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治疗真性延髓麻痹90例临床观察

    作者:高维滨;盛国滨;姚凤珍;高金立;李晓宁;时佰胜;冯晶

    将病人分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治疗组再加用针刺颈项部腧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χ2=44.28,P<0.005).吞咽语言功能变化,两组间疗后提高三级以上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本组病例表明,年龄小、病程短、合并症少则疗效高.

  • 早期应用通腑针刺法治疗脑卒中疗效观察

    作者:宋京英;翟素萍;申玮红

    目的:观察发病早期(24~48小时)应用通腑针刺法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早期通腑针刺治疗组及发病1周后常规针刺(包括头针和体针)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腑针刺法的早期应用能显著地提高脑卒中的疗效.

  • 针刺治疗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疗效研究

    作者:赵建国;傅立新;李岩;高淑红;赵红;石学敏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针刺对照组各54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及心电图检查.结果:针刺治疗组对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及心电图的改善优于针刺对照组.结论:针刺内关、水沟等穴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引发的心脏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针刺促进脑卒中急性期神经功能康复临床观察

    作者:吴秀玲;邹倩;蔡定均;唐勇;赵征宇;曾宪容;廖方正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有效性.方法:选择104例连续住院患者,并等量随机分成两组.针刺选百会、三阴交、太溪、血海、丰隆、足三里及配穴治疗,每周5次,平均3~4周.定期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ES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进行评定.结果:两组MESSS的积分变化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Barthel Index量表积分变化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残损水平针刺疗效明显,在残疾水平即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可能有改善.

  • 针刺激增即时SPECT脑显像识别脑血管病存活脑组织的研究

    作者:郭松鹏;路建平;韩晓玲;冯志徐;张奇亮;李书英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增即时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脑显像显示出的放射性填充病灶(RFA)与临床神经功能的相关关系,为判定存活脑组织(SCI)提供依据.方法:测定双侧腧穴电针刺激增后99mTc-ECD-SPECT脑显像的RFA的容积激增率(RIV).然后进行以电针刺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按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变化,计算神经功能恢复率(RNR).结果:37例患者的RNR>18%,其RIV与RNR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31,P<0.01);有35例42处RFA与恢复的神经功能之间存在定量、定位关系,被判定为SCT阳性.该技术识别SCI的敏感性为94.59%,特异性为70.00%,阳性预测值为83.33%.结论:电针刺可即时激增RFA区域SCT的兴奋性,增加其对99mTc-ECD的摄取.针剌后二次SPECT脑显像可定性、定位、定量显示CVD患者脑内散在的SCT.

  • 针刺对脑-心卒中患者血中内皮素、一氧化氮含量影响的动态观察

    作者:傅立新;赵建国;赵红;高淑红;王伟志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的机制,观察不同腧穴组方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针刺观察组50例,针刺对照组50例.观察治疗前、后2周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血浆ET、血清NO含量的变化.结果: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血浆ET、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针刺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血浆ET、血清NO含量明显降低,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可良性调整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血中ET、NO水平,维持神经内分泌体液平衡,保护受损心肌,并且不同的选穴组方,其疗效有显著的差异.

  • 不同电针刺激频率对脑卒中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的影响

    作者:欧阳钢;贾少微;王凡;石宇;高宙

    目的:寻找治疗脑卒中的适宜电针刺激频率.方法:47例脑卒中患者电针头皮运动区,根据其频率分为2 Hz、2/15 Hz、100 Hz组,应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观察3组患者电针前和电针中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的变化.结果:三种不同的电针刺激频率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局部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功能活动,2/15 Hz和100 Hz组较2 Hz组为强.结论:在刺激强度固定的条件下,2/15 Hz、100 Hz的刺激频率治疗脑卒中疗效较好.

  • 针刺颅骨缝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应用解剖

    作者:俞昌德;吴炳煌;陈跃;刘凯;陈旭军;张谷风

    目的:为针刺颅骨缝治疗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实用表面解剖数据.方法:用等分规、量角规、卷尺、卡尺等测量器对29颗成年正常完整干燥颅骨标本的矢状缝(L1)、冠状缝(L2)、人字缝(L3)、翼颞部骨缝(L4~L6)骨性固定标志间距离、夹角(α角、β角)进行观测.结果:L1为10.46=0.90 cm,L2为12.03±0.91 cm,L3为6.73±0.72 cm,L4为2.71±0.41 cm,L5为6.09=0.42 cm,L6为9.66±0.99 cm,α角左18.93±4.02度,右17.41±4.06度;β角111.10±9.92度.结论:观测颅骨缝所得数据的同身寸简化法,准确、实用,可供临床头针治疗参考.

