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DIACAM单光子ECT的DTPS板维修及电源组件代换

    作者:刘长国

    SIEMENS DIACAM单光子ECT,是德国西门子公司于90年代早中期推出的产品,在国内ECT市场占有较高比例.由于大多数机器使用都在10年左右,故障率也不断增多,相继进入维修期,又由于出厂时间较久,一些配件也比较紧缺,价格昂贵,且订货周期较长.我们根据机器的故障作了维修和组件更换,现介绍如下,以利于交流和探讨.

  • 西门子MEVATRON电子直线加速器Check#2故障检修

    作者:陶金柱;吴钟权

    我院于1996年初购进西门子电子直线加速器,单光子6MV,6档电子线5~14MeV.现将软件故障Check#2排除方法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

  • 多功能光度仪的使用与故障维修

    作者:罗湘建

    化学发光检测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检测模式可分为单光子检测仪和微孔板光度仪.

  • SPECT显像剂注射质量和剂量准确性的对比研究

    作者:龚朝琼

    目的 研究和探讨三种注射方法对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检查(SPECT)显像剂注射质量和剂量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这次研究选取该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月使用SPECT显像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甲乙丙三组,甲组采用头皮针注射法,乙组采用传统的直接注射法,丙组采用改良直接注射法,99mTc-标记化合物[1],对三组注射器内残留的放射性物质进行测量.将所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三种注射方法使用后残留物的放射性强度以及活度具有显著差异(P<0.01),传统直接注射法的放射性活度高,头皮针注射法的放射性活度低;乙丙两组直接注射法出现血管外漏的概率明显高于头皮针注射法,而传统直接注射法与改良直接注射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 头皮针注射法在残留物的放射性活度以及血管外漏率上具有显著优势,其注射质量和剂量准确性都较高.

  • 18PDG PET/CT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9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

    作者:赵鸿鹰;王宇;赵鸿雁;徐建军;江荣科

    目的:探讨18F标记的2.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18PDG PET/CT)在接受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了我院2005.5-2007.5月收治的9例接受了R-CHOP方案治疗且接受TPET/CT评价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ET/CT对这9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评价情况,以及对治疗的指导价值.结论:PET/CT比常规方法更有能准确、有效地对DLBCL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对DLBCL进一步治疗的决策及患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 新的放射治疗设备——赛博刀(CyberKnife)介绍

    作者:杨树欣

    赛博刀是新型的大型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它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导向,自动跟踪靶区,无须使用固定头架或体架,其精确放疗的良好疗效,为临床治疗肿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赛博刀(Cyberknife)系统是利用一台具有6个自由度的机械手系统,将一台6兆伏的单光子直线加速器抓在机械手中,在肿瘤处放置金属标志,在X线的定位系统的引导下,从非共面的不同角度照射肿瘤.

  • 吸烟对男性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韩乙庭;须许

    为探讨吸烟对男性骨密度的影响,我们用单光子骨矿分析仪测量了145例30~50岁吸烟男性的骨密度和112例同年龄不吸烟男性的骨密度,报告如下.

  • 咸阳正常成年人骨矿物含量调查

    作者:韩德智

    用单光子法调查分析302例咸阳汉族正常成年人骨矿物含量,报告如下.

  • 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关节置换感染翻修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徐鸿尧;赵建宁;包倪荣

    目的:评价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全身骨扫描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次关节翻修术前感染控制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初次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患者,其中男34例,女28例;年龄65~74岁,平均68.8岁.手术前行ECT骨扫描、血沉、C-反应蛋白检查,根据结果做出判断,ECT与C-反应蛋白、血沉两者之一阳性,可判定为感染,任意两项阴性即认为感染已排除.同时将结果与“金标准”术中行组织冰冻切片检查进行对比.结果:ECT骨扫描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5.0%,88.9%及87.1%;ESR分别为50.0%,72.2%及69.4%;CRP分别为62.5%,81.5%及79.0%;3种方法联合检测分别为87.5%,96.3%及95.2%.结论:ECT骨扫描在排除感染方面较血沉、C-反应蛋白更准确、灵敏,三者联合应用时可提高关节翻修术前感染的排除诊断,值得推广和应用.

  • 体内18F-FDG循经迁移线的三维断层及透视观察

    作者:陈英茂;田嘉禾;何义杰;张锦明;邵明哲;祝总骧;徐瑞民

    目的:实现示踪剂循经迁移线的三维断层及透视观察.方法:志愿者下巨虚穴位点注18F-FDG,PET采集腿部透射及发射图像,对透射及发射图像进行融合并重建融合后的透视图.结果:融合后的三维断层图,实现了循经迁移线的空间定位显示,但无法看到完整的循经迁移线,只是断续线段;重建的透视图实现了从各个方向直观观察完整循经迁移线及其在体内走行位置,并可立体旋转显示.结论:图像融合后的透视图实现了循经迁移线的立体透视显示.

