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院内延误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院内延误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5年5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20例,均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平均为(16±8)分.根据患者到达医院至静脉溶栓的时间(DNT),分为延误组(DNT>60 min,151例)和非延误组(DNT≤60 min,69例).记录两组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发病到入院时间、影像学检查、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对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非延误组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比例、入院时血糖水平、发病到入院时间均高于延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3.5%(30/69)比3.3%(5/151)、(7.9±3.0) mmol/L比(6.9±2.1) mmol/L、(95±53) min比(80±34) min,均P<0.05];两组TOAST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线资料及临床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OR=0.330,95%CI:0.109~0.998,P=0.046)、入院时血糖水平升高(OR:0.775,95%CI:0.657~0.914,P=0.005)、发病到入院时间延长(OR=0.648,95%CI:0.504~0.831,P=0.013)、颈内动脉病变(OR=0.192,95%CI:0.038~0.960,P=0.044)发生溶栓治疗院内延误的风险低;入院时收缩压升高(OR=1.275,95%CI:1.091~1.491,P=0.027)、心源性脑栓塞(OR=3.892,95%CI:1.661~9.112,P=0.006)发生溶栓治疗院内延误的风险高.结论 患者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入院时血糖较高、发病到入院时间较长、存在颈内动脉病变,可能引起家属和诊后医师的重视,不易发生溶栓院内延误,而入院时收缩压较高、心源性脑栓塞易发生院内延误.
-
心肌梗死与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发生高血糖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连续收治的1630例初发心肌梗死不伴脑血管疾病及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1338例初发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不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从中筛选出无糖尿病患者2048例,其中心肌梗死组1165例,脑梗死组883例。将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静脉血糖>7.8 mmol/L定义为高血糖,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两组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心肌梗死患者1165例中,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17.2%(201例);脑梗死患者883例中,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为5.4%(4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77, P<0.01)。(2)心脑血管疾病应激性高血糖(249例)与非应激性高血糖(1799例)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显示,两组高脂血症、饮酒史、有心脑血管病家族史、年龄、心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中白细胞计数、尿素氮、三酰甘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多因素 Logistic 分析显示,心率(OR =1.013,95%CI:1.002~1.024)、血中白细胞计数(OR =1.109,95%CI:1.508~1.163)、三酰甘油(OR =1.174,95%CI:1.042~1.322)是心肌梗死应激性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OR=1.019,95%CI:1.006~1.033)及血中白细胞计数(OR=1.132,95%CI:1.009~1.268)是脑梗死应激性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高于急性脑梗死,血中白细胞计数升高是两者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 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 6个月.术后随访 17~ 29个月,平均 23个月. 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 10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切割治疗,另有 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 80万~ 290万 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 100万 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获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抗凝治疗 6个月,平均随访 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回顾文献,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症状改善率为 92%,死亡率为 5%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 93%,病死率为 3.8%.联合血管内治疗组与单一血管内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 2=1.27,P>0.05). 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脑硬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或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烟雾病合并动脉瘤患者的疗效
目的 观察脑硬膜颞浅动脉血管融通术(EDAS)联合或不联合血管内栓塞治疗烟雾病合并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并探讨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治疗策略. 方法 选择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烟雾病合并动脉瘤患者27例(28个动脉瘤).19例以颅内出血发病,8例以脑缺血发病.对位于主干动脉的动脉瘤(10例,11个),先采用弹簧圈或支架辅助弹簧圈行血管内栓塞,栓塞后7~10d,再行一侧EDAS.一侧EDAS术后3个月,再行对侧手术治疗.对位于周围动脉的动脉瘤(17例,17个),若能行栓塞治疗者(9例,9个),采用弹簧圈或ONYX胶栓塞;若微导管无法到位,行同侧EDAS术(8例,8个). 结果 ①准备行栓塞的20个(19例)动脉瘤中,共成功栓塞18个,未能行栓塞的有2个(豆纹动脉动脉瘤和脉络膜后动脉动脉瘤各1个).栓塞术后,3例周围型动脉瘤患者出现对侧肢体肌力下降,1周至3个月内恢复正常.②EDAS术后随访10 ~60个月,无出血及再出血病例;以缺血发病的患者中,2例EDAS术后3个月内短暂性脑缺血再发作,3个月后未再发作.③对21例(21个动脉瘤)一侧EDAS术后3~ 15个月行造影检查,显示行栓塞治疗的动脉瘤均无复发(12个);9个未行栓塞治疗的周围型动脉瘤,8个动脉瘤消失;1个动脉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造影检查的21例均显示颞浅动脉与颅内血管形成良好的沟通. 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之一.EDAS手术可能会促进外周型动脉瘤的闭塞.
