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高频喷射通气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术麻醉体会
目的 总结全凭静脉麻醉下高频喷射通气行全肺灌洗术的麻醉处理体会.方法 25例男性尘肺患者在双腔支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下施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术,灌洗侧肺用高频喷射呼吸机间断行高频通气,频率80次/min,O 2驱动压为0.6~0.8 mpa,I:E=1:1.5~2.术中监测心电图(ECG),无创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并于灌洗前后分别测定肺功能.结果 25例患者术中无1例发生低氧血症,术后自觉症状均明显改善,灌洗前后肺功能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喷射通气在双腔支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下施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术是安全有效的.
-
尘肺患者10例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并发症分析
淮矿集团职防院自2010年10月11日在安徽省率先开展全麻下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hole lung lavage,WLL)以来,至今已经成功为10位尘肺病人实行大容量肺灌洗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同时术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并发症,现就术中的并发症分析如下.
-
大容量全肺灌洗术麻醉恢复期的精细化护理
目的 探讨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LL)麻醉恢复期的精细化护理.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1-12月全麻下实施WLL的9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1-6月378例采用常规护理,7-12月611例采用麻醉恢复期精细化护理,观察二组患者停止麻醉后的耐管情况、拔管后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麻醉恢复期通过精细化护理后,拔管期间患者耐管性提高,拔管后应激反应及不良反应均明显下降.不耐管率常规组5.8%,精细化组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拔管后应激反应发生率常规组4.8%,精细化组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常规组18.5%,精细化组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WLL麻醉恢复期精细化护理,可使患者平稳度过拔管期,减少拔管后不良反应,保障肺灌洗安全.
-
顺式阿曲库铵在大容量全肺灌洗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顺式阿曲库铵在大容量全肺灌洗术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选取30例尘肺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顺式阿曲库铵作为肌肉松弛剂(治疗组),另选取年龄、尘肺期别与之相近的30例患者,采用维库溴铵作为肌肉松弛剂(对照组),选取30例肝功能异常的尘肺患者为另一对照组,采用顺式阿曲库铵作为肌肉松弛剂,手术结束三组均给予标准剂量抗胆碱药拮抗肌松.比较三组药物作用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肺灌洗术中的心血管反应、皮肤颜色改变.结果 术中维持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顺式阿曲库铵组分别为(22.4±2.2)min、(25.1±5.9)min、(5.6±3.2)min,维库溴铵组分别为(25.2±2.9)min、(35.4±6.3)min、(10.1±4.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肝功能异常组分别为(22.8±3.1)min、(25.6±5.5)min、(5.5±3.4)min,与顺式阿曲库铵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术中均能维持稳定的心率、血压,无心血管反应,无组铵释放作用.结论 顺式阿曲库铵具有起效快、作用强、自主呼吸恢复快、拔管快的特点,且不经过肝肾代谢,为大容量全肺灌洗提供较好的麻醉效果,特别适于肝功能异常者的肺灌洗治疗.
-
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病及其他肺疾患5000例次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LL)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1991年3月~2009年5月进行的4411人5000例次WLL,就临床症状、肺功能、胸片、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全肺灌洗术后10 d.胸闷、胸痛、气短的好转率分别为99%、86%、88%,3年疗效持续巩固.②清除粉尘量:每侧肺平均清除粉尘3000~5000mg,其中游离SiO270~200mg;清除吞尘巨噬细胞107-9个.③远期疗效观察:45例3年随访情况表明,体力明显增加32例(71.7%),治疗前后体重平均增加2.18kg,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91.1%.肺功能在小气道阻力、弥散功能方面有明显改善.60例远期疗效观察:WLL术后6~7年疗效持续巩固,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治疗组较对照组有较好表现.肺功能术后6~7年内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前FVC、MVV、FEV10D1CO异常组疗后4~5年组分别为(85.12±3.67)%、(87.13±6.90)%、(85.21±4.14)%、(90.02±1.41)%,较术前(65.12±6.42)%、(72.14±3.20)%、(69.10±3.20)%、(70.01±4.67)%普遍增高(P<0.01).胸部X线片病变进展、明显进展率,治疗组为16.7%(5/30)明显低于对照组43.3%(13/30)(P<0.01);稳定率治疗组为83.3%(25/30),高于对照组56.7%(17/30)(P<0.05).④并发症:随着WLL技术的不断成熟、规范操作,不良反应逐年下降,1994年前并发症发生率为48.11%,1995~2000年为8.40%,2000年后为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WLL是治疗尘肺病有效方法之一,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操作可降低不良反应,确保WLL安全.