  • 针刺激增即时SPECT脑显像识别脑血管病存活脑组织的研究

    作者:郭松鹏;路建平;韩晓玲;冯志徐;张奇亮;李书英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增即时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脑显像显示出的放射性填充病灶(RFA)与临床神经功能的相关关系,为判定存活脑组织(SCI)提供依据.方法:测定双侧腧穴电针刺激增后99mTc-ECD-SPECT脑显像的RFA的容积激增率(RIV).然后进行以电针刺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按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变化,计算神经功能恢复率(RNR).结果:37例患者的RNR>18%,其RIV与RNR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31,P<0.01);有35例42处RFA与恢复的神经功能之间存在定量、定位关系,被判定为SCT阳性.该技术识别SCI的敏感性为94.59%,特异性为70.00%,阳性预测值为83.33%.结论:电针刺可即时激增RFA区域SCT的兴奋性,增加其对99mTc-ECD的摄取.针剌后二次SPECT脑显像可定性、定位、定量显示CVD患者脑内散在的SCT.

  • 头电针对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区DAT显像影响

    作者:姜雪梅;黄泳;李东江;唐安戊;王升旭;卓鹰;李求实;陈静;高彦平

    目的:运用SPECT技术探讨头电针治疗帕金森病(PD)的机理.方法:5例PD患者均接受顶颞前斜线(MS 6),额旁3线(MS 4),顶旁1线(MS 8),顶旁2线(MS 9),枕下旁线(MS 14)的电针治疗,单侧病变针对侧,双侧病变针双侧.治疗前后分别行99mTc-TRODAT-1 SPECT显像,利用感兴趣区(ROI)测定纹状体/枕叶(ST/OC)的比值,分析纹状体区的多巴胺转运体(DAT)活性.结果:治疗前后发病同侧ST/OC分别是1.19±0.15和1.24±0.31,而对侧分别是0.90±0.12和0.95±0.25,治疗后均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电针可以减少PD患者纹状体区DAT的丢失,改善纹状体区DAT的活性.

  • 应用SPECT研究头皮穴区局部浸润麻醉后对电针信号传导的影响

    作者:王凡;郭长春;贾少微

    目的:探讨和验证腧穴和神经系统的关系.方法:选择头皮运动区上1/5和中2/5处针刺,观察1小时之内连续接受针刺前、电针和局部浸润麻醉后电针刺激3次SPECT脑灌注显像.结果:针刺前见双侧大脑皮层、丘脑、基底节和小脑的血流灌注和功能基本对称;当电针头皮运动区时,以对侧丘脑、对侧额叶、对侧顶叶的运动和感觉皮质区增高更为明显;而当局部浸润麻醉后再电针时,对侧丘脑血流灌注和功能下降.定量分析结果和视觉所见相同.结论:①一侧头皮针刺激可以同时改善双侧局部脑血流灌注和功能活动;②研究结果支持头皮针刺信号是通过三叉神经传导径路入脑并发挥效应;③依据SPECT研究结果尚看不出头穴分区与大脑皮层各功能区存在相应的定位关系;④当穴区被局部浸润麻醉后,针刺信号的效应明显减弱或被阻断.

  • 可视化发射CT评价针刺内关、心俞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应

    作者:高宙;胡疏;王志坚;陈清;贾少微

    目的 应用针刺技术结合发射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可视化直观评价电针刺激下心肌血流灌注和功能恢复的效果及对冠心病治疗的临床效应.方法 59例已经确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心肌显像组(简称针刺组)32例,硝酸甘油心肌显像组(简称硝酸甘油组)27例.针刺组常规运动或药物负荷心肌显像后即刻取内关(双侧)、心俞(双侧)2穴位进行30 min电针针刺,针刺频率2/15 Hz,针刺电流强度9~18 mA,在针刺进行至15 min时注射99mTc-MIBI 370 MBq,针刺结束后即刻进行心肌断层显像;硝酸甘油组常规运动或药物高峰时静脉注射99mTc-MIBI 740 MBq 5 min后进行负荷心肌显像,负荷心肌显像完成后,瞩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 mg,5 min后静脉注射99mTc-MIBI 370 MBq,于5 min后显像.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缺血心肌放射性摄取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1);针刺和含服硝酸甘油均可增加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但两者对缺血心肌的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57,P >0.05).结论 应用发射CT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针刺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为冠心病的疗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视化研究方法.

  • 治疗剂量131I SPECT/CT显像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

    作者:程旭;李永军;徐兆强;袁孝军;许昕丹;包丽华

    目的 探讨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30例确诊为骨转移的DTC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3±12.6岁.在口服治疗剂量131I后的80~ 96小时完成131I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结果 30例患者中单发性骨转移8例,多发性骨转移22例.单发性骨转移的病灶分别位于胸骨、颈椎、胸椎、股骨、锁骨、颅骨和肋骨.22例多发骨转移患者的病灶主要位于脊柱、肋骨、胸骨和骨盆骨等.所有患者的SPECT/CT图像上均可见131I异常放射性浓聚,同机CT示24例为骨破坏,1例为成骨性改变,CT结果为阴性者5例.多发骨转移组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明显高于单发骨转移组(P=0.018),两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并无明显差别(P=0.212).结论 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以较好的将代谢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相结合,更好的评价DTC患者的骨转移.

