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谈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减数矫治的临床体会

    作者:赖文莉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根据数字化模型和牙移动设计方案制作一系列个性化透明矫治器,对患者牙齿进行精准移动.该矫治技术从20世纪40年代的雏形发展至今,经历较多创新和变革,目前已可应用于减数治疗.严格把控无托槽隐形矫治的减数治疗适应证并严格筛选病例,是实现良好矫治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医师应在掌握无托槽隐形矫治独特的生物力学和矫治原理的基础上,在设计和矫治过程中注意支抗、转矩和垂直向控制,并严格监控患者的矫治进程,才能终获得满意的减数治疗效果.随着材料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将成为未来正畸矫治技术的发展方向.

  • 隐形矫治不同阶段数字化模型牙齿宽度值可重复性的初步评价

    作者:舒广;戴帆帆;陈文杰;潘维维;刘帅

    目的 评价隐形矫治不同阶段数字化模型牙齿宽度值测量可重复性,以探讨临床是否可以据此进行邻面去釉(IPR)完成量的评估.方法 纳入不拔牙隐适美矫治患者50例,治疗中未进行IPR.治疗前(T1)及治疗后(T2,第一次中途重启或精调时)的数字化牙颌模型均由隐适美iTero口内扫描获得.ClinCheck软件中显示了分割后单颗牙齿宽度及根据Bolton指数(前牙比和全牙比)所显示的牙量不调值,计算上下颌前牙段牙齿宽度之和(UATW和LATW)、上下颌全牙段牙齿宽度之和(UOTW和LOTW).利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T1、T2时间点牙齿宽度数据的可重复性,利用两时间点的差值评价牙齿宽度的精度.将患者分别按拥挤度、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牙齿宽度精度的差异.结果 牙齿宽度值ICC均≥0.917.单颗牙齿宽度两次差值的均值为-0.09~0.03 mm,标准差为0.06~0.17 mm.UATW、LATW、UOTW和LOTW两次测量差值的均值为-0.14~0.10 mm,标准差为0.21~0.53 mm.Bolton分析前牙比差值为(0.02±0.71)%,全牙比差值为(0.25±0.61)%.间隙组LOTW两次测量差值较大,与不拥挤组和拥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牙齿宽度精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linCheck软件中隐形矫治不同阶段数字化模型牙齿宽度测量数据可重复性高,测量精度在临床可接受范围,但个体宽度数据变异较大.年龄和性别对牙齿宽度精度无影响,牙列拥挤度有一定影响.临床一定程度上可以参考分割后的牙齿宽度进行方案设计和IPR完成量评价.

  • 无托槽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对于成人牙周状况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瑾;王小亮;马金骥

    目的 对比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对于成人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口腔正畸患者共42例,采用双盲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1例.对照组,予以固定矫治,研究组,予以无托槽隐形矫治,基于不同时间段,比较两组患者牙周状况.结果 ①矫治前与矫治完成后3月,两组患者的PLI、GBI、PD无明显差异(t=0.132、0.151、0.080,P=0.895、0.881、0.936;t=0.094、0.163、0.135,P=0.925、0.871、0.892).②矫治1月与矫治3月,研究组PLI、GBI、PD分别为(1.74±0.59)、(0.95±0.27)、(2.67±0.51)与(2.01±0.72)、(1.09±0.37)、(2.41±0.53),对照组分别为(2.34±0.61)、(1.24±0.42)、(3.24±0.47)与(2.76±0.34)、(1.34±0.42)、(2.75±0.3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9、2.661、3.766,P=0.002、0.011、0.001;t=4.316、2.046、2.431,P=0.000、0.047、0.019).③矫治6月、矫治完成时,研究组PLI、GBI明显优于对照组(t=5.854、4.354,P=0.000、0.000;t=4.895、4.017,P=0.000、0.000).结论 相比固定矫治,无托槽隐形矫治更有助于维护牙周健康.

