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后手内在肌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研究

    作者:吴恒烜;李小明;谢广中

    目的:探讨手挤压伤后骨筋膜室综合征所导致内在肌的病理变化及临床治疗对策.方法:经过观察临床36例手挤压伤并合并有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手内在肌所受的压力,并通过大体病理和电镜观测其细微结构的变化,作统计学分析压力与肌肉变性的关系,提出临床治疗的具体方法.结果:所有病例中,其各筋膜室的压力皆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显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肌纤维的断裂、毛细血管的堵塞以及细胞器的病理改变等,经统计学分析,当筋膜室压力达到3.0 kPa后,即发现有细胞器的损伤和肌丝的大量变性.结论:根据压力增高后组织的病理变化,及时的切开减压和药物的应用是必要的,根据室间的压力变化和肌肉的病理改变,3.0 kPa作为临界切开的观点有充分的病理和临床依据.

  • 骨筋膜室综合征误诊5例报告

    作者:王超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后的严重表现,治疗不当会产生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我院从1999年~2007年共收治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21例,有5例处理不当发生恶果,现报告如下.

  • 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保守治疗护理

    作者:孙冬梅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骨筋膜间隔区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造成的一种早期综合征,是临床常见且较严重的创伤并发症.本病的发生与筋膜间隔缩小和间隔区内容积增加密切相关.我院收治的1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其中有2例因挤压时间过长截肢,8例均表现有明显的间隔区肿胀和不同程度的被动牵拉痛,其中感觉两点分辨力障碍的有4例,动脉搏动较健侧减弱的有3例.早期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是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采取的重要手段.此文中重点阐述了应用新的医学护理模式后,针对1例患者的个人意愿进行保守治疗所得到的成效.

  • 煤气中毒致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张胜超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常见于重物挤压石膏固定包扎过紧、肢体血管损伤等原因,而煤气中毒致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上少见,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 小腿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

    作者:王年爱

    目的:总结对小腿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观察和护理经验.方法: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指定护理措施.结果:28例治愈,2例发生肢体坏死导致的截肢.结论:对小腿骨折患者,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其患肢情况,及时发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先兆症状.进行正确护理能有效提高小腿骨折的治愈几率.

  • 自发性小腿肌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姜浩力;庄永青;赖彩红;尚跃;童静;杜冬

    目的 总结自发性小腿肌内血肿的诊断和治疗要点,减少误诊、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方法 2003-2007年我院收治的自发性小腿肌内血肿惠者12例.入院后行彩色B超及CT检查,确诊后予以止血、抗感染等保守治疗10例,行切开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2例.结果 所有病例中有2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病愈出院,出院后随访6~12月,患肢活动感觉正常,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 自发性小腿肌内血肿的诊断要点是全面分析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等.特别是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鉴别诊断;治疗上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手术治疗,以防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 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观察与处理

    作者:熊振飞;童培建

    目的:探讨如何通过早期观察发现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进行全面彻底的减压处理,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11例,分析其早期临床表现,不同时期、不同方式减压术后的短期表现及半年后的康复情况,评价早期观察、减压时机和方式及功能锻炼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预后中的作用.结果:进行早期彻底减压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较佳,肌肉坏死机化及volkmann挛缩程度轻,且早期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改善较晚期行高压氧治疗者明显.结论:怀疑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时早期彻底切开减压并进行积极的康复锻炼能明显改善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预后.

  •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通络祛瘀生肌方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陶晓;周玲霞;楼敏;张丽娟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吸引技术(VSD)联合通络祛瘀生肌方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3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及对照组15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切开减张术及彻底清创后,对照组在彻底清创后置入VSD敷料,将专用的负压吸引装置连接到引流管;治疗组同时服用本院自制的通络祛瘀生肌方,共服14天;观察①两组患者创面缩小程度、创面肉芽生长及二期修复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有无并发症发生.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结果:治疗组在创面缩小程度、二期修复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有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VSD联合通络祛瘀生肌方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疗效显著.

  • 毒蛇咬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防治分析

    作者:刘明华;文亮;孙溦;屈纪富;徐世伟

    目的 探讨毒蛇咬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OCS)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 在345例毒蛇咬伤病例中,有27例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按其中性别、年龄、伤后就诊时间、伤情严重性、治疗过程及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诊治延误、伤情严重程度及年龄均是OCS发生的高危因素.27例毒蛇咬伤并发OCS患者均行彻底切开减压, 20例痊愈,6例遗留功能障碍,1例截肢.结论 对毒蛇咬伤肢体伤情准确判断, 早期诊断,及时充分减压,是对蛇伤并发OCS的主要预防与治疗措施.

