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胸椎肋横突入路途径纵向上的形态研究
目的 评价国人CT影像4.7胸椎椎弓根-肋骨间安全区域.方法 通过三维重建,测量20具国人4.7胸椎标本的椎弓根-肋骨同横经、纵径,及矢状面夹角和相应的推弓根进行比较.结果 "椎弓根-肋骨间"横径明王大于椎弓根;肋横突入路矢状面夹角较椎弓根的更有较大的可选择性.结论 进行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时,可以使用肋横突入路途径进行补救;肋横突八路矢状夹角会加大.
-
椎弓根外入路单球囊扩张注入骨水泥修复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背景:椎体后凸成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多采用经椎弓根入路双球囊法,虽然疗效满意,但耗时长.器材费用高.且医生和患者接受X射线照射剂量大.目的;评价单球囊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前后对照观察,于2004-08/2006-08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完成.材料:椎体成型器和骨水泥均为美国Kyphon公司产品.干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1例全麻取俯卧位,在C型臂X射线机定位下行骨折椎体椎弓根外入路单球囊扩张注入骨水泥.主要观察指标:通过术前、术后24 h、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疼痛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通过侧位X射线片术前、术后24 h、末次随访时后凸角比较,术后24 h、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比较及正位x射线片术后24 h、末次随访时椎体两侧高度比较进行影像学评估.同时观察骨水泥注入后有无渗漏、外溢及材料宿主反应.结果:2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时间≥6个月.术后24 h平均日测类比疼痛评分及平均后凸角较术前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24 h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24 h、末次随访时平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24 h及末次随访时椎体两侧平均高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骨水泥注入后未发生并发症及材料宿主反应.结论:经椎弓根外入路单球囊扩张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恢复椎体高度,减轻后凸畸形,有效缓解疼痛,且无骨水泥渗漏、外溢发生.
-
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经椎弓根外入路补救的力学测试
目的 比较胸椎椎弓根螺钉椎弓根入路、椎弓根外入路置钉以及置钉失败后椎弓根入路、椎弓根外入路补救置钉的抗拔出力方法 4具尸体脊住标本(T6~11)分解为单椎体(附双侧肋骨)24个.根据配对随机分组的原则进行标本分组,测试各组的抗拔出力,将椎弓根入路置钉组的抗拔出力结果作为对照组数据.结果 椎弓根入路补救组抗拔出力和椎弓根入路组,椎弓根外入路组抗拔出力差异有显著性(P<0.05);椎弓根外入路补救组抗拔出力和椎弓根入路组,准弓根外入路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椎弓根螺钉穿破内侧壁导致的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失败,可选择椎弓根外入路的方式进行补救.
-
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腰椎体成形术穿刺技术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在X线引导下找到腰椎体成形术骨性进针点及进针角度。方法测量成人腰椎标本10例(男5例,女5例),按照设定的穿刺轨道测量内倾角、上倾角及骨性通道长度,利用上述数据在标本上进行验证,判断穿刺角度的准确性。结果椎弓根外侧入路水平面上穿刺角度:第1腰椎椎体男女分别为(34.74°±4.7°,32.52°±2.5°),第2腰椎(33.78°±4.6°,31.01°±2.9°),第3腰椎(35.10°±5.2°,33.26°±3.6°),除第2腰椎外,男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通道距离为7.18~24.2 mm,从第1腰椎到第3腰椎逐渐增大,男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椎弓根外入路易达到目标点,安全性高,该技术便于掌握,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