 3例.4例采用美敦力Valiant支架、10例采用波士顿医疗Relay支架、6例采用先健Ankura支架.支架改造中位时间45(30~60)分钟.LSA单开窗19例、一窗(LSA))一槽(左侧颈总动脉)1例.平均发病至手术间隔时间为(5±3)天.初始技术成功率90%.1例出现Ⅲ型内漏,二次介入采用封堵器封堵漏口;1例开窗定位不准,采用烟囱技术补救.平均手术时间(101±48)分钟,平均透视时间(24±16)分钟.无围手术期死亡及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左肱动脉假性动脉瘤,行手术切除.1例术后肾功能不全加重,非手术治疗好转.平均住院时间为(9±6)天.平均随访时间为6(1~13)个月,未发现并发症、所有开窗分支血管通畅、无开窗相关Ⅰ和Ⅲ型内漏.结论 从早期观察结果来看,应用台上体外改造覆膜支架行开窗胸主动脉修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伴有不良锚定区的急性Stanford B型夹层的方法.

  • 复杂弓部病变弓上分支重建方法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林;章希炜;邹君杰;杨宏宇;马昊;焦元勇

    目的 观察分析复杂弓部病变不同弓上分支重建方法的早中期随访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行主动脉弓病变腔内治疗的患者资料,筛选其中进行了弓上分支重建的80例患者,重建方法包括杂交手术(21例,杂交组)、烟囱技术(46例,烟囱组)、单分支支架(13例,单分支组),分析患者在术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12~72个月的随访,杂交组1例死于围术期并发症,烟囱组1例术后3年死于夹层动脉瘤破裂,单分支组1例术后6个月死于心脏病.杂交组所有重建分支血管通畅,烟囱组术后3例烟囱支架闭塞,单分支组术后2例单分支支架闭塞.术后随访中,杂交组未发现明显内漏;烟囱组2例内漏;单分支组1例内漏.烟囱组术后4例患者因远端破口接受再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未进行再次手术.结论 对于Z0区以及部分复杂Z1区病变,杂交手术随访结果令人满意;对于Z1、Z2区病变,烟囱技术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不保留左锁骨下动脉术患者的护理要点

    作者:王静

    目的::探讨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TEVR)不保留左锁骨下动脉术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2—2016年科室行TEVR不保留左锁骨下动脉术的1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及护理方法。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治愈且无并发症情况出现35例(81.4%);术后出现并发症:内漏1例(2.3%),感染1例(2.3%),肾功能不全1例(2.3%),经治疗及护理,163例患者终均痊愈出院。结论:注重术后护理意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有利于行TEVR不保留左锁骨下动脉术患者的康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及时发现和处理。

  • 复杂主动脉夹层全程修复的挑战与策略

    作者:舒畅;方坤

    自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应用于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以来,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已被广泛证实和认可,该技术以成功封堵夹层初始破口、真腔扩张为主要治疗目的[1-2].我国血管外科医师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病例和丰富的治疗经验,然而绝大部分主动脉夹层不单单存在初始破口,在TEVAR术后仍存在远端再破口、主动脉重塑不完全等需要解决的问题[3-4].故此,笔者综合目前TEVAR技术的进展和个人的临床治疗体会,对主动脉夹层全程腔内修复的经验及策略进行浅析.

  • 血管内超声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作者:郭曦;刘光锐;薛玉国;李铁铮;韩晓峰;黄连军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辅助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壁间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和主动脉穿通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PAU),取得术前、术后即刻精准解剖信息。方法分析2015年10月至12月11例IVUS辅助的TEVAR术,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65.0±3.6)岁。术前观察AD管腔受累准确范围、锚钉区、真/假腔、破口、头颈部分支和腹腔分支;术后观察支架隔绝效果、贴壁情况和分支血管供血变化等。结果在11例患者中,1例(9.1%)IMH伴PAU,10例Stanford B型AD(其中7例腹腔分支受累63.6%)。手术成功率为100%,全部进行术中观测,取得精准数据。结论 IVUS操作简单快捷,可以帮助术者获得即刻术中直观精准信息,值得于TEVAR术中推广应用。

