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李东垣升阳顺气汤浅析
升阳顺气汤为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中自创方,此方宗升清阳、补中气、泻阴火3个原则,针对病症特点,亦用温中和胃顺气之法治疗脾胃内伤疾病,体现了李东垣擅以疾病的共同点找到其特异点,文章从方证、方药、治则方面探讨升阳顺气汤,以期从常法与变法中浅析此方,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
用于脾胃病的八种中成药
祖国医学认为,胃气主降,脾气主升.胃降浊阴,糟粕得以下行;脾升清阳,精气才能上输.脾胃脏腑阴阳相合,升降相合,燥湿相济,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才能维持人体饮食的消化吸收功能,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
李东恒"升清阳,散阴火"法浅谈
李东垣乃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他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论点,着重阐明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意义,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之为"补土派".李东垣创"升发阳气,培补脾胃"的治疗大法,为后世研究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现就"升清阳,散阴火"治法的创立、临床应用、机理三方面,作一肤浅的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
升阳散火汤治疗疑难杂症三则举隅
冠心病餐后心绞痛、灼热足综合征、顽固性口腔溃疡等,由脾胃虚弱引起的各种证候,用升阳散火汤疗效较好.升阳散火汤具有补益中气、发散火郁、调补脾胃、升举清阳等功效.
-
辨证治疗久泻经验
现代医学中的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引起的慢性泄泻均属中医学“久泻”范畴,探讨久泻的临床辨证思路,可为临证治疗久泻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本文分析久泻病证特点,以温肾达木、开宣金气、斡旋中枢、通涩兼施4方面为主线,论述久泻的临床治疗经验.临证时坚持升清阳、通水道、理气机、收肠道等全方面、多角度分析久泻患者的病情,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之所在,值得临床推广.
-
单味中药治疗小儿常见病
单味中药应用,古籍载之甚多.今人多重复方应用,于单方似有所忽.其实,单味中药若应用得当,则疗效甚佳,收效甚快,其效常有卓于复方者.在治疗小儿常见疾病方面,临床不乏此类报道.今举实例,以示同道.1 薯蓣粥治婴幼儿泄泻薯蓣(山药)粥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治疗阴虚劳热、痰气喘促、大便滑泄、小便不利、一切羸弱虚损之证的有效良方.薯蓣甘平,既补脾气,又益脾阴,且兼涩,性能止泻,对于脾虚气弱引起的泄泻食少尤为适宜.张氏指出"滑泄之证 ,在小儿为难治,盖小儿少阳之体,阴分不足,滑泄不止,尤易伤阴分,惟山药脾肾双补,在上能清,在下能固,利小便,易止大便,真良药也".陈氏[1]等用薯蓣粥治疗婴幼儿泄泻22例全部获愈,一般服药4~5 d即可明显见效乃至痊愈.方法是:取轧成细末的生山药粉50 g左右,置搪瓷缸内加适量凉水调匀,放置火上加热,时时搅拌,待煮两三沸后即成稀糊状,加少许白糖拌匀.口服4~5次/d,每次约4~6羹匙.若婴儿可适当调稀,频频饮之.如治李某,男,3岁.腹泻20 d,日行十余次,大便稀薄,食后即泻,完谷不化,时有腹胀隐痛,喜按,纳食不香,曾服多种药物罔效.且面色萎黄,神疲肢倦,形体消瘦,舌苔淡白,脉缓而弱,指纹色淡,隐现于风关.大便常规可见脂肪滴,余未见异常.乃由脾胃虚弱,清阳不升,以致水谷不化,食后作泻.治宜健运脾胃,以升清阳而止泻.予薯蓣粥,服如前法.2 d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纳食大增,5 d后症状全部消失,大便检查一切正常.随访6个月,安然无恙.
-
益气聪明汤治案四则
益气聪明汤出自<东垣试效方>,由黄芪、人参、天麻、葛根、蔓荆子、芍药、黄柏、炙甘草组成,具有补中气、升清阳、散风热作用.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用益气聪明汤治疗多种病症疗效较好,现举例如下.
-
升清降浊法治疗耳鼻咽喉疾病举隅
笔者用升清阳、降浊阴为法治疗耳鼻咽喉疾病常获效验,举例如下.1 慢喉痹陈某,女,42岁,2011年10月5日初诊.咽部不适、干涩、隐痛3年,纳差.舌淡胖苔薄,脉细缓.咽部广泛轻微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大而扁平、色淡红.诊断为慢性咽炎.辨证属清气不升,咽喉失养.治以益气升清,清润咽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0g,黄芪10g,白术10g,陈皮3g,当归6g,升麻5g,葛根10g,麦冬10g,五味子5g,甘草4g,酒知母10g,酒黄柏3g.4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4剂后症状消失.2个月后复查咽部正常,至今8个月未复发.按:清气不升、咽喉失养,治当益气升清、清润咽喉.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葛根、当归、陈皮、升麻、甘草补中益气、升发清阳,麦冬、五味子滋养肺阴,佐酒炒知母、黄柏降阴火.
-
从肝调治脾胃病经验
肝胆相关,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体现。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主气机,其疏泄条达之功,可升清阳气,助脾运化,降浊阴之气,助胃受纳腐熟。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胃的受纳功能健旺;若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胃功能,引起“肝脾不调、肝胃不和”的病理表现,可见精神抑郁、胸胁涨满、腹胀腹痛、泄泻便溏等。《金匮要略》中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是对肝脾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