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作者:赵丙坤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6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记为观察组,选取60例非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从两组个人生活史及相关疾病进行分析,总结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老年男性居多,与饮食、吸烟、血脂、血糖、房颤、抗凝治疗、血液生化指标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良生活习惯、高血糖、高血脂是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较高的患者要早发现、早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出血过多,改善患者预后.

  • 100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治疗分析

    作者:张薇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性治疗方法,治疗组在传统的中性治疗的基础上再给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作以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除了16例无治疗效果外,其余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后都没有出现并发症状以及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联合传统的中性治疗和服用氯吡格雷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明显据有优势,效果比较明显,并且患者在治疗后没有观察到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本研究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今后的对于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 出血性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作者:鞠振;杨国兰

    目的 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以及病因,以便及早预防与治疗该疾病.方法 如果患者在使用抗凝药物、降纤药物、溶栓药物以及能够对血管起到扩张作用的药物,则应立即停用;缓解患者出现的脑水肿,并将颅内压降低.采用一定药物来保护脑细胞,如清除自由基的药物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支持治疗.结果 得以治愈的患者有21例,有23例患者的病情得到显著好转,好转的患者为2例,另有2例患者的病情恶化,1例患者死亡.结论 因为HI通常不会出现附加临床症状,所以容易被漏诊;对此应为患者定期检查脑脊液,并复查CT.

  • 出血性脑梗死38例临床分析

    作者:车恒林

    目的 探索出血性脑梗死的特点、病因、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2000年10月-2006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3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38例,基本治愈15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9例,死亡1例.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患、脑血栓和大面积梗死有关,其预后取决于梗死的部位、范围、并发症,只要不发生梗死后大量出血,多数梗死后出血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 治疗
  • 脑梗死后出血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作者:郭永;周晓民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出血与梗死面积、血糖、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出血性脑梗死(HI)31例],根据梗死面积、血糖、病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分组,并将各组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组发生HI为36.54%,腔隙性脑梗死组发生仅1.32%(P<0.01);血糖>11.1mmol/L组发生HI为19.23%,<7.0 mmol/L组仅2.76%(P<0.05);神经功能缺损重型组发生HI为20.83%,轻型组仅2.4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梗死面积越大、血糖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的患者,越容易出现梗死后出血.

  •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CT分析

    作者:郭献亭

    目的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型出血改变为主,好发于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区,大片脑梗死尤以心源性脑梗死表现更加典型.结论脑梗死病人治疗后症状加重,CT表现以混合出血型为多,应考虑此病.

  • 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王冉;陈建新;蔡惠芳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CT检查证实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总结.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CT扫描表现为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或其分支供血区域.为椭圆形、扇形或不规则形大片低密度梗死灶,边缘清晰,其内继发有斑点状或斑片状高密度灶(出血一般不超出梗死灶边缘,但出血多时可超出),边缘不甚清晰.有不同程度占位效应.MRI见梗死区内散在斑片状混杂信号,T1WI为小片状高信号,T2WI多表现为等信号或高信号灶.结论 CT是出血性脑梗死首选检查方法 ,MRI对其更加敏感,更有利于患者进一步治疗.CT、MRI均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可靠手段.

  • 出血性脑梗死2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春萍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以及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494例脑梗死病人资料,对其中2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中有17例为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时间多发生在脑梗后(1~2)周,出血发生后原有症状加重,经过脱水等综合治疗,病人预后良好.结论 脑梗死发生出血转化后,严重影响病人的预后,及时诊断和治疗出血性脑梗死非常重要.

  • 7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陈烜;侯玉立;石磊

    目的:分析7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治疗特点,加强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7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占同期脑梗死患者的3.8%,常见类型是心源性脑梗死(58例,76.3%)及大面积脑梗死(18例,23.7%);根据头颅CT(或MRI),非血肿型脑梗死患者45例,占59.2%,血肿型31例,占40.8%。经积极治疗,基本痊愈14例(18.4%),进步20例(26.3%),显著进步32例(42.1%),无效8例(10.5%),死亡2例(2.6%)。血肿型患者与非血肿型患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血性脑梗死主要病因是心源性脑栓塞和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早行头颅 CT或 MRI是早期发现本病的关键,早期个体化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 脉血康胶囊治疗出血性脑梗死34例

    作者:张松格;吴渝宪;刘骅

    目的 探讨脉血康胶囊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除不服用脉血康胶囊外,其余与治疗组相同.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4%,对照组为63.6%,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血康胶囊治疗出血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刘康;黎红华;廖光昊