  • 复合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作者:左健;李凯;郭坚;王少玮;孙子兰;俞世强

    目的:总结腔内隔绝术合并复合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2007年6月至2015年6月西京医院应用先行复合手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的方法治疗6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应用先行转流术后再行腔内隔绝术治疗。结果全组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无截瘫和内漏。出院后第1、3、6、12个月复查CT,显示人工血管支架形态和位置良好,血流通畅。结论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合并复合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以扩大手术适应证,近期效果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 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6例临床分析

    作者:丁洋;万圣云;叶琨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胸腹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以明确诊断,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治经过.出院后进行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6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21~74岁,由交通事故(2例)或者高处坠落(4例)引起严重创伤,CTA检查均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4例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平均手术时间为87.5 min,1例在发病后24 h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16.7%),1例在发病后第1天自动出院并且失联.手术患者均无截瘫、脑梗死、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等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为18.8 d,出院后随访时间为3~6个月,手术患者复查CTA,均显示无内漏、支架移位,漏口封闭良好.结论 TEVAR是治疗急性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 基于叠加DRR库的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CT血管造影与X线图像配准

    作者:王一丁;郝永达;舒丽霞

    目的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经广泛应用于胸主动脉病变的治疗,成为传统主动脉开胸手术的可靠替代方案.然而,医生在术中看不到血管形态和位置,覆膜支架容易封堵主动脉重要分支而引发严重并发症.为了帮助医生导航支架,提出并实现了一种TEVAR术前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与术中X线图像的配准算法.方法 首先,对影响CTA投影形状的参数高密度采样,利用采样获得的系列投影形变,分别对CTA全图和分割的CTA骨架进行数字影像重建(digitally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DRR),将两者叠加起来,生成叠加DRR库;然后,以爬山优化,在叠加DRR库中寻找与X线图像归一化互信息大的DRR图像,推算出投影形变,终实现CTA与X线图像的配准.结果 采用叠加DRR库的方法,配准了1例患者的术前CTA图像与一帧术中X线图像.与归一化互相关方法以及无骨架叠加的普通DRR库方法相比较,本方法获得了更为精确的配准结果.结论 基于叠加DRR库的方法能有效配准术前CTA与术中X线图像.

  • 单中心654例非复杂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远期疗效分析

    作者:高慧强;任长伟;阳晟;金秀峰;周坤;刘朝亮;刘东侠;孙立忠;黄连军;许尚栋

    目的:研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在非复杂B型夹层患者中应用的中远期效果.方法:搜集我中心自2001年5月至2012年12月行TEVAR术治疗的的非复杂型B型夹层患者基本信息及手术情况并对其进行随访,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有654例非复杂型B型夹层患者在我院接受TEVAR治疗,围术期死亡5例,病死率0.8%,2例发生完全性瘫痪(0.3%).患者术后5年、10年、14年生存率分别为96.6%,84.3%,67.8%.避免二次手术的比率5年、10年分别为94.6%、89.5%.结论:TEVAR手术在非复杂B型夹层患者中应用得到了较低的病死率、并发症率与较好的远期生存率.

