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论针灸治疗量控制原则

    作者:侯书伟

    从临床角度对针灸治疗理论及实践进行探讨、总结,提出并论述了针灸治疗量控制三大原则,即因人施量:依据患者对针灸敏感度个体差异,将其分为异敏、超敏、常敏、正常、迟钝、超迟钝6种体质类型,作为针灸治疗量控制的基本依据;因病施量:根据患者所患病种、病期(疾病所处阶段)、"病变"(疾病变化情况)调控针灸治疗量;因医施量:依据医者针灸技术特点、施医时间(季节、温度、患者即刻状态等)、所用疗法等调控针灸治疗量.认为治疗适量是针灸临床获得佳疗效的根本原则.

  • 针刺量学研究中针刺指力的思考

    作者:王亚静;刘健;樊小农;孟智宏;王舒

    针刺指力作为贯穿整个针刺操作过程的重要环节,在针刺量学研究中开展针刺指力相关的量学研究非常必要.笔者检索了近20年来针刺指力和针刺作用力相关文献,发现虽然在针刺指力研究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探索,但比较零散,缺乏深入的研究,仍属于针刺量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应提高针灸界对针刺指力研究的重视程度,加强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加强针刺指力相关测量仪器的研制,扩大其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应用,以便更好更快地推进针灸的现代化及国际化进程.

  • 针刺与运动疗法不同干预次序组合对卒中偏瘫患者即时SEP波幅的影响

    作者:黄冬娥;吴强;林忠荣;林栋;申芳芳;刘建忠

    目的:观察不同疗法间干预次序组合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卒中偏瘫康复期患者分为先电针患侧曲池合谷、后Bobath握手上举运动组,先Bobath握手上举运动、后电针患侧曲池合谷组,记录并比较患侧半球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单纯电针或运动都能提升患侧SEP波幅,与针刺或运动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且二者之间的升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②先针刺后运动组或先运动后针刺组不仅与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这两组间的波幅差值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期,电针及运动疗法均可即刻改善患侧SEP,但电针及运动疗法二者不同干预次序的组合对患侧SEP的影响不同,以先针刺后运动组合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改善更有利.

  • 针刺提插和捻转手法运针频率在得气与非得气状态的差异

    作者:丁光宏;沈雪勇;戴建华;刘辉;王彩虹;魏建子;姚伟;李信安

    目的:通过实时定量检测手段和频谱分析方法得到了临床常用6种针刺手法的运针主频率.方法:采用笔者研制的临床针灸针体实时受力监测系统,分别检测了在人活体和新鲜猪肉上运用提插和捻转等6种手法时针体的受力状况.结果:在人体曲池穴上运用这些基本针刺手法的主频率参数较为集中,范围为0.60~1.80 Hz,平均值约为1.20 Hz.补法与泻法在主频率上有较大的差异.在人体上的主频率平均值约为1.20 Hz,在猪肉上的仅为0.50 Hz左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20 Hz这个频率平均值,可以认为是一个有规律的得气指标和参数.

  • 间生态学说与针刺有效刺激量、补泻、时间及疗程

    作者:龚彪;李长清;杨里

    间生态学说清楚地阐述了刺激的变化过程,即均等相、反常相和抑制相,它能很清楚地说明有效刺激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刺激的补泻与疗程的设定,即有效刺激量大为泻法,有效刺激量小为补法.在临床具体应用中,对于虚证、慢性病,针刺有效刺激强度宜小,留针宜20~30分钟;对于实证、急性病,针刺的有效刺激强度宜大,留针时间宜延长.在针刺治疗时,穴位应当分组轮流交替应用和设定疗程间隔.

  • 不同电针刺激频率对脑卒中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的影响

    作者:欧阳钢;贾少微;王凡;石宇;高宙

    目的:寻找治疗脑卒中的适宜电针刺激频率.方法:47例脑卒中患者电针头皮运动区,根据其频率分为2 Hz、2/15 Hz、100 Hz组,应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观察3组患者电针前和电针中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的变化.结果:三种不同的电针刺激频率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局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活动,2/15 Hz和100 Hz组较2 Hz组为强.结论:在刺激强度固定的条件下,2/15 Hz、100 Hz的刺激频率治疗脑卒中疗效较好.

