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融合MRI与CT图像的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颅底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吴东东;卜博;陈晓雷;许百男

    目的:探讨融合MRI与CT图像的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在颅底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在本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4年4月收治的14例颅底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融合MRI与CT图像的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指引下接受显微外科手术。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前、术后神经功能变化。结果14例中,近全切8例,次全切6例。术后3周,12例神经功能改善或同术前,2例神经功能下降,功能下降者行为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KPS)>60,生活可自理。结论融合MRI与CT图像的多模态神经导航技术可为颅底显微外科手术提供全面的导航信息,提高了肿瘤切除程度及手术安全性。

  • 表观弥散系数影像自动融合指导无框架立体定向颅内穿刺活检

    作者:王群;张家墅;杨佳;董国俊;张晖;武琛;陈晓雷;余新光;许百男

    目的 探讨基于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影像自动融合指导的无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技术在颅内病变活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我院2015年1-7月因临床诊断困难需行活检的脑肿瘤病例1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9 ~ 78岁,平均46岁,均进行ADC影像自动融合的无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术.结果 16例均成功实施活检,ADC图标记靶点平均每例耗时2 min 7s,单个靶点平均耗时1 min 53 s.患者均获得明确病理诊断,诊断阳性率为100%.所有病例穿刺后靶点均未发现血肿,术后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基于ADC影像自动融合指导的无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技术在颅内病变活检中具有较高的病理诊断阳性率,标记靶点简便快捷,在提高手术准确性、安全性方面有一定优势.

  • 高血压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rebral hemorrhage,HICH)是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10%~20%,早期病死率可高达49.4%.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病率逐年提高[1];而外科手术的干预,使其病死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居高不下.如何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努力的方向.微侵袭血肿清除术因其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目前国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手段.

  • 神经导航技术和图像融合技术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中的应用

    作者:叶宇阳;曹纹平;曹胜武;赵春生

    目的 探讨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和图像融合技术计算丘脑底核靶点坐标的准确性和优越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将20例行帕金森病双侧DBS病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单纯以1.5T MRI图像计算的靶点坐标,融合组采用头部薄层CT和3.0T MRI融合图像计算靶点坐标,分别比较两组术后靶点偏差、术中微电极记录丘脑底核长度、开机后统一帕金森评分(UPDRS)运动项改善率以及影像检查耗费时间等指标.结果 (1)术后电极偏差:对照组偏差(1.3±0.4)mm,融合组偏差(1.4±0.4)mm,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术中微电极记录丘脑底核长度:对照组长度(4.6±2.1)mm,融合组长度(4.9±1.8)mm,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开机后UPDRS运动项改善率:对照组改善率(54.2±10.6)%,融合组改善率(53.7士1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术前影像检查耗费时间:对照组耗时(27.3±1.4)min,融合组耗时(8.6±0.2)min,融合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和图像融合技术可缩短术前定位时间,能够准确选择合适针道,减少出血风险.

  • 神经导航单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手术患者鞍区解剖结构的测量

    作者:贾德泽;李刚;王云彦;李学恩;申杰

    目的 神经导航测量单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手术患者鞍区的解剖结构.方法 对26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强化CT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观察蝶窦和蝶鞍的结构;经单鼻腔蝶窦入路手术中,利用Brain LAB Vector Vision神经导航系统对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经测量,蝶窦前后径为(22.1±6.5)mm、左右径为(17.6±6.1)mm、上下径为(19.0±5.8)mm,两侧海绵窦之间小距离为(12.7±1.5)mm,两侧颈内动脉之间小距离为(13.8±1.9)mm,左侧鼻孔中心到蝶窦腹侧壁的短距离为(72.8±5.9)mm,左侧鼻孔中心到鞍底的短距离为(82.2 ±6.3)mm.结论 利用神经导航系统可以较准确地测量垂体腺瘤患者鞍区的解剖数据,这些数据对单鼻腔蝶窦入路手术有一定指导作用.

  • 脑深部肿瘤的神经导航辅助手术治疗

    作者:刘宁;闫长祥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手术治疗脑深部肿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60例脑深部肿瘤患者实施神经导航辅助手术治疗,个体化设计手术切口,术中对肿瘤及其周围关系进行精准判断,动态监测肿瘤切除程度,观察术后肿瘤影像切除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35例胶质瘤中,34例达到影像学全部切除,1例为次全切除;2例转移瘤获得影像学全切;其余良性肿瘤均获得全部切除.术后临床症状改善55例,无变化4例,恶化1例.结论 神经导航能精确定位脑深部肿瘤,合理设计手术方案,降低手术并发症.

  • 计算机立体定向系统与神经内镜结合在神经外科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强京灵;师蔚;吴生贵

    神经内镜技术与其他新技术结合,使一些神经外科手术更精确,更安全.尤其是辅助立体定向技术或神经导航技术,能处理常规手术难以达到的部位,对脑深部或中线病灶手术更适合.虽然神经导航更简捷,但设备成本高,经费投入较大,很难普及.在应用计算机无框架立体定向技术进行单纯活检术时,可使用神经内镜预防穿刺道出血,而使用神经内镜进行脑深部病灶操作时,立体定向技术可保证内镜一次性准确到达病灶部位并进行操作.总之,二者技术的相结合,在神经外科临床中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 神经导航技术在脊柱固定手术中的应用(附16例报告)

    作者:车晓明;顾士欣;杨非;施伟;施建兵;吴劲松;徐启武

    目的 探索使用神经导航技术进行脊柱内固定.方法 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对16例患者置入70根椎弓根(侧块)螺钉.通过术后X线摄片核实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 置入的70根椎弓根(侧块)螺钉长度和直径选择合适,其中68根(97.1%)固定位置及方向准确;早期曾有1根穿出至椎体前方(<1 mm),未作处理;1根穿出至椎间盘,经翻修后固定情况良好.无神经和血管损伤症状.结论 使用神经导航技术,可以前瞻性地判断置入椎弓根(侧块)钉的大小、位置,实时监测置入过程,提高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术中脊柱影像三维重建及注册配准对神经导航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

  • 微创神经外科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作者:陈宏刚

    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新材料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刀剪切割"的传统神经外科也逐步转变成以微创化、功能化和智能化为特色的微创神经外科[1].广义的微创神经外科是微创技术与微创理念的结合和统一,是神经外科学领域发展史上的新里程碑[2].笔者就微创神经外科的内涵及其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