  • 131I SPECT/CT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清甲后的甲状舌管残留

    作者:程旭;李永军;许昕丹;袁孝军;徐兆强;包丽华

    目的 评价131I SPECT/CT判断DTC患者清甲治疗时甲状舌管的存在情况及其对131I治疗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27例以131I清甲为目的DTC术后患者,男29例,女98例,平均年龄39.7±12.8岁,131I治疗前停用左甲状腺素钠3周以上,测得刺激后血清TSH、Tg和TgAb水平,完成颈部99TcmO4-显像,治疗剂量为(384.0±64.3) ×107Bq(103.90±17.37mCi).服131I后72 ~ 96小时内完成颈胸部SPECT/CT融合显像.结果 127例患者中,SPECT/CT显示有甲状舌管残留58例,无甲状舌管残留69例.有或无甲状舌管残留人群的刺激后Tg分别为5.31 pmol/L(3.05~ 14.26 pmol/L和3.58pmol/L(2.15 ~ 7.10 pmol/L),131I治疗剂量分别为(389.0±64.3)×107 Bq (105.17±17.37 mCi)和(381.2±64.8)×107Bq(102.90±17.51 mCi).有或无甲状舌管残留人群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刺激后Tg-Ab和131I治疗剂量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前者的刺激后Tg要明显高于后者(Z=2.435,P=0.015).99mTcO4-显像示甲状舌管残留者42例,无甲状舌管残留者85例;以SPECT/CT结果为诊断标准,则99TcmO4-显像诊断甲状舌管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7.2%、95.7%和82.7%.结论 甲状舌管残留在DTC术后接受131I清甲治疗的人群中较常见,131I SPECT/CT显像有助于判断甲状舌管的残留情况、指导诊疗策略的正确制定.

  • SPECT/CT显像对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意义

    作者:程旭;李永军;徐兆强;袁孝军;许昕丹;包丽华

    目的 探讨131I治疗量SPECT/CT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诊断和分期等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首次接受131I治疗的DTC术后患者,其中男16例,女57例,平均年龄45.7±14.4岁,131I治疗剂量平均为 122.88±34.54 mCi.口服131I后80~96h内完成131I全身显像(RxWBS)和颈胸部131I-SPECT/CT融合显像,分别对颈部、胸部和骨骼等部位进行图像判读并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对于颈部,平面图像示可疑和明确甲状腺残留(残甲)分别为10例和37例,可疑和明确淋巴结转移(LNM)分别为19例和7例.根据131I-SPECT/CT融合图像,颈部明确残甲50例,可疑和明确LNM分别为2例和21例.对于胸部和骨骼等,平面图像示明确和可疑纵膈LNM分别为7例和2例,明确和可疑肺转移分别为8例和1例;131I-SPECT/CT融合图像仅见7例为明确纵膈LNM、9例明确肺转移;两种显像方法均示明确骨转移5例.131I-SPECT/CT融合图像共下调14例患者的临床分期,临床随访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131I-SPECT/CT融合显像与131I全身显像相比能提供额外有价值信息,有助于患者的诊断、临床分期和诊疗策略的正确制定.

  • 胫骨骨超声速率对绝经后妇女肢体骨折危险性的预测

    作者:刘怀成;夏维波;胡莹莹;邢小平;周学瀛;孟迅吾

    定量骨超声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测定的骨超声速率(speed of sound,SOS)不仅与单光子和双能X线测定的骨密度有很好的相关性,而且还能反映与骨折有关的因素如:骨强度、骨弹性、骨脆性及骨的微结构等.因此胫骨SOS的测定对骨质疏松的诊治及对骨折危险性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

  • 脑功能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刘树伟

    功能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单光子发射机断层显像和内禀光学成像等断层影像技术能直视活体脑的解剖和功能变化,能在屏幕上看到人脑的思维活动,从而将我们推向了绘制人类思维图像(mapping the human mind)的时代.

  • 18F-FDG SPECT/CT在肺内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姜宏英;闫磊

    目的 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符合线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CT)在肺内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肺CT和SPECT/CT检查并经病理或随访确诊的128例肺结节患者,用半定量法(计算病灶组织与周围软组织的摄取比值T/N)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所有患者CT检查结果以及SPECT/CT检查,统计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比较良恶性肿瘤患者SPECT/CT诊断结果的T/N值.结果 肺部结节良恶性SPECT/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6.46%、86.67%、76.51%、98.13%、95.32%,经过配对优势卡方检验发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X2=0.25,P=0.617).肺部结节良恶性CT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86.72%、73.33%、86.08%、42.3%、85.1%,经过配对优势卡方检验发现,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显著(X2=5.26,P=0.022).SPECT/CT与CT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准确性差异显著,SPECT/CT诊断明显优于单纯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良恶性肿瘤患者结节T/N比值在<2、2~3、>3等区间的人数差异显著(u=2.87,P=0.012),且恶性组患者结节T/N平均值为2.98±0.6,明显大于良性组的1.23±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肺内结节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有效提高肺内结节的诊断准确度.

1130 条记录 1/57 页 « 12345678...565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