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TR-Band止血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范珊

    目的 比较桡动脉穿刺术后传统绷带和TR-Band止血器压迫方法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我院经桡动脉途径进行PCI的患者580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按照包扎方法分为绷带组(290例)和TR-Band止血器组(290例),观察两组的止血成功率、压迫止血总时间、包扎止血操作时间、远端肿胀消退时间、术后2d内出血、轻度皮下淤血、压迫后指端血氧饱和度,局部皮肤破损坏死、桡动脉闭塞、迷走神经反射、前臂疼痛或压痛情况,术后至出院时间.结果 绷带组有12例一次止血失败,出现出血及渗血,TR-Band止血器组止血全部成功,无术后出血及渗血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8);绷带组操作时间、术后压迫止血总时间、术后远端肿胀消退时间明显比TR-Band止血器组长(P<0.01);绷带组术后2d内出血及轻度皮下淤血发生率较TR-Band止血器组高(P<0.01);两组的术后指端血氧饱和度、前臂疼痛或压痛、术后至出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桡动脉闭塞、迷走神经反射、局部皮肤破损坏死.结论 与传统绷带加压包扎方法相比,TR-Band止血器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止血中的效果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0例临床分析

    作者:宋光耀;李东旺;杨明;李成学;王波涛;李建红;张虹;付林波;王辉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特点和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治疗的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0 例患者中90 例手术成功;10 例未成功,其中6 例改为左桡动脉入路,4 例经右股动脉成功.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8 例,前臂血肿2 例,术后桡动脉闭塞2 例,锁骨下动脉夹层1 例.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损伤小、痛苦小、微创、安全.

  • 止血气囊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李俊勇;王燕午;孙智敏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其恢复快、创伤小、减少卧床时间等优点被广泛接受.但术后止血压迫不当,会出现穿刺部位麻木、青紫、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如何进一步减少术后血管并发症的产生是当务之急[1].

  •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杨胜利;刘惠亮;罗建平;刘英;韩玮;马东星;荆丽敏;魏玉杰;王书同;孟荣英

    目的 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9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经桡动脉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和低分子肝素,替罗非班组加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合终点事件,包括梗死后新出现的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死亡[含血管重建事件:PCI或冠脉搭桥术(cABG)].结果 替罗非班组和时照组患者30 d内复合终点1、复合终点2及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发心肌梗死和死亡单项终点的发生率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再流或慢血流现象的发生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缺血事件的发生,在经桡动脉PCI围术期与肝素、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

  •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作者:夏跃波

    及所受的痛苦得到减少,值得临床推广.目的: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回顾2011年7月到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穿刺的途径不同随机分成评价组和比较组两组,每组43例.评价组实施TRI(经桡动脉径路介入)治疗,比较组实施TFI(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评价组与比较组在X线照射和手术时间、穿刺和手术成功率以及支架置入情况上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在并发症发生情况上,评价组为1例,占2.33%,比较组为13例,占30.2%,评价组明显比比较组低(P<0.05),在手术卧床时间上,评价组可以即刻下床,比较组要卧床5-11h,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治疗冠心病上,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少,手术之后的卧床时间短,从而使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所受的痛苦得到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 2种加压包扎法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局部负性影响的比较

    作者:庄玲丹;吴清

    目的:通过比较2种常用的加压包扎法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Transradial intervention, TRI)术后穿刺局部的负性影响,为选择合适的加压包扎法来减少穿刺局部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所有入选患者TRI术后均即刻拔除动脉鞘管,按方便抽样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0例。 A组采用自粘型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法,B组采用一次性使用桡动脉止血器加压包扎法。分别观察两组加压包扎法穿刺处出血发生率、穿刺处皮下血肿发生率、穿刺处周围皮肤压力伤及穿刺处疼痛程度。结果2种加压包扎法在穿刺处出血发生率方面P值>0.05,无差异;穿刺处皮下血肿发生率一致,无差异;与A组相比较,B组穿刺处周围皮肤发红、瘀斑和水疱发生率明显减少,P值分别为<0.005、<0.025、<0.005,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与A组相比较,B组无痛及轻微疼痛发生率降低,但中等疼痛和强烈疼痛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值分别为<0.005、<0.005、>0.05、>0.1。结论一次性使用桡动脉止血器加压包扎法对穿刺局部的负性影响小于自粘型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法。

  • 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术肢血肿、肿胀的观察

    作者:王玉宝;江宏飞;许骄阳;温红梅

    目的 总结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I)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42例TRI术后发生术肢血肿、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2例患者中发生前臂血肿5例(11.9%),其中3例由于导丝损伤小分支血管,2例由于桡动脉痉挛,拔出导管或鞘管时损伤血管内皮.术肢肿胀37例(88.1%),其中19例与术程较长、肝素用量加大,止血器压力过大、压迫时间延长有关;12例因桡动脉血管细小、痉挛,多次、多部位穿刺,止血器压迫桡动脉鞘管穿刺点及其他穿刺点渗血引起;4例与术后患者过早活动术肢不当有关;2例与止血器压迫位置不当引起.所有TRI术后术肢血肿、肿胀患者均予以恰当处理,未发生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均康复出院.结论 熟练的桡动脉穿刺技术、严格的手术操作流程及认真的术后护理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TRI术后术肢血肿、肿胀的发生.