  • 无托槽隐形矫治法与固定矫治法对成人错(牙合)畸形的诊治效果

    作者:柳杨;陈瑶

    目的 对比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对成人错(牙合)畸形的诊治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一2016年12月在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22例成年首诊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34例,女性88例.平均年龄(28.0±4.5)岁.根据患者的意愿,54例采用固定矫治器(固定矫治器组),另外68例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隐形矫治器组)治疗.观察指标:治疗完成时间(倾斜牙矫正、转位牙扭正),矫治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固定矫治器组倾斜牙矫正时间、转位牙扭正时间及治疗完成平均时间分别是(30.81 ±3.04)周、(27.46±4.22)周、(76.35±8.29)周,比隐形矫治器组的相应指标值都要长[分别是(15.96±3.03)周、(18.47±3.50)周、(42.55±3.68)周](均P<0.05),但固定矫治器组与隐形矫治器组的矫治效果ABO总评分[分别是(29.36±2.21)分、(29.98±2.6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3,P>0.05).隐形矫治器组在咀嚼功能(8.47±1.26)、语言功能(9.13±1.34)、美观(8.24±1.45)、舒适(9.35±0.48)的满意度评分(分),均较固定矫治器组[分别是咀嚼功能(6.79±1.05)分、语言功能(7.45±1.30)分、美观(6.08±1.47)分、舒适(6.96±0.88)分]更高(均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矫治效果,但前者治疗所需时间更短、患者满意度更高.

  • 无托槽隐形矫治对牙齿畸形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

    作者:周文华

    对比分析无托槽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器对牙齿畸形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入选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前来我院就诊进行口腔正畸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牙周健康指标包括牙龈指数(GI)、龈沟探诊深度(SPD)、龈沟出血指数(SBI)和菌斑指数( PLI)。结果:两组患者矫治1、3、6个月后GI、SPD、SBI、PLI等牙周指数与矫治前相比均有所增加,其中对照组GI、SBI、PLI较治疗前显著升高(F=2.770、3.590、3.788,P<0.05),且高于试验组外(P<0.05),但试验组各指标组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PLI在治疗1、3、6个月时分别高于试验组( 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不会损伤患者牙周组织,患者佩戴期间口腔卫生清洁方便可能是对牙周组织健康的有效保护。

  • 隐形矫治技术

    作者:陈嵩;田杰

    本文主要介绍了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生产工艺流程及现代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流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步骤为:扫描硅橡胶印模或石膏模型,从而获得数字化牙列模型,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系统模拟治疗计划并生产加工母模,采用热压成型技术加工隐形矫治器。现代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临床应用主要流程有:临床接诊、病例提交、确认模拟矫治方案、生产矫治器、临床配戴矫治器、精细调整,终完成治疗并保持。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客户端软件原理及其应用

    作者:熊晖;曹阳

    软件模拟设计的审核和修改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其区别于传统正畸技术的重要特点。本文以iOrtho 6.0软件为例,对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客户端软件的原理以及常用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 隐形矫治技术中附件的应用

    作者:顾泽旭;李变瑢

    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临床应用中,附件是辅助矫治力施加到牙齿、实现精确控制牙齿移动不可缺少的辅助装置。本文从附件的定义、种类以及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回顾了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的研究现状,对当前国内新的附件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附件通过增强隐形矫治器的固位从而提高隐形矫治技术的矫治效率和矫治效果。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中附件应用及进展

    作者:陈文儿;钱玉芬

    不同于传统的固定矫治技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矫治力不仅来源于热压膜的形变力,而且在牙齿移动的控制方面,需要“附件”的帮助来实现牙齿三维空间的移动.附件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牙齿移动的效率,也让预期矫治目标更易实现.文章主要介绍附件的种类、材料、固位以及附件影响牙齿移动效率的相关研究.

  • 四种常用不同方法远移磨牙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勇;王硕(综述);董艳丽(审校)

