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与治疗

    作者:刘月梅

    目的:考察出血性脑梗死的优诊治策略,为今后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8月间收治的78例该病患者,分析探讨其诊治过程及终结局.结果:患者的低密度区域(脑梗死)可见片、线或点状不规则高密度出血灶.根据患者CT检查中出血灶在脑梗死区域的分布特点,其中中心型34 例(43.59%);边缘型26例(33.33%);混合型18例(23.08%).发病区域集中于脑皮质、基底节区.本组患者经过有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患者痊愈比例(37.18%)及治疗总有效率(87.18%)均较高.结论:总之,脑梗死患者治疗阶段一定要注意颅脑CT检查,出现继发性出血后要立即调整治疗方向,大限度减少疾病对于患者脑细胞的损害.

  • 30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观察分析

    作者:贾薇

    目的:观察出血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3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CT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病情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关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本组30例患者通过相关治疗后,痊愈18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及时的发现疫病,并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有着较为明显的效果,具有极大的推广意义.

  • 影像学检查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立军

    目的:评价CT与MRI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5年1月影像学诊断脑梗死患者49例,约占同期脑梗死患者总数的8.43%(49/581)。结果:就诊时诊断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患者7例,发病入院时间(38±12)h 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查发现 HI 为32例,病情恶化复查诊断 HI 患者10例;血肿型18例,HI 发生时间(8.1±2.4)d,高于非血肿型HI 患者31例,(13.4±4.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大面积梗死 HI 发生率46.90%高于小梗死病灶HI 发生率4.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出入院者,除诊断原发梗死病灶外,还应积极寻找特异性病灶,对于已入院的脑梗死患者,需做好复查,不应拘泥于复查时间,需根据症状表现、HI 发生风险,灵活多变的调整复查策略。

  • CT 与 MRI 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立军

    目的:评价 CT 与 MRI 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11年2月至2015年1月,CT、MRI 诊断 HI49例,约占同期脑梗死患者总数的8.43%(49/581)。结果就诊时诊断 HI 患者7例,发病入院时间(38±12)h 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复查发现 HI 为32例,病情恶化复查诊断 HI 患者10例;血肿型18例,HI 发生时间(8.1±2.4)d,有占位效应13例,高于非血肿型 HI 患者31例,(13.4±4.3)d、8例,大面积梗死 HI 发生率[46.90%(28/61)]高于小梗死病灶 HI 发生率[4.04%(2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出入院者,除诊断原发梗死病灶外,还应积极寻找特异性病灶,对于已入院的脑梗死患者,需做好复查,不应拘泥于复查时间,需据症状表现、HI 发生风险,灵活多变地调整复查策略。

  • 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冯素贤;薛建昌;刘丽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CT检查,试验组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对两组的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试验组检出率为92.5%,对照组检出率为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磁共振成像诊断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不仅具有很高的检出率,也可有效避免漏诊、误诊现象的发生,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磁共振成像分析

    作者:陈巧娜

    目的 分析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所取得的诊断效果.方法 参加本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运用磁共振成像与CT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出血位置在颞叶15例,占37.50%;在颞顶枕叶8例,占20.00%;在颞顶叶7例,占17.50%;在颞枕叶6例,占15.00%;在小脑半球4例,占10.00%.两种诊断技术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准确对出血性脑梗死进行医疗诊断,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及护理体会

    作者:聂永霞;宋志萍

    目的:对出血性脑梗死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结果:43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8%,梗死病灶越小,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越好,积极的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经及时的治疗和护理,总体预后较好.

  • 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

    作者:秦兴国;王斌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收治脑梗死患者1752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在1752例脑梗死患者中,156例(8.9%)发生出血性脑梗死;脑栓塞组中发生率14.6%(80/550),脑血栓形成组6.3%(76/12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灶性脑梗死组中发生率17.8%(108/608),小灶性脑梗死组中发生率8.5%(48/562),腔隙性脑梗死组582例患者中均无出血性脑梗死发生,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溶栓治疗组中发生率17.1%(90/526),非溶栓治疗组5.4%(66/12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多于起病2周内发生,脑栓塞、梗死面积及溶栓治疗与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相关。

  • 出血性脑梗死40例临床观察

    作者:朱琪慧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收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或MRI检查并确诊。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年龄>50岁者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脑梗死发病后1~2周,CT或MRI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后NDS评分、ADL评分、ESS评分、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总有效率92.5%。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多为老年,男性多于女性,治疗过程及时进行 CT 或 MRI 检查,合理止血控制血压是治疗的关键。

  • 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理及治疗探讨

    作者:滕艳华;姜文平;靳颖;谷继亮

    目的 探索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理及治疗的具体对策.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共100例进行了临床研究,对患者血压、神经缺损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 治疗1个月后SBP、DBP的数值分别为(132.2±2.2)mmol/L、80.2±1.0)mmol/L;治疗1个月后SBP、DBP的数值分别为(133.4±1.5)mmol/L、(83.4±5.6)mmol/L;治疗1个月后SBP、DBP的数值分别为(133.7±4.4)mmol/L、(82.1±6.6)mmol/L.SCL-90评分治疗1月后数值为(64.32±5.2)分;治疗6个月后数值为(78.71±2.5)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1月后数值为(12.56±2.3)分;治疗6个月后数值为(11.35±5.5)分.MMSE评分治疗1月后数值为(25.21±1.5)分;治疗6个月后数值为(26.22±2.5)分.MBI评分治疗1月后数值为(64.40±3.3)分;治疗6个月后数值为(75.05±5.5)分.TG治疗后数值为1.53±0.26)mmol/L、TC治疗后数值为(1.53±0.26)mmol/L、LDL-C治疗后数值为(1.53±0.26)mmol/L、HDL-C治疗后数值为1.53±0.26)mmol/L、Hs-CRP治疗后数值为(1.53±0.2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多元化的,必须动态观察,及时了解发病机制,进行对症治疗.