-
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后气道管理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后气道管理的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某院2016年施实大容量全肺灌洗的980例尘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下列气管管理措施:①拔管后麻醉面罩辅助通气,抬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吸痰,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②拔管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深度和气道阻塞情况,若患者出现肌力差,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异常,立即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③入观察室后患者取半卧位,继续鼻导管吸氧,根据病情调整氧流量;指导帮助患者更换体位及叩背,鼓励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采用排痰机机械辅助排痰,多叩背,促进残余液及分泌物排出吸收.④督促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有效咳嗽咳痰训练.⑤抗炎祛痰扩张支气管治疗.结果 大容量肺灌洗拔管后呼吸不畅,需呼吸机辅助通气者9例,术后出现支气管痉挛21例,一过性指脉氧饱和度下降17例,术后盘状肺不张3例,经对症治疗均康复出院.结论 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后气道管理是术后恢复的重要环节.
-
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病及其他肺疾病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大容量全肺灌洗(whole-lung lavage,WLL)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某院1991-03—2014-03收治9284人,10118例次WLL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一侧肺通气,另侧肺灌洗.2004年前按常规WLL方法进行灌洗,2004年后按规范的WLL方法进行.结果 ①1991—1994年,共灌洗697例,并发症320例,发生率45.91%;1995—2003年灌洗1587例,并发症134例,发生率8.44%;2004—2014年灌洗7834例,并发症120例,发生率1.53%.各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在尘肺患者病情逐年加重的情况下,并发症逐年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WLL并发症的发生与技术熟练程度、操作规范情况、病情等相关.
-
预防肺灌洗后肌间静脉血栓的护理分析
回顾15000例大容量肺灌洗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肌间静脉血栓.术中、术后肢体长时间滞动,血液流动受阻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护士术中进行肢体按摩,术后鼓励患者运动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
尘肺高血压患者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的经验
目的 降低尘肺高血压患者行大容量全肺灌洗(WLL)术中插管、拔管时的应激反应.方法 术前维持血压平稳,充分镇静;术中麻醉诱导镇静、镇痛完全,插管前以的卡因喉部和气管内充分表面麻醉;严格掌握第二肺灌洗条件及停止麻醉条件;拔管前减少刺激,在深麻醉状态下拔管;插管、拔管前后适当应用降压药物.结果 所有病例插管后均未见明显血压增高,灌洗术中血压偏高3例(占3.75%),血压偏低18例(占22.5%),血压平稳59例(73.75%);拔管后血压增高、心率增快3例(占3.75%).血压平稳77例(占96.25%).结论 尘肺高血压患者行WLL时,麻醉诱导镇静、镇痛完全.掌握好拔管时机,可降低应激反应的发生.
-
大容量全肺灌洗术治疗尘肺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200例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对200例尘肺病患者行全肺灌洗术,术前、术中、术后密切护理.结果:经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后,本组患者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达100%,不良反应率3%.结论:大容量肺泡灌洗术是治疗尘肺病的有效方法,术前准备充分、术中术后护理得当能够减少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
高频振荡器在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器在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单侧分期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病人125例,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人均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下经双腔气管插管行单侧大容量全肺灌洗,对照组术中术者和巡回护士用手反复叩击灌洗侧胸廓而试验组术中使用高频振荡器对灌洗侧胸廓进行辅助振荡.以病人肺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评价疗效.[结果]两组病人灌洗前后肺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灌洗后残余量、肺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住院时间试验组为16.94 d±1.57 d,对照组为18.31 d±2.02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频振荡器用于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能提高灌洗效果,减少灌洗液残余量,加快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
大容量全肺灌洗对尘肺患者呼吸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大容量全肺灌洗对尘肺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后,尘肺患者用力肺活量[MD=0.91,95%CI(0.51,1.31),P<0.0001]、第1秒用力呼气量[MD=0.60,95%CI(0.27,0.94),P=0.004]、大通气量[MD=1.23,95%CI(0.70,1.76),P<0.00001]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对尘肺患者近期肺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
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病术中肺顺应性的变化
目的 探讨大容量全肺灌洗术中肺顺应性的变化.方法 选择各期煤工尘肺及矽肺患者252例,其中合并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73例、无慢支的179例,采用规范的太容量全肺灌洗术进行治疗,监测术前、灌洗毕、第二肺灌洗前、停止麻醉前每侧肺的动态顺应性及灌洗毕肺顺应性恢复时间;观察肺顺应性与病变期别及合并症的关系.结果 Ⅰ期、Ⅱ期、Ⅲ期术前肺顺应性分别为(38.3±8.2)、(36.8±7.0)、(39.1±10.3)ml/cmH2O,灌洗毕肺顺应性分别为(20.6±6.4)、(20.1±5.5)、(19.2±1.4)ml/cmH2O,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灌洗侧肺恢复时,肺顺应性Ⅰ期(31.4±6.6)ml/cmH2O、Ⅲ期(26.2±1.4)ml/cmH2O,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期别通气肺在肺灌洗术毕和灌洗侧肺恢复时,肺顺应性较术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尘肺合并慢支者,肺顺应性术前(36.6±7.7)ml/cmH2O、术毕(20.6±6.4)ml/cmH2O及灌洗肺恢复时(32.7±7.7)ml/cmH20,比无合并症者肺顺应性术前(39.1±8.2)ml/cmH2O、术毕(22.6±5.7)ml/cmH2O及灌洗肺恢复时((34.9±5.8)ml/cmH2O]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Ⅱ期、Ⅲ期尘肺有无合并慢支者肺顺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期别患者灌洗侧肺顺应性恢复时间Ⅰ期(78.4±20.1)min,Ⅱ期(108.0±25.2)min,Ⅲ期(110.2±27.6)min,随着期别的增加而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容量全肺灌洗术可导致肺顺应性降低,Ⅱ期和Ⅲ期尘肺受影响更大;期别越高,灌洗侧肺顺应性恢复时间越长.
