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月桂酸钠致心肌微循环栓塞机制的研究

    作者:綦海;张毛毛;吴健;候静波;于波

    目的 通过月桂酸钠心肌内注射,建立微循环栓塞的动物模型,探讨月桂酸钠致微循环栓塞的病变机制以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模型组大鼠经开胸,分离心脏和主动脉,在夹闭经主动脉的同时,向心尖部注入月桂酸钠,假手术组注入相等体积生理盐水,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于术后7天、28天时取心肌制成切片,经HE与马休黄-酸性品红-苯胺蓝(改良Lendrum法)染色,观察微循环血栓的形成;透射电镜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术后28天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功能的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心肌微循环血管中,可见存在大量由血小板纤维蛋白和胶原构成的血栓,电镜下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宽,微血管挛缩狭窄,管腔通透性增大;超声检查示模型组左心室收缩末径显著大于假手术组(3.97±0.12∶3.28±0.42,P<0.05),心功能明显降低(66.95±1.79∶79.39±1.98,P<0.05);而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月桂酸钠心肌内注射可以有效的建立冠脉微循环栓塞的动物模型,导致心脏微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内皮化学性损伤是月桂酸钠导致微栓塞的机制.

  • 山莨菪碱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实验观察

    作者:陈良;蒋锦琪;张道良;杨顺芳

    目的 通过建立新西兰大白兔冠状动脉微血栓模型,观察山莨菪碱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开胸后阻断升主动脉10 s,模型组经主动脉根部注入月桂酸钠1.5 mg/kg(40 mg/mL) 建立冠状动脉微血栓模型;治疗组于注射月桂酸钠后即刻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 mg;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和治疗组于术前和术后3 h经耳动脉采血2 mL(对照组随机时间点采血,相隔3 h),测定各组血清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血液样本采集完成后处死所有动物,取心脏制作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各组微血栓的形成情况并计算微血栓形成率.结果 模型组注射月桂酸钠后3 h,血清NO浓度较术前降低,而ET-1、VEGF和cTnⅠ质量浓度均较术前升高;治疗组各项指标变化趋势与模型组一致,但程度较轻;两组间各指标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状动脉内注入月桂酸钠后3 h,治疗组NO/ET-1比值高于模型组(P<0.05).各组冠状动脉大动脉中均无血栓形成.对照组微动脉中无血栓形成;模型组和治疗组微动脉中均可见血栓形成,治疗组微血栓形成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山莨菪碱能有效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其机制可能与扩张微血管、减轻内皮受损程度、纠正NO/ET-1的失平衡状态而减少月桂酸钠诱发的血栓形成有关.

  • 蝮蛇毒蛋白C激活物对大鼠心肌微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

    作者:XU Min;张根葆

    目的:观察蝮蛇毒蛋白C激活物(PCA)对大鼠心肌微血栓形成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抗凝机制.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H)组、微血栓(MI)组、MI+PCA组和PCA组,其中MI+PCA组又分为1 mg/kg、3 mg/kg、6 mg/kg三个剂量组,每组8只.以月桂酸钠复制大鼠心肌微血栓模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浆中PAF、ET-1、vWF、MDA的含量及SOD的活性;心肌石蜡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观察;观察心肌梗死范围.结果:MI+PCA(3 mg/kg)组及MI+P(IA(6 mg/kg)组大鼠血浆中PAF、ET-1、vWF、MDA的含量较MI组显著降低(P<0.05);病理亦显示MI+PCA(3 mg/kg)组及M1+PCA(6 mg/kg)组心肌无微血管血栓形成、无梗死;PCA组与SH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PCA可有效抑制微血栓形成,其除了可通过激活蛋白C系统抗凝外,保护血管内皮亦可能是其另一抗凝途径.

  • 经冠状动脉内注射月桂酸钠构建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

    作者:沈成兴;梁春;陈良龙;钱菊英;王克强;陈灏珠;葛均波

    目的建立新的在体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月桂酸钠组(n=54)及微球组(n=27),微球组依所注射微球的数量进一步分为500、1 000和3 000个/次3个亚组(n=9);大鼠麻醉后开胸,夹闭主动脉后经左心室内注射200 μg月桂酸钠或42 μm的微球达冠状动脉,以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分别采用病理切片、超声心动图和彩色微粒子测量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心肌内微血栓和微梗死形成,以及心功能和心肌局部血流量的变化.结果经左心室内注射200 μg月桂酸钠后1 h,大鼠心肌微小动脉内即有微血栓形成,3 h以后达高峰,血栓形成率高达66.4%±18.8%,在此后的12~72 h逐渐降低.与微球组相比,所形成的微血栓中不但有血小板及纤维蛋白的聚集,而且还伴有内皮损伤及较严重的炎细胞浸润;二者所形成的微梗死灶皆为锲形呈局灶性分布,但月桂酸钠组梗死部位炎症反应较重.月桂酸钠组所形成的微梗死面积、心功能和心肌局部血流量的下降程度与单次注射1 000个微球相似.结论经冠状动脉内注射月桂酸钠可成功构建大鼠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其佳剂量和时间点分别为200 μg和3 h,与机械性的塑料微球栓塞相比,在病理发病机制上比较贴近于临床,可作为冠状动脉微栓塞微循环研究的理想的动物模型.

  • 冠脉原位血栓大鼠血浆vWF水平的变化意义

    作者:熊信林;谢建;王朝晖;王珏

    目的 探讨冠脉原位血栓大鼠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雄性SPF级SD大鼠7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n=36)、假手术组(n=36)和正常对照组(n=6),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按术后1 h,1,7,14,21,28 d各分6只.模型组经主动脉根部注入月桂酸钠,假手术组注入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将心肌切片经HE与纤维素快速染色后,观察冠脉微血管原位血栓的形成.用ELISA检测血浆中vWF的水平.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结果 模型组大鼠心肌微血管中,可见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有原位血栓形成的微血管数量显著增加(P<0.01);血浆中vWF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心脏扩大,心功能降低;而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冠脉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释放的vWF可介导冠脉微血管内以血小板纤维蛋白沉积为主的原位血栓形成.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