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狭窄度、斑块易损性及颅内代偿与颅内缺血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郭文城;朱磊;史伟浩;何勍;谭晋韵;梁琨;余波

    目的 明确颈动脉狭窄度、斑块易损性及患侧颅内代偿与颈动脉硬化狭窄临床事件的关系,探讨多维度评估预判眼脑缺血临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79例符合入组与排除标准的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病例.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量颈动脉狭窄度(NASCET法),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对斑块成分及形态进行诊断,并按MRI-AHA分型进行危险度分级.使用头颅CT灌注(CTP)联合颅内DSA结果,测算患侧颅内代偿是否充足.结果 中危斑块(OR=0.31,P=0.04)和中度狭窄(OR=0.31,P=0.04)均不易使眼/脑缺血临床事件发生.在去除高血压病因素影响后,患侧颅内代偿好也是不易引起临床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OR=0.17,P=0.03).相反,存在重度狭窄、高危与极高危斑块、颅内代偿差或无代偿组分别使发生临床事件风险增加3.64倍(P=0.02),4.42倍(P=0.04)和5.90倍(P=0.03).结论 颈动脉狭窄度、斑块易损性与患侧颅内代偿情况与颈动脉硬化狭窄相关的临床事件关联紧密.通过进一步研究从而建立预判颈动脉硬化狭窄发生脑缺血性病变的模型可提高临床早期干预的有效性.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对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易振恒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对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重度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研究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观察两组术后7 d心血管、脑部及颅外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7 d,两组心血管与颅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部并发症发生率为3.64%(2/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6%(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可降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效果.

  • 血清CD147对颈动脉斑块内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郭文城;崔梅;王寻;陶虹月;余波

    目的 颈动脉斑块内出血(IPH)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本研究旨在尝试探索血清CD147水平对于颈动脉IPH诊断价值,寻求IPH的血清学标志物.方法 纳入自2014年4至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共68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的血清样本.使用3.0TMRI结合8通道颈动脉体表线圈扫描颈动脉,通过斑块成分分析系统进行图像后处理,定性定量斑块内的脂质、IPH、钙化成分以及纤维帽的完整性,结合血清CD147的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结果 血清CD147在存在IPH组(5 510.1 ng/L)较不存在IPH组(4 648.0 ng/L)更高(P=0.04).血清CD147与颈动脉斑块内脂质、IPH、钙化的定量参数及纤维帽破裂均无显著相关性.使用他汀类药物较不使用时,血清CD147更低(4 914.0与5 926.7,P<0.01).血清总胆固醇与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清CD147呈正相关.在男性未使用他汀类药物干预下,血清CD147对颈动脉IPH有较好的诊断价值(AUC =0.81,P=0.04,95% CI0.62~0.99).结论 血清CD147可能成为IPH的血清学标志物,对特定人群的颈动脉IPH存在诊断价值.

  • 置腔内转流管和颈动脉补片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附45例报告)

    作者:余波;王铁平;史伟浩;何勍;倪泉兴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剥脱术(CEA)的手术方法及技巧,以降低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及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方法 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行CEA 45例,其中颈动脉硬化单侧狭窄36例、双侧9例.短暂性脑缺血(TIA)32例,缺血性脑卒中7例,无神经系统症状者4例.术前常规行多普勒彩超检查,9例行DSA检查,38例行CTA检查.颈内动脉起始段平均狭窄为(69±12)%.所有病人均在全麻下行CEA,术中常规置颈动脉转流管及用牛心包补片作颈动脉成形术.手术时间平均110 min,脑缺血时间平均2 min 45 s.结果 围手术期及术后30d均无死亡及脑卒中发生,2例分别于术后6h及10h出现TIA.术后随访6~42个月,均未发生脑卒中.32例TIA病人,28例症状消失,4例症状改善.1例8个月后颈动脉轻度狭窄(<30%),其余病人颈动脉均无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常规运用颈动脉转流管及常规采用牛心包补片做动脉成形术可使手术更安全有效及减少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疗效对比

    作者:房绍伟;孙西周;林明剑;宋良鹏;庞尊钊;李中华;丁伟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效果及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颈动脉硬化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84例,随机分为A组40例、B组44例。 A、B组分别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治疗有效率为92.50%,B组为79.5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B组为27.2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更有效。

  • 应用转流管和颈动脉补片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作者:邢壮杰;李旭;赵晖;李润生;郝国强;邓芝徽;郑新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手术方法及要点,以降低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率及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2006年3月至2011年11月本院血管外科行CEA 63例.术前常规多普勒彩超、CTA检查.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CEA,术中常规置颈动脉转流管和使用血管补片做颈动脉成形术.结果 围手术期及术后30d均无死亡及脑卒中发生,术后随诊均无再发.3例6个月后颈动脉轻度狭窄(<40%),余患者均无颈动脉再狭窄.结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常规运用颈动脉转流管及采用血管补片做动脉成形术,可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减少术后再狭窄发生.

  • 运用腔内转流管及颈动脉补片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护理

    作者:陈慧珍

    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短暂性脑缺血(TIA)及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

  • 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后早期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项素娥

    目的 探讨对于颈动脉硬化狭窄采取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近两年在我院经临床病理学检查和临床治疗证实的80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采用随机分配法,平均每组40人,其中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观察组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且两组患者治疗均由本院独立完成.结果 对照组患者脑部总并发症(37.5%)远远高于观察组的脑病总并发症(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局部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颈内动脉硬化狭窄患者,应用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症状改善明显,脑部并发症概率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