  • 不同频率电针对顽固性网球肘患者疗效的影响

    作者:粟漩;巫祖强;曹雪梅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的电针对顽固性网球肘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将85例顽固性网球肘患者随机分为疏密波组(44例)、连续波组(41例).两组取穴相同,主穴为患部痛点,分别采取连续波或疏密波电针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评价两组疗效.结果:疏密波组有效率为84.1%,连续波组为8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疏密波组治愈率为56.8%,明显优于连续波组的31.7%(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两组之间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疏密渡组的症状改善优于连续波组.结论:疏密波电针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疗效优于连续波电针,是一种优化的治疗顽固性网球肘的电针治疗方案.

  • 不同强弱刺激对痛痹患者肢体血流图的影响

    作者:王晓燕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针刺刺激量对痛痹患者肢体血流图的影响.方法:选择以寒邪为主的下肢痛痹病人41例,在患肢悬钟针刺得气后行捻转手法,通过同一病人强、弱刺激后观察患侧肢体血流图,计算波幅值以做比较.结果:强刺激针后使波幅下降,弱刺激针后使波幅上升.结论:不同刺激量可以引起患肢血管舒缩机能截然不同的规律性反应.

  • 也谈针刺补泻定量化

    作者:叶德宝

    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参照《内经》、《难经》以及其它古籍的宗旨,对目前临床上争论较多的有关针刺补泻定量化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针刺的补泻是有一定的量化标准的,针感既能体现机体内的邪正虚实,也是影响针刺补泻的基本的因素.针感的调节(通过一定的针刺术式)是实现针刺补泻的手段,而针感的变化则是针刺补泻的量化标准.

  • 电针不同穴位、频率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观察

    作者:于天源;张露芬;孙承琳;唐丽亭;刘春梅;马惠芳;孙丽萍;任秀君

    目的:研究电针的不同频率作用于不同穴位时,在保护胃粘膜效应上的差别.方法:利用正交实验设计安排实验并进行统计.结果和结论:同一穴位对于不同的指标(U、SOD、MDA)有不同的调整作用,不同的刺激量对于各指标的调整结果亦不相同,"足三里"在保护胃粘膜方面的作用更强.

  • 论面瘫针灸治疗量的控制

    作者:侯书伟;张昌云;王长春

    探讨周围性面瘫(以下简称面瘫)针灸治疗量控制规律:①面瘫早期:穴定量恒,治疗取穴宜少、疗法宜简、针灸治疗量宜小且基本恒定;②面瘫中期:穴增量增,治疗取穴渐增、疗法渐增、针灸治疗量渐增并在一定时间段内达到峰值且维持峰值时间恰当;③面瘫后期:穴增量减,治疗取穴继增、疗法渐减、针灸治疗量渐减并在一定时间段内达到“谷点”;④面瘫后遗症期:穴变量微,治疗取穴以症显局部为主、疗法宜单一、针灸治疗量宜微小.认为遵循面瘫临证治疗量控制规律方可获得佳疗效.

  • 论针灸治疗量

    作者:侯书伟;李永春

    本文从临床角度对针灸治疗理论及实践进行了探讨、总结,提出并论述了针灸治疗量诸概念:治疗总量、单位治疗量、即刻治疗量、治疗超量、治疗量不及、治疗量测试,简述了针灸治疗量的基本构成元素,即针刺、艾灸、拔罐、穴位注射、电针等.认为针灸治疗量控制得当是临床获得佳疗效的根本保证,临床取效的关键在于针刺手法正确、处方配穴合理、针灸诸疗法组合适宜、治疗量分配变化与病情变化保持同步等,并应避免治疗超量或不及.

  • 定量描述针刺刺激量及其效应的规则

    作者:屠健如

    目前对针感的定量性描述方法尚欠完善,阻碍了针刺量效关系的深入研究.根据既往针刺定量研究中的成果及临床经验,笔者提出了针刺刺激量的定量描述规则(M-QNS),并设计了简要的针刺刺激量-效应调查表(F-QNS-E),M-QNS规则和F-QNS-E表均可用于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和针灸临床.