  • 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体验

    作者:李建荣;郑军;许尚栋;潘旭东;阳晟;董松波;陈彧;孙立忠

    目的:总结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或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经验.方法:2010年8月至2017年8月,我中心共收治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17例,其中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7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10例.结果:术中支架组和腔内修复组均无患者围术期死亡.术中支架组有1例患者术后7d发生胸骨哆开行清创术.腔内修复组无围术期并发症.术中支架组随访13~ 85个月,平均(54.86±27.01)个月,腔内修复组随访(12 ~89)个月,平均(51.10±24.71)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应根据不同的解剖特点和合并病变,选择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或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 JOTEC E-vita覆膜支架在胸主动脉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薛玉国;黄小勇;郭曦;李铁铮;韩晓峰;黄连军

    目的:总结JOTEC E-vita覆膜支架在胸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9月,共有70例患者采用JOTEC E-vita覆膜支架行胸主动脉腔内治疗,男性67例,女性3例,年龄32~ 82岁,平均(57.3±10.8)岁.39例为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5例为主动脉穿通性溃疡并壁间血肿,2例为主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为胸主动脉瘤.65例采用外科切开股动脉置入,5例为完全穿刺下置入.11例因近端锚定区不足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其中9例采用“烟囱”技术.30例覆膜支架覆盖主动脉的长度<230mm,定义为A组;40例覆膜支架覆盖主动脉长度≥230mm,定义为B组.术后1,3,6及12个月,之后每年均行主动脉CTA复查,观察有无内漏、病变是否隔绝完全.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病死率、内漏发生率及围手术期均无脊髓缺血发生.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的置入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100%.除5例置入2枚覆膜支架外,其余均仅置入1枚覆膜支架,共置入75枚覆膜支架.支架锥形头撤除困难2例;支架打折12例;术后即刻内漏17例,内漏发生率为24.3%(17/70).A、B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无脊髓缺血发生.随访2~40个月,随访期间病死率为1.43% (1/70),死因为再发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结论:长段胸主动脉病变,尤其是主动脉穿通性溃疡伴(或不伴)壁间血肿,为应用JOTEC E-vita覆膜支架的佳适应症,并不增加脊髓缺血的发生率.

  • “一站式”Hybrid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贺行巍;曾和松;李柱锡;严江涛;周强;蒋建刚;郭小梅;马业新;魏翔

    目的 探索“一站式”Hybrid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采用“一站式”Hybrid手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共33例,其中男31例,平均年龄(51.3±11.5)岁.33例患者中A型夹层4例、B型夹层累及主动脉弓部27例及主动脉弓瘤2例.A型夹层采取非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置换+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其余患者均在全麻下行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之后所有患者均经股动脉入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围术期因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其余均无偏瘫、截瘫、脑肺功能障碍、凝血障碍及严重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且痊愈出院.术后平均随访13.5(3.7,24.7)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年后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显示旁路人工血管及支架血流均通畅,支架无移位和内漏.结论 “一站式”Hybrid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在简化手术复杂程度的同时也降低了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急诊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创伤性胸主动脉疾病的效果

    作者:濮欣;黄小勇;宁一;吴文辉;蒲俊舟;黄连军

    目的 探讨急诊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创伤性胸主动脉疾病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就诊并行急诊腔内修复术的急性创伤性胸主动脉疾病患者3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经急诊全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确诊为胸主动脉损伤,明确诊断后在局部麻醉下行急诊预置血管缝合器法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二期转入相关科室治疗复合伤.术后1、6和12个月复查主动脉CTA,其后每年复查1次.结果 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42(34,55)岁,男性31例.胸主动脉离断5例,假性动脉瘤13例,主动脉夹层7例,壁间血肿伴胸腔积液10例.合并脑挫裂伤3例(占8.6%),合并肺挫裂伤并肋骨骨折31例(占88.5%),合并肢体长骨骨折7例(占22.5%),合并内脏实质脏器挫裂伤3例(占8.6%).除1例急性创伤性胸主动脉疾病患者在转运途中因主动脉破裂而死亡外,其余34例(占97.1%)患者均成功完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就诊至进入手术室时间为(88.6±26.6)min,手术时间为(52.0±9.4)min.术中应用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系统69套,2例患者术后穿刺部位出现血肿和假性动脉瘤,行二次手术于直视下缝合.受累胸主动脉病变长度为(44.5±7.4)mm.置入主动脉覆膜支架共46枚,置入支架长度为(164.3±15.2)mm,支架近端直径扩大率为(22.3±8.6)%.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4(12,24)个月,无内漏和截瘫等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胸主动脉完全重塑14例,支架段血栓化7例,假性动脉瘤血栓化13例.1例患者因封闭左锁骨下动脉且未行血管重建,术后左上肢乏力.结论 急诊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创伤性胸主动脉疾病安全、有效.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再破口研究进展