  • 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球囊保护边支技术可行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爱琴;郑海军;杨长宝;曾辉;晋辉;朱艳霞;刘海波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PCI)球囊保护冠脉边支技术采用桡动脉径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桡动脉径路对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43例冠心痛患者43处真性分叉病变(边支开口为局限病变,内径2.0~2.5 mm)行主支支架外侧球囊保护冠脉边支操作技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成功,无中转股动脉径路,技术成功率100%.穿刺处恢复良好,无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结论 桡动脉径路行冠脉分叉病变球囊保护冠脉边支技术可行、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 应用利多卡因外擦导管减少桡动脉痉挛的临床观察

    作者:沈迎;朱天奇;张奇;张瑞岩;沈卫峰

    目的:桡动脉痉挛是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造影(CAG)和(或)介入治疗(PCI)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旨在观察应用利多卡因外擦动脉鞘和造影导管,减少桡动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连续237例接受经桡动脉路径CAG/PCI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动脉鞘和造影/导引导管插入前应用2%利多卡因溶液(118例,利多卡因组)或0.9%氯化钠溶液(119例,对照组)外擦其表面.主要观察终点:严重桡动脉痉挛(导管推进或操作困难并伴前臂疼痛、桡动脉造影示管腔内径狭窄>70%)发生率.次要终点:前臂出血或血肿、患者不适程度以及操作成功率.结果:利多卡因组5例(4.2%)和对照组16例(13.4%)发生严重桡动脉痉挛(P=0.013);利多卡因组中无一例发生前臂出血或血肿,但对照组中3例前臂轻度出血(表现为造影剂外渗)和1例局部血肿形成,均经局部加压包扎后好转;利多卡因组因疼痛引起的重度不适减少;两组CAG/PCI均成功.结论:CAG/PCI时,应用2%利多卡因溶液外擦动脉鞘和造影/导引导管可能是一种减少严重桡动脉痉挛及其相关并发症的简易方法.

  • 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吕磊

    目的 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接受紧急PCI术治疗,常规治疗组患者接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等常规的临床治疗,替罗非班组患者在以上常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进行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替罗非班组患者在梗死后心绞痛及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5),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紧急PCI术中使用盐酸替罗非班进行联合治疗,能降低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且出血事件发生率没有增加.

  • 皮下注射硝酸甘油预防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术后桡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

    作者:陈武奇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刺前加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预防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TRA)或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TRI)术后桡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 选取TRA和TRI治疗的患者1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99)和对照组(n=96),观察组桡动脉穿刺前用硝酸甘油500 μg溶于生理盐水共0.5 ml皮下注射;对照组桡动脉穿刺前用生理盐水0.5 ml皮下注射.两组均于术毕拔出桡动脉鞘管后使用桡动脉止血器压迫止血.术后1d、3周、4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桡动脉触诊,观察患者术侧桡动脉闭塞、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 术后3周及4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桡动脉闭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心率、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桡动脉穿刺前常规加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预防TRA、TRI术后桡动脉闭塞安全有效.

  • 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临床应用评价

    作者:庞小华;牟华明;杨建军;邵江;张建明;涂雪梅;冯促进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3年5月~2006年5月我院冠心病患者共299例,进行经股动脉或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病例.结果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与经股动脉途径相同,手术时间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并发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低于后者.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如无禁忌证PCI手术宜常规采用经桡动脉途径.

  • 急性冠脉综合征经桡动脉路径介入诊治围术期的护理

    作者:路平;吴光航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介入诊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可行性及重要性.方法:选择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s试验正常患者,常规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CAG)或术后6小时(PCI)拔除鞘管,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做好常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外,实施有针对性预见性护理.预见其潜在并发症,采取相应护理对策.结果:术中2例桡动脉痉挛,应用硝酸甘油后缓解;术后1例出现皮下血肿,2例皮下瘀斑,其余患者无穿刺部位出血、渗血及皮下血肿;无桡动脉闭塞等发生;平均住院3~7天.结论:高质量围手术期护理,尤其实施有针对性预见性护理是提高经桡动脉介入诊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重要部分和保证.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