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穿膜肽-抗体-微球偶联物的制备方法研究

    作者:王启辉;刘金华;周洁;冷静

    目的:探讨制备穿膜肽-抗体-微球新型药物传送系统的可行性.方法:采用N-琥珀酰亚胺基-3-(2-吡啶二硫)-丙酸酯(SPDP)交联法将穿膜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蛋白(CPPs-EGFP)、牛血清白蛋白微球(BSA-NS)、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分别采用一次偶联法和二次偶联法两种交联方案进行共价交联,采用还原和非还原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荧光法评价穿膜肽、抗体、微球间的交联.结果:两种交联方案制备的穿膜肽-抗体-微球偶联物,SDS-PAGE还原电泳均可见在低分子量端形成三条蛋白条带,非还原电泳均未见条带;在不同激发波长的荧光显微镜下,均可见微球表面分别发出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结论:应用SP-DP交联剂,无论是一次偶联法还是二次偶联法均能够将穿膜肤、抗体、微球有效地进行偶联,为进一步研究穿膜肤-抗体-微球新型药物传送系统的特性奠定了基础.

  • 微球制剂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作者:赵娜;付瑶;李雪;王迪涵;李超英

    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总结归纳出微球制剂的质量评价研究的各项指标,旨在完善现有的质量评价标准,终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微球制剂评价体系.

    关键词: 微球 制剂 质量评价
  • 多重快速鉴别病原微生物的新技术:xMAP液态芯片

    作者:胡瑞;王景林

    多指标同步分析(Flexible Multi-Analyte Profiling,xMAP)液态芯片技术是美国Luminex公司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生物芯片技术.这种基于微球的芯片技术能够对单孔内多达100种不同的反应同时进行检测,与固相芯片或片膜芯片相比,具有多重、快速、灵敏度高(可达0.01pg)、重复性好(CV《5%)以及检测动态范围宽(可达0.2~32000pg/ml)等优点.目前,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研究领域,尤其在核酸、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的大规模分析中.

  • 抗结核药微球的研究进展与应用价值

    作者:王心静;王巍

    据报道约1/2的结核病患者不能完全按医嘱完成疗程[1].目前95%的结核病患者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保证良好的药物治疗依从率已经成为结核病治疗的关键问题[2].

  • 免疫避孕用含模型蛋白的新型可生物降解聚酯微球的研究

    作者:闫涛;于长江;顾忠伟

    目的:考察新型可生物降解聚酯材料聚(5-羟基三亚甲基碳酸酯-co-三亚甲基碳酸酯)P(HTMC-co-TMC)作为口服免疫避孕疫苗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以BSA为模型蛋白,采用改进的复乳溶剂蒸发法制备含BSA的微球,表征微球的性能参数及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微球表面光滑,粒径均一,分布较窄,不同共聚组成聚合物的释放速率不同.结论:可通过调节新型可生物降解聚酯的共聚组成调节BSA的释放速率,该类新型可生物降解聚酯有望成为口服避孕疫苗的控制释放载体.

  • 聚三亚甲基碳酸酯-丙交酯共聚物微球长效避孕体系的研究

    作者:肖凯;郭颖志;顾忠伟

    目的:用可生物降解共聚物聚三亚甲基碳酸酯-丙交酯(PTMC-co-DL-LA)为载体,制备含左旋18甲基炔诺酮(LNG)的载药微球,初步考察不同共聚组成聚合物制得的微球性能及体外释放行为,探讨该共聚物微球作为LNG的长效避孕释放载体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溶剂挥发法(O/W),用不同共聚组成比的PTMC-co-DL-LA及其相应均聚物聚三亚甲基碳酸酯(PTMC)和聚丙交酯(PDIJIA)制备含LNG的可生物降解微球,表征制得微球的粒径大小及分布、表面形态等性能,考察不同共聚组成聚合物微球对LNG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粒径均匀分布较窄,平均粒径<5μm:含LNG的微球表面平整光滑,其包封率均>90%.共聚物微球的LNG释放速率均较PTMC和PDLLA从均聚物低,体现出良好的长效释放行为.结论:不同共聚组成聚合物制得的微球LNG的释放速率不同,均具有对LNG的长效释放作用,有望通过体内研究,使载有LNG的PTMC-co-DL-LA共聚物微球用于长效避孕.