-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变化
目的 探讨有症状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前后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变化.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屏气引起的高碳酸血症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比较15例有症状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有症状组)、15例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无症状组)和10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屏气指数(BHI),并比较有症状组患者在CAS前后BHI的变化.利用BHI评估脑血管储备能力.结果 有症状组狭窄侧BHI(0.5±0.2),明显低于无症状组狭窄侧(0.9±0.3,P<0.001)和对照组(1.1±0.3,P<0.001),而有症状组正常侧BHI(0.9±0.3)与无症状组正常侧(1.1±0.2)及对照组(1.1±0.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有症状组患者CAS狭窄侧BHI(1.1±0.2,P<0.001),而正常侧BHI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 有症状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狭窄侧脑血管储备能力明显受损,CAS后显著改善.
-
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氧代谢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脑氧代谢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成重症组(GCS≤8分)15例和非重症组(GCS>8分)9例.通过颈内静脉置管采血测定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同时测量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计算动脉-颈静脉氧含量差(AVDO2)和脑氧摄取率,比较两组患者的SjvO2、AVDO2和脑氧摄取率,分析三者与GCS和格拉斯哥-匹斯堡昏迷评分(GCS-P)的相关性.结果重症组SjvO2为(76±6)%,非重症组为(69±4)%,脑氧摄取率重症组低于非重症组(P<0.05).重症组多数患者为持续性SjvO2≥70%,而非重症组多为短暂性SjvO2≥70%.脑氧摄取率与GCS、GCS-P呈显著正相关(P<0.05).SjvO2≥70%患者的预后不良发生率显著高于SjvO2<70%的患者(P<0.05).结论 SjvO2能够客观反映急性脑梗死后脑氧代谢和脑血流状况,可作为评估预后的预测指标.
-
45岁以下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筛查和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分析45岁以下人群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检出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25~34岁和35~44岁两个年龄组各459例的体检人员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双侧颈总动脉远段、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段内-中膜厚度(IMT)和是否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以IMT增厚与否分为病变组(CAS组)和正常组.并对两组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1]CAS组117例,平均年龄(41±5)岁;正常组801例,平均年龄(36±5)岁,两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CAS组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肥胖发生率分别为23.1%、24.8%、16.2%和34.2%;正常组为15.1%,13.2%,8.7%和21.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25~34岁组CAS检出率为5.23%(24/459),35~44岁组为20.26%(93/4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CAS患者中,25~34岁组病变程度较轻,全部为单纯IMT增厚,而35~44岁组则有20.4%(19/93)已形成粥样斑块(P<0.05).结论 与25~34岁组比较,35~44岁年龄组CAS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高、程度重;CDFI可以为45岁以下人群颈动脉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治和预防提供客观依据.