  • 1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引起支架脱载致骨筋膜室综合征并发症的思考

    作者:江明宏;曹雪滨;刘俊双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 PCI )时少见的并发症. 随着支架设计的改进及支架输送系统性能的提高,其发生率有所降低.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较复杂,PCI术后并发症依然是手术操作时遇到的难题. 若处理不当也会产生严重的临床后果(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急诊CABG或周围动脉栓塞,甚至死亡). 本文就1例经桡动脉PCI后因支架脱载导致骨筋膜综合征病例现报道如下.

  • 医源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阮晓东

    目的:总结医源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原因及护理观察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1~2009-05我院收治的26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经高渗性脱水,深筋膜切开减压等治疗后,收到较好的效果,2例因肢体坏死与严重感染而截肢.结论:预防医源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正确掌握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应用范围,加强病情观察,早发现早处理减少病残率.

  • 地震灾害伤员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作者:尹志良;瞿佳;杨益红;武汉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创伤骨科中严重的局部并发症之一,常伴发于四肢骨折,其中以小腿挤压伤后较为常见.该病对患者和医生都构成严重的威胁,临床上一旦发生并延误诊治将造成灾难性后果[1].

  • 1例血透穿刺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作者:赖丽梅

    分析1例因血透直接动静脉穿刺引起左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原因,提出处理对策.经过多学科的协同处理,并在3次手术后,患肢功能逐渐恢复,避免肢体坏死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 多发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患者的护理

    作者:孙丹

    总结1例多发伤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重点包括①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右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5P征: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苍白;②人工气道和呼吸机使用的护理;③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VSD引流的护理;④右胫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护理,营养支持和健康宣教.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切口无渗血,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 手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黄丛春;蒋志学;辛胜

    骨筋膜室综合征(OFCS)是因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组综合征,处理不当可引起严重后果,常发生在前臂掌侧和小腿,单发生在手部的并不多见.我院1993-04~2001-12共收治21例,现将其诊断与治疗报道如下.

    关键词: 骨筋膜室综合征
  • 甘露醇用于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24例治疗体会

    作者:姚亚东;李子涛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四肢创伤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发生于前臂掌侧和小腿.肢体的挤压伤、血管损伤、骨折内出血及石膏或夹板固定不当均能引起本病.如不及时、正确的治疗将引起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

  •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作者:宋艳萍;孙秀东;马莉影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肌肉与神经变性,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或体征.

  • 急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护理

    作者:张春丽

    目的:探讨“三分期”护理法对急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骨筋膜室综合症患者的影响。方法:2012年12月笔者所在科对急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实施“三分期”法,即强调护理协作、早期护理干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现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实施“三分期”法护理后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另选取2011年1-12月实施常规护理的30例急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肿胀、温差、疼痛和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实施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周径在髌上、髌下及踝上3个点的测量值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护理前后基本无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患处皮肤护理前后温差>2.5℃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观察组护理后的疼痛评分为(2.23±0.7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5±2.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出院时下肢功能情况较对照组理想,其中观察组恢复至术前水平共有18例,恢复率为6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67%,且截肢率仅为3.33%,也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分期”法护理可有效缓解急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下肢疼痛、肿胀情况,且有助于术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研究。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璘;许家顺;宋宏燕

    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4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40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肌肉纹理回声、胫前胫后动脉管腔内径以及多普勒频谱变化情况,用针刺法进行测压.结果:符合超声诊断小腿(前臂)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指标中一项的诊出率为87.5%,两项为85.0%,三项为82.5%,与针刺法的诊出率65.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骨筋膜室综合征具有较高的诊出率.

  •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与治疗

    作者:凌樵;尹理宜;王永忠

    目的 探讨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与治疗结果.方法 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25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5~57岁,平均33岁),行足背双切口减压9例,足底内侧减压14例,足内外两侧减压2例,1周后行减张缝合或植皮术.结果 25例随访6~24个月,20例恢复佳,足运动感觉正常;3例有足底感觉减退、足趾麻木;2例遗留前足挛缩、无力,足趾麻木、无爪形趾及功能障碍者.结论 足损伤后,whiteside法测定组织间隙压力是诊断足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可靠方法.治疗时足部如有骨折、血肿,骨筋膜室减张切口,宜选择足底内侧切开效果较好.

447 条记录 10/23 页 « 12...78910111213...22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