  • CT、MRI在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作者:赵富丞

    目的:探讨CT、MRI在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此次依不同诊断方式将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诊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组为:对照组用C T诊断,观察组用M R I诊断;对两组患者各项实验数据详细记录,并将所获相关数据作对比分析.结果:MRI诊断(观察组)符合率高于CT诊断(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血性脑梗死选择M R I诊断时,可清晰显示患者病情的不同时期,并可为患者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 CT MRI
  • 出血性脑梗死的CT分析

    作者:付强

    目的:了解对出血性脑梗死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对临床疑有脑梗死60例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结果:CT检查正常者8例,CT检查与临床相符者52例.结论:通过CT检查可以及时确定病情,能够及时有效的得到治疗.希望年龄在50岁以上的人,要定期到医院做CT检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 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分析

    作者:张艳春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以4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核磁共振成像(MRI)与CT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结果:MRI检出率为87.5%,CT检出率为72.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价值高,具有推广价值.

  • 出血性脑梗死CT与临床分析

    作者:马燕

    目的:对出血性脑梗死C T与临床特征作分析.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研究对象,将其临床各项数据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史及其症状、影像与预后等方面内容.结果:血肿型短期预后比非血肿型短期预后差,P<0.05;血肿型患者7天后18例81.8%发生出血,非血肿型患者14天后23例60.5%、21天后12例31.6%.结论:脑栓塞患者常见血肿型,非血肿型与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相关,非血肿型出血时间迟于血肿型,血肿型患者临床治疗预后欠佳.

  • 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刘翠钰;梁伟智;牛犇

    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3月在我院影像科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再将同期采用CT检查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不同的办法检查后,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检出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符合P<0.05的要求.结论:对于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有效的提高了临床的检出率,而且也使误诊、漏诊的现象大大的降低,临床诊断价值比较高.

  • 磁共振对中青年人进展性出血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

    作者:杨兴桂;马壮;邓明明;黄开胜;汤琼儒;李阳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进展性出血性脑梗死的MR影像表现.方法:本组青年人58例,男43例,女15例,年龄24~43岁,平均36岁.对58例中青年人进展性出血性脑梗死6小时内进行常规MR扫描,24~48小时后MR复查.结果:58病例中发生在在基底节23例、丘脑7例、颞叶6例,枕叶5例,顶叶3例,额叶5例,小脑5例,脑干4例.缺血区域内出血灶分为血肿型、非血肿型及混合型,其中血肿型32例,非血肿型14例,混合型12例.早期弥散成像(DWI)能敏感发现脑缺血灶,MRA显示梗死血管及其分支.缺血区域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T2WI及T2-FLAIR显示缺血区域内出血灶不同时期的表现,尤其T2×WI能敏感发现血肿及微出血灶.结论:MR对中青年人进展性出血性脑梗死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提供进展性重要影像信息,及时地指导临床治疗.

  • 出血性脑梗死25例临床分析

    作者:许东青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 对2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主要为:高龄、高血糖、高血压及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结论 为避免发生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建议根据患者情况调控血压、血糖,对于高龄患者慎用抗凝、扩容、扩血管药物.病情变化及时完善影像检查.

  • 出血性脑梗死病因与预后探讨

    作者:霍莉

    目的 研究和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病因和预后.方法 对52例患者经过CT等检查,确诊27例为非出血性脑梗死(NHI),有25例出血性脑梗死,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2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23例治愈好转,1例死于并发症,1例死于手术后;出血性脑梗死Ⅰ、Ⅱ型预后较好.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是心源性脑栓塞;对患者定期进行CT检查有助于预后.

  • 出血性脑梗死39例临床观察

    作者:阎娜娜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分析39 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发生于60 岁以上,大面积脑梗死25 例,脑梗死后第2 天至第14 天内发生出血者31 例.出血后原有症状加重.经内科综合治疗预后良好30 例,出血量大经手术治疗者预后差.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脑梗死治疗过程中严重并发症,治疗期间动态CT观察,可及时发现出血,更改治疗方案,使预后改善.

  •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作者:夏云轶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征及诊治 方法 我院近年共收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55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主要病因为心房纤颤、脑组织大面积梗死、脑栓塞、高血糖、溶栓降纤抗凝治疗等;脑CT及MRI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本组患者约85.5%为非血肿型,14.8%为血肿型.结论 对心房纤颤、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溶栓抗凝治疗患者应高度警惕发生脑梗死出血转换的可能性;出血性脑梗死中,非血肿型占大多数.

260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