    推磨牙远中移动是消除牙列轻、中度拥挤,开拓间隙,改善安氏Ⅱ类错牙合磨牙关系的方法之一。本文就临床常用的四种推磨牙远中移动技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无托槽隐形矫治不同控根附件对磨牙近中移动力学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曾红;王超;周建萍;吴艳;戴红卫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中不同控根附件在磨牙近中移动过程中的力学影响.方法: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取上颌骨数据,采用Mimics 、Geomagic、Solidworks和Ansys等软件建立包括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隐形矫治器和不同控根附件的4个三维有限元模型,即模型A-无附件;模型B-颊侧垂直矩形附件;模型C-颊侧单个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模型D-颊侧双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模拟上颌第一磨牙在隐形矫治器作用下的近中移动.比较其周围牙周膜应力分布、位移模式和牙槽窝近中内表面应力分布.结果:颊侧双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模型的近中牙周膜压力分布和近中牙槽窝应力分布广泛,旋转中心靠近根尖孔,其控根效果好.颊侧垂直矩形附件牙周膜近中面压力分布靠颊侧明显比靠腭侧广泛,颊侧位移旋转中心比腭侧明显靠近根尖孔,说明此附件对颊侧控根效果优于腭侧.单个颊侧半圆柱形优化附件的牙周膜受力及位移模式与无附件相比无显著差别,但位移大值更大.结论:添加控根附件后,增加了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效率.颊侧双半圆柱形优化附件控根的作用优于传统矩形附件,但是所有的附件组合均使磨牙发生近中倾斜移动.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传统固定矫治技术对正畸患者牙周健康的影响

    作者:孙谋远;黄清波;王孔槐;楼俊佑;蔡莹;周昱

    目的 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组和固定矫治组患者正畸治疗过程中各项牙周指数的变化情况,对比两种矫治器对患者牙周情况的影响.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固定和隐形矫治的成年患者中选出20例.在佩戴矫治器前、接受矫治治疗后的第1和第6个月、矫治结束时、矫治完成3个月后,分别测量牙龈指数、龈沟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变化情况.结果 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这2个时间点,2组患者的各项牙周指数之间无明显差异.而在整个矫正过程中,隐形矫治组患者矫治过程中牙周指数GI,SBI,PLI都呈下降趋势,固定矫治组患者的这些指标则明显升高.另外,在整个观察周期内,2组患者的龈沟探诊深度(SPD)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相比传统固定矫治器能够更好地维护患者牙周组织健康.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的效果

    作者:杨梓;沈军

    目的 评价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上颌磨牙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2017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需进行上颌磨牙远移的安氏Ⅱ类正畸患者9例,平均年龄25.6岁,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矫治,通过比较治疗前及远移后的模型,评价磨牙远移效果,以及对比治疗方案中磨牙远移量和磨牙实际远移量,评价磨牙远移效率.结果 所有牙位治疗后与尖牙的距离均增加,第二磨牙与尖牙距离平均增加2.29 mm(P<0.05),第一磨牙与尖牙距离平均增加2.1 mm(P<0.05),左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的移动表达率(磨牙的实际移动量/计划移动量)分别为79.4%、84.5%,右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的移动表达率分别为87.1%、89.1%.绪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可有效远移上颌磨牙,但移动量相比治疗计划略有减少,可在制定方案时进行少量过矫治.

  • 新旧材料无托槽隐形矫正器对患者治疗舒适度的影响

    作者:徐世英;朱雯雯;阚全龙;余炜伟

    目的 比较无托槽隐形矫正的新型材料SmartTrack和原有材料aligner对患者治疗过程中舒适度的影响,并调查患者对新型材料的可接受程度.方法 选择2013年起已经使用aligner(5.0±2.3)个月的患者58例,在使用新材料后2个月,于2周内完成一份包含16项内容的问卷调查,包括初戴矫治器的疼痛感、压力感、舒适程度、黏膜不适感及变色程度等.结果 根据NRS疼痛感量表进行分析,新型材料的大痛苦强度、戴入时疼痛感持续强度和压力感均小于原有材料(P<0.001).90%的调查对象表示新型材料更舒适、更持久,变色程度和味道更易接受.结论 新型材料评价良好,患者的疼痛强度、疼痛持续时间、黏膜不适感明显降低,整体舒适度提高.