    目的:分析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5例,非出血性脑梗死133例。并用χ2检验统计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累及大脑皮质、糖尿病史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累及大脑皮质、糖尿病史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 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荷娜;王倩;王妮;王涛;陈瑞利;杨谦;宋允章

    目的:探讨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出血性脑梗死病人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接受基础治疗,脑血疏组除接受基础治疗外加用脑血疏口服液10 mL,每日3次口服。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后14 d、30 d和60 d进行改良 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终点为60 d时 mRS评分≤2分的病人百分比;mRS评分>3的病人百分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血疏组病人治疗后 mRS评分及 NIHSS评分30 d时开始出现明显下降,60 d时差异更加显著(P<0.05);60 d时mRS评分≤2分的病人百分比均显著增加,而mRS评>3分的病人百分比则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疏口服液治疗,可明显改善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残疾率。

  • 出血性脑梗死病人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高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慧明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S)病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与高敏 C反应蛋白(hs CRP)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HS病人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7岁~87岁(64.2岁±10.8岁)。健康组来自体检科共计60名,男34名,女26名,年龄37岁~87岁(64.1岁±10.0岁)。HS组内,轻度14例,中度21例,重度25例。比较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高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结果 MMP 9以及hs CRP的统计学分析表明,出血性脑梗死组从轻度、中度和重度,随着时间变化到第7天水平达到峰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S病情的加重,同一天内MMP 9、hs CRP数值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与 HS组平均值相比,HS组高于健康组,且 HS组平均值的变化到第7天水平达到峰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 9以及 hs CRP都是良好的 HS预后辅助性指标。临床可以使用两个指标,结合临床其他检查,使得 HS预后的评估更加精确。

  • 出血性脑梗死27例治疗分析

    作者:郑涛;刘旭;廖洪民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对2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HI患者临床诊断全部经头颅CT检查确诊,基本痊愈6例,好转19例,死亡2例.结论: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当病情变化、加重时,及时检查CT是必要的,有利于HI的诊断和治疗.

  • 舒血宁配合依达拉奉治疗出血性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

    作者:仲旭东

    目的:探讨舒血宁配合依达拉奉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近期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舒血宁治疗出血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作者:常大伟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活血化瘀中药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基础疗法相同,治疗组早期加用刺五加注射液和活血化瘀中药;2组治疗前后分别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67.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58,P<0.05);治疗组复查颅脑CT显示,血肿吸收完全,且无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早期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出血性脑梗死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 综合性护理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金属蛋白酶-9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叶素惠;池韵清;李燕

    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对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HI患者4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护理措施,包括心理干预、舒适护理、早期康复干预等.并在患者入院后第1,3,7,14天测定2组患者血清中hsCRP以及MMP-9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人院后第7天、第14天hsCRP以及MMP-9水平显著下降;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5.5±2.8)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8.5±3.2)d,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 对HI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能有效降低HI患者血清中hsCRP以及MMP-9水平,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预后.

  • 出血性脑梗死52例临床分析

    作者:段辽江;齐中华;李胜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的发病率、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短期预后.[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52例H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I的发生率为7.3%.继发出血多发生在缺血性卒中后2周内,第1周为31例(59.6%),第2周为17例(32.7%).发病1周内发生HI者的短期预后较1周后发生者差(P<0.05).根据影像学特点,HI可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与非血肿型相比,血肿型的短期预后明显不良(P<0.05).HI的死亡率为15.4%.[结论]对于心源性脑栓塞和大面积脑梗死病例在发病1~2周内进行影像学复查,将有助于HI的及时诊断和治疗.

  •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17例

    作者:张艳玲

    出血性脑梗死是由于动脉闭塞后在其供血区梗死基础上,梗死灶血管内血液漏出或渗出血管外继发了出血.随着CT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出血性脑梗死并不少见.常出现出血性脑梗死的为颈内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所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以大脑中动脉闭塞常见,且栓塞性梗死发生出血性梗死多于非栓塞性,心源性栓塞常见,抗凝、溶栓治疗等均可促发出血性脑梗死.我院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大面积脑梗死105例,其中合并出血性脑梗死17例,现对其分析如下.

  •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作者:庄源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用于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1至2015年11月于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改善脑循环脑代谢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根据病情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用药期间于出血后24h,72h,一周复查头 CT 或 MRI。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出血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未见不良终点事件发生。

260 条记录 6/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