-
分级不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Hunt-HessⅢ级和Ⅲ级以上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手术治疗时机和技巧,以提高分级不良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6例分级不良的动脉瘤性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组(SAH后72 h内)27例,间期手术组(SAH后72h至14d)12例和延期手术组(SAH 14d后)51例.疗效以随访1年以上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定.结果Hunt-HessⅢ级90例,手术治疗79例,随访62例.早期手术、间期手术和延期手术组的预后不良比分别为:5/17、3/9和11.11%(4/36),P<0.001.未手术11例,均在22d内死亡.Ⅳ级16例,手术治疗8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随访到4例,早期手术的2例中GOS 4分1例,GOS 1分1例;延期手术者2例,均GOS 4分.V级10例,早期手术3例,其中GOS 3分1例、2分1例、1分1例;未手术7例,均为GOS 1分.结论对于HuntHessⅢ级患者,延期手术的结果优于早期手术和间期手术,其中间期手术差.对于Ⅳ级患者,积极的手术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早期手术虽可挽救部分V级患者的生命,但预后均不良.
-
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管病变的分布特征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和非糖尿病(NDM)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方法 连续纳入121例行全脑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是否有2型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57例)和非糖尿病(64例)两组.采用双盲法对颅内外动脉(2662段)管腔进行评估.狭窄率≥30%者纳入研究.结果 ①121例中,82.7%(100/121)有血管狭窄,其中DM组为89.5%(51/57),NDM组为76.6%(49/64),P>0.05.②2662段动脉中,有狭窄的占14.0%(372/2662),其中颅外段动脉为11.3%(150/1331),颅内段动脉为16.7%(222/1331),P<0.01.③372段有狭窄的动脉中,DM组为16.0%(201/1254),NDM组为12.1%(171/1408),P<0.01.DM组颅内段动脉狭窄阳性率高于NDM组(22.3%对11.6%),P<0.01;颅外段动脉狭窄阳性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NDM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阳性率高于DM组(27.3%对14.0%),而DM组的颈内动脉颅内段(17.5%对4.7%)、椎动脉颅内段(22.8%对12.5%)、大脑后动脉狭窄阳性率(47.4%对12.5%)高于NDM组,P<0.05或P<0.01.⑤2型糖尿病使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危险性降低(OR=0.407,95%CI:0 209~0.792);使颈内动脉颅内段(OR=4.326,95%CI:1.671~11.199)、椎动脉颅内段(OR=2.068,95%CI:1.045~4.093)及大脑后动脉狭窄(OR=6.230,95%CI:3.262~11.897)的危险性升高.结论 与NDM患者比较,2型DM患者缺血性脑动脉病变多表现为多水平、多节段的动脉病变,且更多累及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的颅内段.
-
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
目的研究各类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 方法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分级标准为Ⅰ~Ⅲ级的 498例脑血管病手术患者,将气管内插管全麻的 453例分为四组. A组: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140例; B组:脑血管畸形 (AVM) 100例; C组:硬脑膜动静脉瘘 (DAVF) 120例; D组:脑梗塞、脑血管狭窄、脑缺血 93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静脉加吸入复合全身麻醉 (咪哒唑仑+普鲁泊福+异氟烷+维库溴铵或阿曲库铵 )和其他麻醉,同时应用控制性降压.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体重、压宁定用量及给药前,手术开始、术中 30 min、 60 min、手术结束及拔管时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合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453例患者麻醉后血压、心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各组与给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尤其是颈动脉狭窄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脑血管畸形患者年龄为 (30± 14)岁,比其他各组患者年轻 (P<0.01). 结论气管内插管静脉十吸入复合全麻安全、可控性好.
-
踝足矫形器在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在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卒中偏瘫患者60例,并按照入院单双号分为AFO组与非AFO组,每组各30例。非AFO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AFO组患者应用AFO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应用Berg 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能力,10 m 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患者的步行速度及生理消耗指数(PCI)评定步行效率,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治疗后Brunnstrom分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FO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和MWS分别为(39±5)分和(0.97±0.38)m/ s,均高于治疗前[(33±4)分、(0.28±0.07)m/ s]及非AFO组治疗后[(36±4)分和(0.54±0.31)m/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AFO 组治疗后PCI 为(0.84±0.30)分,低于治疗前[(1.32±0.31)分]及非AFO 组治疗后[(0.96±0.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卒中偏瘫异常步态患者应用AFO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平衡状态,提高步行速度和效率。