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强迫症临床观察

    作者:胡亚兰

    强迫症是一种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虽力图克制但又无力摆脱的神经症.氯米帕明、舍曲林等是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但对部分患者疗效不理想.为此,本研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349例疗效分析

    作者:李哲;张帆;张丽梅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349例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总显效率为79.9%,其中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显效率为91.7%,其次为躁狂症88.5%、抑郁症85.7%、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80.8%、精神分裂症77.1%、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66.7%;但各组患者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4.408,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较轻的物理治疗方法.

  •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度抑郁症对照研究

    作者:符传创;张磊;甘晓文;刘洁;叶秀儿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6例重度抑郁症患者依据住院号奇偶分为两组,每组43例,均予以口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中国修订韦氏记忆量表评定记忆功能,随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1周末起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各时点研究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治疗第1 d末中国修订韦氏记忆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第1周、2周末评分显著高于治疗第1 d末(P<0.0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9%,对照组为1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度抑郁症具有增效作用,疗效显著,对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是可逆及暂时的,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 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焦虑情绪的影响

    作者:郭蓓馨;关文华;池雷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干预.于综合护理干预前及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30 min(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定患者的焦虑状况,同时采用同一血压计测量血压,检测心率.结果 综合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收缩压、心率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收缩压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收缩压、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实施有计划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缓解焦虑情绪、稳定血压、降低心率,有利于患者顺利接受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 150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与临床护理

    作者:徐惠君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ic Convulive Treatment,MECT,又称改良电休克治疗)是在休克治疗前给予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对大脑分析后释放出与大脑电波相一致的微电波,抑制大脑的异常活动,控制痉挛症状,同时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脑血氧含量以营养脑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1]患者在通电后不发生抽搐,同时在多项措施(BP、P、R、SP02、EEG、ECG、EMG)监护下,并发症和副反应少,安全性高,病人易接受.我科于2014年12月-2015年6月对150例患者进行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效果好,现将治疗与护理总结如下.

  • 老年精神病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安全及护理

    作者:李军;李红;赵洪祖

    目的 评估老年精神病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对68例60岁以上患者行无抽搐电休克麻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每个患者的性别、体质量、诊断、并发症、麻醉药用量及起效时间、恢复时间和麻醉前、麻醉后、刺激时3个时段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并随机选择70例60岁以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并发症老年组高于对照组(P<0.01);老年组麻醉药(丙泊酚、琥珀胆碱)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起效时间、恢复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平均动脉压在各个时段均高于对照组(P<0.01),刺激时波动大于对照组(P<0.01);患者心率各个时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波动小于对照组(P<0.01);老年组降压药的使用人次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老年患者机体代谢功能差,调节能力低,并发症多,无抽搐电休克风险较大,应针对特点给予精准护理.

  • 舒适护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作者:孙翠峰;郭巧莉;牛犇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6例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8例。研究组予以舒适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血压、心率、情绪变化及满意度状况。结果研究组心律加快、血压升高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紧张情绪缓解率及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应用舒适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生理、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100例精神分裂症临床护理

    作者:朱蔼;李莹;王树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传统电休克的改良方法,患者在麻醉状态下,给予肌松剂,应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从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目的.该治疗有抽搐轻、恐惧感少、起效快、安全性高、副作用轻、并发症少等特点[1],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对100例接受MECT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护理

    作者:张海侠;孙亚军;孙建中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方法 对13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观察其对患者的治疗作用及不良反应,并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138例患者经6次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临床痊愈35例,显著进步59例,进步24例;98例患者出现头痛、头晕,51例出现记忆力下降,29例出现全身肌肉疼痛,19例出现治疗后谵妄.结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较好,早期识别和预防其不良反应,加强心理和躯体护理,可降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风险.

  • 130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李凤丽;丁大平;常玉芬

    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是在电休克治疗前用静脉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通过电子计算机系统对大脑分析后,释放出与大脑电波相一致的微电波,抑制大脑的异常活动,控制精神症状,同时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脑血氧含量,以营养脑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1].此治疗因抽搐明显减轻,无恐惧感,适应症广,起效快,安全性高,副作用轻微,并发症少,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现将MECT治疗前、中、后的观察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盐酸舍曲林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自杀未遂抑郁症疗效观察

    作者:阮燕山;叶秀儿

    目的:探讨盐酸舍曲林合并无抽搐电休克( MECT) 治疗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8 例自杀未遂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4 例和对照组34例,研究组予以盐酸舍曲林合并MECT 治疗,对照组单用盐酸舍曲林治疗,共观察28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21、28 天予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 项( HAMD-17)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Ct)评定临床疗效和贝克自杀意念量表( BSI) 评定.结果:研究组HAMD、HAMA、BSI 评分在治疗后第3 天起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5) ,而对照组则在治疗后第7 天起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P<0.05) .研究组在治疗后各个评分点HAMD、HAMA、BS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 均<0. 05) .结论:盐酸舍曲林合并MECT治疗自杀未遂抑郁症患者疗效确切,起效快,优于单用盐酸舍曲林.