  • 试论现代针灸治疗中风临床研究的新思路

    作者:徐光;贾少微;王凡

    回顾了国内外针灸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了目前针刺治疗中风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我国针刺治疗中风临床研究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作了初步探讨.

  • 流星针法刺新奇穴治疗脑血管病举隅

    作者:刘全让;王宗勤;蒲蓉

    笔者在临床上发展运用著名针灸老专家李仲愚教授传授的奇穴疗法,并独创"流星针法",治疗脑血管系统疑难病症取得满意疗效,兹举隅报道如下.

  • 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肌酶谱变化及针刺干预效果

    作者:吴敬;傅立新;赵红;高淑红;王伟志;张建立;李萍;赵建国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病变性质、部位与心肌酶谱变化的关系,并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①于2000-11/2003-02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6例,纳入急性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108例,脑梗死患者72例,脑出血患者36例.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随机将脑卒中后心脏损伤患者108例分为2组:针刺观察组和针刺对照组,每组54例.另选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50人为健康对照组,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两组在常规治疗同时配合针刺治疗,针刺观察组以"醒脑开窍、清心通络"针刺为法,取穴以阴经穴、督脉穴为主,取穴:内关、人中、人迎、三阴交、风池、极泉、尺泽、合谷、委中.且针刺操作严格遵循手法量学标准进行;针刺对照组沿用传统"风取三阳"、"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取穴:神门、通里、膻中、间使、血海、肩髑、曲池、环跳、阳陵泉、昆仑,随证补泻.两组均从入院当天至第7天进行针刺干预,1次/d,施术后留针30 min.③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针刺观察组、针刺对照组新发病及治疗1周后及健康对照组的肌酸肌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活力.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脑卒中后心脏损伤患者108例和健康者5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出血患者心肌酶活力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心肌酶谱中仅肌酸激酶活力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出血患者肌酸肌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活力明显高于脑梗死患者(P<0.01).②左侧基底核、丘脑卒中患者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活力明显高于右侧(P<0.01);脑干卒中患者的肌酸肌酶及其同工酶活力明显高于除右侧基底核、丘脑外的其他部位(P<0.01).③治疗前针刺观察组和针刺对照组心肌酶活力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针刺观察组治疗1周后心肌酶活力明显低于治疗前和针刺对照组治疗1周后(P<0.05,0.01),针刺对照组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仅肌酸激酶同工酶活力下降(P<0.01).结论:①急性脑卒中可导致心肌酶谱异常,脑出血患者心肌损伤程度较脑梗死患者严重,脑干及左侧基底核、丘脑的卒中易导致心肌损伤.②针刺对急性脑卒中引发的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以"醒脑开窍、清心通络"为原则,取穴以阴经穴、督脉穴为主的的针刺方法作用效果优于以传统"风取三阳"、"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为指导的针刺方法.

  • 脑卒中重症监护患者应用针刺早期干预的效应

    作者:刘孔江

    目的:探讨在卒中单元治疗模式中,对脑卒中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早期介入针刺的作用.方法:自1999-12在南京市中医院开展脑卒中重症监护病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针对该病的主证和并发症分别选取不同的穴位,采用早期介入针刺治疗.结果:早期针刺介入能够改善脑的氧代谢和脑血流的增强以及血糖的供应增加,保护中枢神经元,减少脑神经元的凋亡;能治疗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并能及时处理脑卒中后呃逆症、吞咽障碍、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和尿便障碍等并发症. 结论:在脑卒中重症监护病房内早期介入针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互补,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