    作者:慈红波;方青波;戈小虎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已成为临床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手术方式.随着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在主动脉夹层疾病应用中增多,逐步出现术后近端和远端再破口的病例报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再破口存在处理难,病死率高的问题,亟待预防和处理.本文通过总结和分析导致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术后再破口的可能原因以及采取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穿透性主动脉溃疡18例

    作者:刘宗泓;孙博;邱冬云;刘宏宇

    穿透性主动脉溃疡( penetrating aortic ulcer , PAU)是指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穿透内膜,并在主动脉壁中层形成血肿的主动脉病变[1],属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acute aortic syndrome ,AAS)的一种[2],可以引起严重后果。我院对18例行腔内胸主动脉修复术(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 TEVAR )的PAU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评估TEVAR治疗PAU的效果。

  • 多平面重建技术与经验性定位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对比分析

    作者:李永生;侯凯;符伟国;徐欣;杨珏;竺挺;董智慧;岳嘉宁;王玉琦

    目的比较多平面重建(MPR)技术与经验性定位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0例(A组):术前分别采用经验性和MPR两种方法获得C形臂的旋转角度和倾斜角度,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术中采用MPR技术确定角度,统计支架释放后近端标记点的散开率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另4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经验性方法释放支架(B组):计算近端标记点散开率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两组支架标记点散开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内经验性方法和MPR方法之间旋转角度及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标记点散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v s 42.9%,P<0.05);A、B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v s 21.4%,P<0.05)。结论结合MPR技术进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术中定位调整,指导手术操作,具有较好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于敏;赵珺

    目的荟萃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左锁骨下动脉(LSA)封闭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血管重建LSA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TEVAR术封闭LSA的转归。方法检索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2月1日的相关文献,对纳入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组和评价,并用软件Review Manager 5.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TEVAR术中LSA 封闭与未封闭的患者术后颅内神经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闭之后脊髓缺血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TEVAR术中选择LSA 封闭患者术后左上肢缺血的发生率高于LSA未封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VAR术中封闭LSA选择血管重建患者术后颅内神经症状的发生率低于封闭LSA选择不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VAR术中封闭LSA不增加术后颅内神经症状,但增加脊髓缺血的风险;封闭LSA对左上肢血流动力学有影响,能够引起左上肢无力,麻木或不对称的冰冷等症状,但没有引起不可逆的缺血性损害;LSA血管重建能降低封闭LSA术后出现的颅内神经症状的并发症发生率。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联合双“潜望镜”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1例

    作者:陈宏宇;戴贻权;庄晖;詹腾辉;郭平凡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双“潜望镜”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的经验.方法 行TEVAR联合双“潜望镜”技术治疗:应用TEVAR技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同时应用双“潜望镜”技术保留双侧锁骨下动脉血供.结果 手术成功,围手术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CT血管造影显示远端锚定区处没有分支支架相关的内漏,分支支架通畅,左锁骨下动脉有少许Ⅱ型内漏.结论 TEVAR联合双“潜望镜”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的短期随访结果是安全有效的,但中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重塑研究进展

    作者:张红刚;乔彤

    主动脉夹层是血管外科常见急症之一.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开启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外科治疗的新纪元,成为TBAD治疗的金标准.TEVAR术后的主动脉重塑,是评估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期生存率及治疗成功的关键标志,但目前尚缺乏评价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的统一标准.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TEVAR术后的主动脉重塑形态学变化、主动脉重塑规律以及评价标准等进行综述.

64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