  • 阿立哌唑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

    作者:刘旭恩;沈姣;张美霞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联合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7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5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2例给予阿立哌唑口服治疗,观察组53例给予阿立哌唑联合MECT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评定MECT对记忆的影响;采用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终纳入分析的患者103例,观察组脱落2例,对照组无脱落.治疗前2组患者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第2周末的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及PANSS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4、8周末,2组患者阴性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PANSS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治疗4周末,观察组患者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PANS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末,观察组患者阴性症状评分、阳性症状评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PANS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末,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PANSS减分率分别为(39.89±8.62)%和(31.97±8.17)%,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48.08%,观察组患者PANSS减分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末,观察组患者WM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4周末,WMS中图片因子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8周末,WMS各因子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TE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一应用阿立哌唑相比,MECT联合阿立哌唑可显著提高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帕利哌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分析

    作者:何堂礼

    目的:分析帕利哌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研究组给予帕利哌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相关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状况等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相关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状况评分及总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帕利哌酮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效果较好,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心理干预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作者:邹丽君

    目的 观察心理干预对精神障碍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依从性.方法 选取商丘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做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他们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1个疗程8~12次,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治疗依从性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研究组在心理干预下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依从性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干预能减少无抽搐电休克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增加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提高治疗依从性.

  • 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使用不同麻醉药物时眼压及抑郁减分的对比研究

    作者:赵洪祖;李红;崔二龙

    目的 研究抑郁症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分别使用氯胺酮、丙泊酚麻醉时对眼压及抑郁减分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MECT治疗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氯胺酮组(n=27)和丙泊酚组(n=29),测量记录麻醉前(T0)、治疗后1 h(T1)、治疗后24 h(T2)的眼压.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为患者在T0、T2时点评分.结果 氯胺酮组治疗后T1时点眼压高于丙泊酚组(P<0.05),T0、T2时点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氯胺酮组T2时点症状减分高于丙泊酚组(P<0.05),T0时点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MECT使用氯胺酮麻醉时抑郁减分显著,但要考虑眼压升高的危险性.

  • 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效果观察

    作者:赵东旭;隋鑫

    目的:探讨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无抽搐电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患者94例,以数字表随机分组形式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BRPS 评分及不良反应 TESS 量表评分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3%,对照组为68.1%,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 BRPS 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女性难治性精神分裂患者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联合无抽搐休克治疗,可快速控制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首发抑郁症患者额叶脑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李业光;李宜军;李兆秀;郭伟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首发抑郁症患者额叶脑电活动的影响.方法: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末、2周末、3周末及4周末复查额叶脑电图,分析额叶脑电图β波、α波、θ波、δ波出现的百分率及各波百分率距离中线观察值(50%)的离散度.结果: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额叶β波、α波的百分率均趋向中线观察值(50%),且趋向速度与疗效呈正相关.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首发抑郁症,额叶脑电θ波、α波出现的百分率可以用为疗效评定的观察指标.

  • 改良电休克治疗精神病病人不良反应的观察

    作者:肖爱祥;梁绮美;帅少萍;陈妙珍

    电休克治疗(ECT)是治疗精神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传统的ECT实为人工癫痫大发作,病人及家属易产生恐惧心理,影响其依从性.改良ECT(无抽搐ECT)通过使用麻醉剂与肌松剂,使病人在全麻状态下接受治疗,避免了传统ECT的某些弊端[1].2000年8~12月,我院采用改良ECT治疗精神病人76例,为探讨相应护理措施,对其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报道如下.

  • 全麻诱导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研究

    作者:付锐;袁书田;鲁晓亮;杨芳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其症状的支配下可出现伤人、伤己、毁物的行为[1].患者入院后,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其症状控制起效一般需15d左右,在此期间患者仍可出现伤人、伤己、毁物等行为[2].因此在急性期,临床可选用无抽搐电休克或胰岛素休克法治疗患者,通过无抽搐电休克或胰岛素休克使患者意识丧失,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重新整合,控制患者症状.无抽搐电休克是利用一定量的电流刺激大脑控制患者发作,存在记忆障碍的并发症,家属及患者不易接受,依从性差;胰岛素休克法导致患者休克的程度不易掌握,存在安全隐患.有研究报道,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身麻醉,患者意识丧,苏醒后患者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消除[3].本研究即对此进行研究,寻求一种无痛苦、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迅速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

  • 奥氮平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80例

    作者:张群华;杨仲利;李逸鸿;陈宁芳;汤文辉

    目的 探讨奥氮平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28~65岁,病程6~32年,在服用奥氮平5~20 mg/d的基础上,联合MECT,观察6周.于联合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韦氏记忆量表(Wechsler Memory Scale,WMS)、治疗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以PANSS减分率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 痊愈3例,显著进步51例,进步19例,无效7例.显效率为67.5%,总有效率为91.3%.结论 奥氮平联合MECT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431 条记录 15/22 页 « 12...12131415161718...212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