  • 大鼠口服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作者:王心静;王巍;黎立;赵玉兰

    目的 为解决抗结核治疗的药物依从性低的问题,研制具有缓释效果的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比较研究大鼠口服后的体内药动学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静电液滴法制备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将利福平粉剂和利福平微球分别喂服两组大鼠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以 3p87 处理全血药物浓度数据,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参数用 Excel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测定方法 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 RSD 均<7%,能满足测定要求.口服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和普通利福平药粉比较,Cmax 较小(P<0.05),Tmax 较大(P<0.01),AUC 较大(P<0.01),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消除慢,并能保持约 36 h 的有效杀菌浓度.结论 测定方法 准确、精密度高,是一可靠的测定血清利福平浓度的方法 ;口服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

  • 肝癌治疗中越来越多采用放射性栓塞微球——一种新的肝癌治疗方法

    作者:方华

    未来5年,用放射性栓塞微球治疗有望增加20%.据千年信息咨询公司2008美国经导管栓塞术和封堵器市场凋研报告,用封堵粒子治疗肝癌,例如使用放射性栓塞微球,将会越来越增加.由于增加了保险范围并且医疗单位就可以决定是否采用,所以未来5年,预期放射性栓塞微球手术的复合年增长率几乎在20%.

  • 以聚合物微球为载体的破伤风类毒素蛋白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作者:王继麟;苏焱;朱家鸿;曾令冰

    目的探索载破伤风类毒素(TT)蛋白的聚合物微球作为疫苗在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方法采用溶剂蒸发技术制备包裹TT的聚乳酸及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微球(PLGTTMS),并以ELISA法和小鼠中和法测定免疫小鼠和豚鼠的血清中和抗体.结果用这些载TT聚合物微球免疫豚鼠和小鼠后,所诱生的抗体反应大大高于未加佐剂的TT疫苗,且由大粒径和小粒径微球混和组成的PLATTMS所诱生的抗体反应呈现出明显的加强效应.用20 LD50的破伤风毒素攻击后,氢氧化吸附的TT 和包裹TT的不同聚合物微球免疫的小鼠均获得100%的保护率.结论以聚乳酸及其与聚乙醇酸共聚微球为载体的破伤风类毒素蛋白疫苗在动物体内诱生的免疫反应显著高于无佐剂疫苗,这为疫苗的开发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 生物粘附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

    作者:田振坤;高文新;吴伦;冯泽鑫

    生物粘附微球作为微球给药的一种制剂,具有延长药物的滞留时间、缓释和控释等优势,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年生物粘附微球的常用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议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

  • 中药缓释微球(丸)的研究进展

    作者:宋金华

    本文从中药单体化合物、中药有效部位、中药单味药和中药复方制剂等方面概述中药缓释微球的研究进展.一、中药单体化合物缓释微球1.灯盏花素缓释微丸:陈大为等[1]考察了灯盏花素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和优处方.以乙基纤维素、硬脂酸等为阻滞剂,微晶纤维素为赋形剂,利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骨架型微丸,所得微丸达到缓释12 h的试验设计要求.张彦青等[2]对该微丸的药物释放动力学进行常用模型拟合探讨释药机制.结果显示,该微丸以药物扩散为主要释放机制,兼有硬脂酸的骨架溶蚀作用;杨强等[3]采用尿药法研究自制灯盏花素缓释片在Beagle犬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表明灯盏花素缓释片与普通片剂相比,t1/2显著延长,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总尿药排泄量无显著差异,二者为生物等效制剂.

    关键词: 缓释制剂 微球 中药
  • 鲑鱼降钙素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

    作者:王永辉;冯前进;牛欣;宋强

    目的:制备鲑鱼降钙素(sCT)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并对其物理性质和体外释放进行考察,为研制sCT的缓释制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复乳-液中干燥法,以PLGA为成球材料制各sCT微球,用L9(34)正交设计优选微球制备的处方工艺条件,并对所制备微球的外观形态、粒度分布、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等进行研究.结果:正交设计确定微球制备的优处方工艺条件为PLGA质量浓度400 g·L-1,PVA质量浓度20 g·L-1,搅拌速度10 000 rpm;制备得到的sCT微球外观形态良好,平均粒径为(31.92±3.10)μ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65±0.27)%和(41.44±3.39)%.28 d的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在90%以上.结论:采用复乳-液中干燥法制备sCT微球是可行的,且工艺简单,重现性良好.