  • 头针治疗脑卒中对相关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作者:张红星;周利;张唐法

    目的:观察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治疗脑卒中的疗效,以及对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①选择2000-05/2005-06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28例.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按编码随机抽取方法分为2组:头针组66例和体针组62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5人为正常对照组,均对检测指标知情同意.②头针组:取健侧顶颞前斜线(前神聪至悬厘)、顶颢后斜线(百会至曲鬓),从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从上至下连刺3针,针尖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指下感到阻力减少时使针与头皮平行,刺入1.0~1.5寸,然后快速连续捻转,捻针速度保持在220次/min左右,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隔5 min捻针1次,每次两三分钟,留针期间需配合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体针组:选穴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8~10个穴位,用3.3~13.3寸毫针刺入,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隔5 min行针1次.2组治疗均1次/d,6次1个疗程;疗程间隔1 d,连续治疗4个疗程.③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标准判定2组治疗4个疗程后疗效.④于治疗前1 d和治疗4个疗程后采用中国天津天美公司生产的LBY-N6型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水平.⑤等级资料差异比较采用Ridit分析,组间比较u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头针组资料不完整患者36例未进入结果分析,终进入结果分析头针组30例,体针组62例,正常对照组15人.①头针组与体针组疗效差异不明显(u=1.77,P>0.05).②头针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变率、血浆高切变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还原黏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156~1.783,P<0.05~0.01);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2.240,P<0.05).③头针治疗后,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2.473~3.158,P<0.05~0.01),载脂蛋白A/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2.154,P<0.05).④头针组治疗前血浆中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7.345,P<0.01);头针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5.943,P<0.01).结论:①头针治疗脑卒中疗效较好,且与体针治疗效果相当.②头针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脂类代谢异常、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

  • 眼针治疗脑卒中瘫痪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作者:侯本赤;田维柱

    综述了近10年眼针治疗脑卒中瘫痪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认为眼针治疗脑卒中瘫痪即刻效应肯定,疗效确切,应早期介入,且与其他疗法配合疗效更好,眼针与体针对脑梗死偏瘫疗效比较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对脑出血所致偏瘫眼针、体针、关针疗效是相近的,并对眼针治疗脑卒中瘫痪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

  • 头体针与眼针结合治疗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

    作者:相永梅

    目的探讨头体针与眼针相结合、分三步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均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神志正常,处于恢复期,无视网膜下腔出血.将86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单用体针疗法,治疗组应用头体针与眼针相结合治疗,观察两组偏瘫恢复情况和疗效.结果治疗组43例,基本恢复19例,显著进步20例,进步3例,无变化1例;对照组43例,基本恢复8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15例,无变化9例.治疗后治疗组偏瘫水平在上肢、下肢、指瘫方面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与眼针结合对瘫痪肢体功能恢复作用明显好于传统针法.

  • 头针、体针和颞三针交替使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肌力

    作者:曾祥龙

    采用头针、体针和颞三针交替治疗287例脑卒中患者,一般体针法治疗6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疗效比较.发现采用颞三针、头针和体针交替治疗脑卒中其疗效明显优越于纯体针疗法,三针交替治疗是临床治疗脑卒中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效果分析

    作者:张景凤

    目的观察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治疗效果及对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从353例脑卒中患者中选择合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129例,分为针灸治疗组89例,多塞平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舒神开郁、调畅气机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前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评分平均为(19.35±4.33)分,治疗后HAMD总评分平均为(11.12±5.45)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1.154 3,P<0.01),其中临床治愈24例,显效26例,有效3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1.0%.对照组,治疗前HAMD总评分平均为(20.02±4.87)分,治疗后HAMD总评分平均为(15.63±6.79)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322 8,P<0.01).其中临床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MBI,FMA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3.599 9,24.2105,P<0.01;t=12.049 1,8.638 5,P<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1.193 0,P<0.01).结论针刺疗法与多塞平均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且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但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多塞平治疗组.

  • 针刺阳明经腧穴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张丹莉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2000-09/2003-09丹东市中医院收治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给予针刺阳明经腧穴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用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Fugl-Meyer和修订Barthel指数评估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82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两组运动功能恢复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提高,上肢治疗后运动功能得分治疗组为(32.8±7.5)分,对照组为(28.5±7.6)分(t=2.57,P<0.05);下肢治疗后运动功能得分治疗组为(35.2±7.2)分,对照组为(24.5±7.5)分(t=6.59,P<0.01).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也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58.8±10.1)分,远大于对照组(44.6±9.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46,P<0.01).结论两组评分对照说明针刺阳明经腧穴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 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

    作者:孙连军

    为探讨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后 3个月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 ADL)能力的影响 ,对 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沈阳地区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病区分成治疗组 20例和对照组 20例,治疗组给予针灸加康复训治疗 ,对照组单用康复训练治疗. 3个月后分别评价运动功能 (FMA) 和 ADL能力,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好转,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恢复得更好.

  • 咽喉部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

    作者:赵伟

    为探讨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方法.将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60例按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配合咽喉部电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内科常规治疗.经过20 d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7%,明显好于对照组73%.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