  • 应用4种光固化纳米树脂粘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的临床比较研究

    作者:韩磊;赵丹;季骏

    目的:比较Filtek Z350XT纳米充填树脂和流动树脂,Tetric-N纳米瓷化充填树脂和流动树脂4种材料在粘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时的操作时间和临床稳定性,为临床选择合适附件粘接材料提供依据.方法:将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的6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人.A组采用3M Adper SingleBond2粘接剂和Filtek Z350XT纳米充填树脂粘接附件,B组采用3M Adper SingleBond2粘接剂和Filtek Z350XT纳米流动树脂,C组采用Tetric N-bond粘接剂和Tetric N-cerum纳米瓷化充填树脂,D组采用Tetric N-bond粘接剂和Tetric N-flow纳米瓷化流动树脂.记录粘接每组附件所需的操作时间,评价粘接后、粘接后1个月、粘接后6个月、粘接后9个月和12个月后4组附件的脱落情况.结果:应用流动树脂粘结附件的操作时间较充填树脂短(P<0.01);使用同种树脂粘接优化附件和传统附件在脱落率方面无明显差异;4种材料的脱落率在粘接时、粘接后1个月、粘接后6个月时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粘接后9个月和粘接后12个月,流动树脂相比充填树脂脱落率较高(P<0.01).结论:流动树脂临床操作时间短,4种粘接材料在治疗初期的稳定性均达到满意的效果,但充填树脂在治疗后期的稳定性更好.

  • Invisalign技术创新及牙移动效能

    作者:王硕;孙雨虹

    隐适美(Invisalign)正式应用到临床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其隐形、舒适、美观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医患的青睐.Invisalign技术在不断创新,从初简单牙齿的排齐(G1)、较复杂牙齿的移动(G2)、前牙牙齿转矩的控制(G3)、开(牙合)的治疗(G4)、深覆(牙合)的治疗(G5),到第一前磨牙拔除后的治疗(G6)、后牙开(牙合)的治疗(G7),再到生长期骨性Ⅱ类错(牙合)的矫正(MA),其适应证几乎覆盖了传统固定矫治的所有领域.但是,由于该技术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计算机设计的目标效果与矫治器的临床效能之间仍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实现牙的伸长、去扭转等方面,隐适美效能较低,但其在压低、倾斜移动以及远移磨牙上已表现优异性能.本文就Invisalign G1~ G7、Invisalign MA的特点以及不同牙移动方式的效能进行综述.

  • 硅橡胶二次印模法应用于无托槽隐形矫治印模的护理体会

    作者:吴英;段培佳;陈穗玲;周虹

    目的 探讨硅橡胶二次印模法应用于无托槽隐形矫治印模的护理配合.方法 无托槽隐形矫治患者50例,采用硅橡胶二次印模法取印模,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制作提供准备条件.结果 护士熟练配合医生完成硅橡胶印模,50例患者均取得精确印模,印模过程患者感觉舒适,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护士掌握材料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医护配合默契,有利于提高无托槽隐形矫治印模的精确性.

  • 无托槽隐形矫治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尚峰

    目的 探讨牙周病致前牙间隙进行无托槽隐形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牙周病致前牙间隙患者8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矫治疗法.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探诊深度、菌斑指数、前牙间隙关闭时间等各项参数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前牙间隙、牙齿松动、1-NA距、1-NA角均有显著改善,但治疗组各项临床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探诊深度均显著提升,但治疗组探诊深度[(1.69±0.26) mm]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56±0.18) mm](P<0.05);治疗后,治疗组菌斑指数(9.8%)、前牙间隙关闭时间[(2.0±0.9)月]、矫治器松动(0)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牙周病致前牙间隙进行无托槽隐形矫治,短期观察未见牙周组织损伤,临床效果确切,适用于轻中度牙周病致前牙间隙的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 无托槽隐形矫治研究现状——生物力学与微种植支抗

    作者:廖舒藤;邹双双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美观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成年患者,在确定正畸治疗方式时会选择无托槽隐形矫治.近些年来,由于材料科学的发展,矫治设计的不断优化以及微种植支抗的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的适应证范围得到了逐步扩展,矫治效果也更加确切.本文从无托槽隐形矫治的发展历史,隐形矫治中的牙齿移动和生物力学以及微种植支抗在隐形矫治中的相关应用等方面作一个简要综述.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的疗效对比研究

    作者:蔡超雄;张继平;施亮;张宇红;陈烈金

    目的 了解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的矫治效率.方法 选择成年患者36例,其中隐形矫治和固定矫治患者各18例,对比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对倾斜牙与扭转牙的矫治效率,以及两种矫治方法的治疗时间.结果 固定矫治技术在倾斜牙扶正治疗、扭转牙扭正治疗和矫治总时间与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比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定矫治技术仍是正畸治疗效率较高的方法,而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亦是正畸治疗项目的重要补充.

58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