  •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及核心

    作者:卞金玲;张春红

    介绍了石学敏院士率先提出的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即作用力的方向是决定补和泻的重要因素之一;捻转补泻与作用力的大小有直接关系;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所持续时间的佳参数为每个穴位操作1~3分钟;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佳参数为3~6小时等四大要素.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 对刺法量学要素的商榷

    作者:杨光

    为了避免针灸学的量学研究背离中医学的原则和精神,指出新版中医专业针灸学教材中提出的关于针灸操作的量学要素的一些不妥之处.认为针灸的刺激强度不是一个机械的规定,而是应该根据不同个体对针灸的反应性来定,要"因人制宜";针刺的间隔时间,不应根据西医学的个别指标来定,要重视历史的经验,考虑到临床的可行性.指出针灸学的量学问题是一个复杂而牵涉面广的课题,要花大力气研究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从手法歧义看补泻手法的实质

    作者:吴强;靳瑞

    从补泻手法的歧义、矛盾及临床实际应用看出,补泻手法虽然是调节刺激量值的手段之一,但与补泻效应无对应关系.古人对手法的误解并已将手法神化,使后人的研究不能摆脱强调具体招式,这是补泻手法研究多年来无重大进展的根本原因.补泻效应的产生是医者的刺激量值与惠者的感应量值相匹配的结果.医者的刺激量值段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应将注意力集中到探寻患者的感应量值上,并建立患者个人的、客观的感应量值体系可能才是研究针灸补泻的理性途径

  • 疼痛患者对针灸信任度与针灸疗效关系的观察

    作者:许培昌;李达良

    目的:初步了解针灸治疗疼痛的疗效是否受病人对针灸的信任度影响.方法:共观察15例疼痛患者.以直观模拟标尺法让患者自我评价自己对针灸疗效的信任度(信任度VAS)以及疼痛程度(疼痛度VAS).记录针灸治疗前后患者的疼痛度VAS分数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结果:治疗后疼痛度VAS平均降低(3.3±2.8)分(P<0.05).患者的信任度VAS与其针灸治疗前后疼痛度VAS的变化率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R=0.462,P=0.083).结论:初步结果表明,疼痛患者对针灸的信任度与临床疗效之间无明显相关.

  • 电针刺激量量化方案探讨

    作者:王频;杨华元;胡银娥

    研究针灸刺激量、电针刺激量、电针刺激强度的定义域及相关影响因素,探讨电针刺激量量化方案.通过对电针标准化工作的回顾,总结了目前电针应用状况和临床对照研究中刺激量量化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针灸刺激量的不同见解和理解误区,分析了针灸刺激量、电针刺激量、电针刺激强度的定义域及相关影响因素.经技术分析,推导出电针脉冲能量、电针刺激强度、电针刺激量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提出的电针刺激量量化的几种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强.

  • 流行性感冒风热证中药剂量-效应关系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作者:刘志国;刘丽;李国勤;李磊;金在艳;赵婷;胡镜清;边永君

    目的:以金花清感颗粒为代表方评价治疗流行性感冒风热犯肺证中药的临床合适剂量.方法:在6个中心选取流感风热犯肺证患者,随机给予金花清感颗粒高剂量、常规剂量或安慰剂治疗5d,进行双盲对照评价.结果:观察有效病例136例,统计显示金花清感颗粒常规剂量组(n=45)的退热时间短于安慰剂组(n=47);中医综合疗效在用药3d、5d后常规剂量组都优于安慰剂组;高剂量组(n=44)疗效与常规剂量组近似,在部分疗效指标方面略差.3组间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金花清感颗粒所推荐的常规剂量是其合适剂量,增大剂量并不提高疗效.

  • 长期饮酒对异丙酚抑制患者喉罩插管反应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的影响

    作者:梁超;陈嘉生

    目的:评价长期饮酒对异丙酚抑制惠者喉罩插菅反应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Cp50)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腔镜手术患者50例,ASAl或Ⅱ级,年龄20-50岁,体重指数≤30kg/m2,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饮酒组,每组25例.靶控输注异丙酚行麻醉诱导,对照组和饮酒组初始血浆靶浓度分别为3.0、4.0μg/ml,当血浆靶浓度与效应室靶浓度达平衡时置入喉罩.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对照组和饮酒组组异丙酚各相邻血浆靶浓度比值分别为1.3和1.2.发生喉罩插管反应的标准:置入喉罩时患者出现作呕、呛咳和/或肢体反应.0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异丙酚抑制食管引流型喉罩插管反应的cp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饮酒组异丙酚抑制喉罩插管反应的Cp50及其95%可信区间4.51(4.27-5.31)μg/ml,对照组异丙酚抑制喉罩插管反应的Cp50及其95%可信区间为2.73(2.35~3.77)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抑制患者喉罩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靶血浆浓度在饮酒的病人中是增高的.

548 条记录 2/28 页 « 12345678...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