  • 大黄总蒽醌结肠定位微球的生物黏附性及泻下作用

    作者:刘沛;佟继铭;刘喜纲;李忠思;苗光新;刘翠哲

    目的:考察大黄总蒽醌结肠定位微球的生物黏附性及泻下作用.方法:采用大鼠结肠离体灌注观察不同pH溶液中微球滞留率和在体肠道灌注技术观察不同肠道部位的滞留率来评价大黄总蒽醌结肠定位微球的生物黏附性,并以排便时间、稀便量和排便重为指标观察其对小鼠的泻下作用.结果:大黄总蒽醌结肠定位微球在大鼠结肠离体灌注试验中,不同pH环境的肠道中均有黏附,pH 3.0 ~7.4的滞留率为79%~68%.大鼠在体灌注时胃、小肠、结肠的滞留率分别为8.5%,23%,63%.微球0.2 g·kg-1剂量组(相当于大黄药材4.0 g·kg-1)8h排便粒数(66.4±8.4)粒,排便重(0.74±0.41)g,泻下作用与大黄药材4.0 g·kg-1组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所制备的大黄总蒽醌结肠定位微球泻下作用与同等剂量药材相当、生物黏附性良好.

  • 20(S)-原人参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的制备

    作者:陈玉玺;王冰;浦益琼;蔡贞贞;张彤

    目的:制备20(S)-原人参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方法:以聚乙烯醇为乳化剂,乙酸乙酯和二氯甲烷混合液为油相,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20(S)-原人参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微球收率、包封率、载药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选处方工艺,并进行体外释放特性研究.结果:优选的处方工艺为O/W体积比1∶50,PVA质量分数0.5%,投药量20 mg.制备的微球外观圆整,平均粒径约1.16 μm,收率35.58%,包封率41.76%,载药量19.61%.微球在前0.5h内的释放量18.24%,至192 h时,累积释放量高达98.99%.结论:该优选处方和制备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 新鱼腥草素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的制备工艺

    作者:臧远芳;傅春升;孙洪胜

    目的:制备新鱼腥草素钠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SNH-PLGA-M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SNH-PLGA-MS,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筛选处方与制备工艺,并对微球的外观形态、粒径及粒度分布、载药量和包封率、体外释放等进行考察.结果:工艺优化后所制备SNH-PLGA-MS为圆球形,平均粒径为10.736 μm,粒度分布集中,平均载药量为8.31%,平均包封率为89.297%,微球体外释药特性符合双相动力学方程.结论:通过工艺优化所制备微球,粒径符合肺靶向要求,包封率达到药典要求.

  • 离子交联-喷雾干燥联用技术制备鼻用黄芩苷微球及其体外性能评价

    作者:屈娜;郭立玮;朱华旭;鞠凤;李博;付廷明;潘林梅

    目的:制备鼻用干粉吸入剂,探讨以壳聚糖为载体的黄芩苷纳米粒组装成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体外释放性能、鼻黏膜渗透性.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黄芩苷壳聚糖纳米粒,利用喷雾干燥法将纳米粒组装成微球.利用扫描电镜、差示扫描量热及X射线衍射等对微球进行表征,考察其在人工鼻电解质液中的体外释放性能及模拟人鼻黏膜条件下的鼻黏膜渗透性.结果:黄芩苷纳米粒(一级粒子)平均粒径(170.5±2.3) nm,纳米粒经喷雾干燥后形成平均粒径(6.8±0.4)μm的微球(二级粒子),药物以无定形态分布于载体材料中,微球比流动能(5.46±0.37) mJ·g-1.在正应力15 kPa时,空气以2 mm·s-1的速度通过微球粉末时气压降值0.323 kPa.该粒子遇人工鼻电解质溶液后能重新分散,释放出一级粒子.体外释放表明微球33 h累积释放率(78.85±2.71)%,体外释药过程符合Riger-Peppas模型.微球在7h时单位面积累计释放量为黄芩苷原料药的1.77倍.结论:制备的黄芩苷微球能够释放出一级粒子,具有较好的流动性、透气性和一定缓释作用,可提高黄芩苷的透鼻黏膜性.