-
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疗效观察
目的:回顾分析大容量全肺灌洗在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6月~2018年6月确诊治疗的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1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抗感染、化痰等),观察组采用大容量全肺灌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氧饱和度无差异;观察组治疗2周后氧饱和度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大通气量(MVV)、第1秒时间肺活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FEV1/FVC指标无差异;观察组治疗2周后MVV、FEV1、FVC以及FEV1/FVC指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采取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13例次肺泡蛋白沉积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大容量肺泡灌洗后,患者血氧饱和度( Sp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灌洗前明显升高(P<0.05);且患者在灌洗后呼吸困难改善明显,病灶CT和X线检查吸收较明显.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可提高PaO2,缓解临床症状.
-
人文关怀护理在大容量肺灌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大容量全肺灌洗(WLL)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护理体会。方法:130例患者WLL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完善检查;术中密切配合、准确记录灌洗出入量、预防并发症;术后予以吸氧、半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结果:130例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结论:而术前严格选择适应证,做好心理护理;术中规范操作,密切配合;术后密切监护是降低WLL并发症的关键。术中灌洗护理工作中人文关怀尤为重要,可保障大容量全肺灌洗术顺利进行。
-
5例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护理
目的 探讨5例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5例肺泡蛋白沉积症患者行全肺灌洗术,并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结果 经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后,本组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及气喘症状明显好转,平均住院15d出院.出院后随访6~12个月,患者未复发,日常生活均能自理.结论 全肺灌洗术前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的密切观察、配合,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健康指导,能保证全肺灌洗术的顺利进行,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表面麻醉对尘肺灌洗术麻醉药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对尘肺患者大容量全肺灌洗术中静脉麻醉药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男性尘肺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快速诱导后A组喷注2%利多卡因进行气管黏膜表面麻醉,B组喷注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2组均于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下行大容量全肺灌洗术,术中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心率、气道峰压、无创脉搏氧饱和度等指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的用量.结果:所有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A组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的平均用量显著降低.结论: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可减少尘肺灌洗术中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的用量.
-
肺泡蛋白沉积症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研究
目的:总结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PAP)的临床特征、病理和影像学资料及诊治情况,探讨其影像学改变的病理基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2月至2011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病理确诊的22例P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AP以咳嗽、咳痰和气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特征性胸部CT表现包括磨玻璃影、地图样分布和铺路石征.本组患者全部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和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确诊.22例PAP患者中15例接受了全麻下同期双侧或分期单侧大容量全肺灌洗(WLL)治疗,接受WLL治疗后的患者临床症状、血气、肺功能和影像学方面的异常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PAP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熟悉PAP胸部CT的特征性改变有助于PAP的早期诊断,确诊主要依靠BAL和TBLB,目前WLL为PAP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对尘肺病大容量全肺灌洗围术期患者的疗效影响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对尘肺病大容量全肺灌洗(WLL)围术期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5月全身麻醉完成WLL术的尘肺病男性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静脉复合麻醉,并采用WLL术和间歇与呼吸机呼吸频率同步的纯氧手动正压通气交替负压吸引;治疗组患者在术前3 d至术后3 d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2 mL,bid+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2.5 mL,tid,雾化吸入。观察两组患者不同灌洗阶段的动脉血气指标[血酸碱度(pH)、血氧分压(PaO2)、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剩余碱(BE)]水平,术前3 d和术后7 d的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大通气量(MVV)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FVC比值]水平、血气指标水平和临床症状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单/双侧肺灌洗毕双肺通气20 min后,两组患者PaO2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FVC、MVV、FEV1/FVC、PaO2均明显升高,PaCO2和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患者FVC、FEV1/FVC、PaO2和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气道痉挛、低氧血症和气道压增高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WLL围术期的尘肺病患者布地奈德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的辅助治疗,可提高WLL的临床疗效,减少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