  • 灯盏花乙素缓释微球的制备及药剂学性能考察

    作者:薛雨晨;苏菊;姜丰;吴朝花;沈祥春;陶玲

    目的:优选灯盏花乙素缓释微球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能.方法:采用S/O/W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灯盏花乙素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及收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处方和制备工艺,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法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佳制备工艺为投药量25 mg,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200 mg,聚乙烯醇质量分数1%,二氯甲烷-丙酮(1.7:0.3),搅拌转速1 000 r·min-1.灯盏花乙素微球载药量(6.18±0.11)%,包封率(50.79±2.01)%,收率(91.18 ±2.19)%,释放30%药物所需时间不低于600 h,粒径(126.0±2.1)μm;表面圆整光滑,无黏连;微球内部含有大量灯盏花乙素晶体,灯盏花乙素在高分子材料中未改变其晶体结构.结论:该方法可有效制备灯盏花乙素缓释微球,优选的制备工艺简单合理,为灯盏花乙素制剂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 紫花牡荆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能考察

    作者:郝巧龙;李霞;张春春;轩亚茹;高尚辉;张梅;唐辉;应雪

    目的:制备紫花牡荆素壳聚糖微球,优化其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质.方法:以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和聚山梨酯-80为乳化剂,液体石蜡为油相,戊二醛作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紫花牡荆素壳聚糖微球.利用Design-Expert8.0.6软件优化紫花牡荆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扫描电镜观察目标微球形态,动态透析法检测目标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结果:紫花牡荆素壳聚糖微球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油水相比例6∶1,交联时间3h,转速1 400 r·min-1;目标微球形态较圆整、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粒径7.92μm,载药量29.20%,包封率39.23%.紫花牡荆索壳聚糖微球在4 h的药物累计释放率26.75%,之后释药平缓,释放变慢,48 h的药物累计释放率95%.微球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4)中的释放遵循Higuchi方程.结论:优化的制备工艺简单易行.紫花牡荆素壳聚糖微球载药量较高,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 丹参素钠-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及药剂学性能评价

    作者:薛雨晨;严俊丽;王益;周雪;沈祥春;陶玲

    目的:优选丹参素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其药剂学性能.方法:采用W/O/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丹参素钠-PLGA微球,以载药量、包封率及收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处方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对该微球进行表征.结果:选取内水相体积300 μL,PLGA质量浓度125 g·L-1,二氯甲烷-丙酮(3∶7),外油相为液体石蜡200 mL,加入正己烷6 mL,0.25%司盘80为乳化剂,1 400 r·min-1搅拌4h.丹参素钠-PLGA微球平均载药量(20.71±1.42)%,平均包封率(63.27±1.70)%,平均收率(99.10±0.83)%,体外累积释放率达98%需要120 h.平均粒径(71.72±1.71) μm,表面圆整光滑,内部含有蜂窝状孔洞.部分药物可能以晶体状态分散于载体材料中.结论:W/O/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成功制备了丹参素钠-PLGA微球,优选的处方工艺稳定合理,可为丹参素钠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 鞣花酸微球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分析

    作者:陈慧琳;于龙;张华;周海梅;李晓娟;祝世发

    目的:通过家兔口服鞣花酸微球研究其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锐孔法制备鞣花酸微球,采用HPLC测定鞣花酸含量,Agilent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23∶77),流速0.8 mL·min-1,进样量20 μL,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利用DAS 2.0软件分析鞣花酸微球和鞣花酸片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结果:鞣花酸线性范围0.01 ~1.50 mg·L-1(r=0.9994),低检测限0.01mg·L-1.家兔口服给药后,鞣花酸的药-时曲线出现双峰,可能在家兔体内存在肝肠循环.鞣花酸微球的药动学特征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布半衰期(t1/2β)(7.683±2.762)h;消除半衰期(t1/2α) (7.161±1.275)h;达峰时间(tmax) (3.00±0)h;药峰浓度(Cmax) (1.121±0.259) mg·L-1.结论:鞣花酸微球化后,比鞣花酸片的作用时间更长,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

974 条记录 1/49 页 « 12345678...484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